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上的今天 > 英國音樂家邁克爾·蒂皮特誕生

英國音樂家邁克爾·蒂皮特誕生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的今天】在115年前的今天,1905年1月2日(農曆1904年11月27日),英國音樂家邁克爾·蒂皮特誕生。

英國音樂家邁克爾·蒂皮特誕生

邁克爾·蒂皮特(M. Tippett,1905——1998),著名英國現代作曲家,35歲左右引起世界關注,在音樂界可算大器晚成,與另一位英國作曲家布里頓齊名。蒂皮特的著名作品有清唱劇《我們時代的孩子》、四部交響曲以及大量舞臺音樂作品和室內樂作品。

他的創作風格經歷了不同階段的變化,大致可以分爲三個時期:早期作品的風格具有較爲強烈的抒情性,帶有後浪漫主義與新古典主義的特徵,大量運用中世紀牧歌的復調技巧,具有牧歌式的、對位的、以及聲部交織的手法,古樸、精緻又十分複雜。《第一交響曲》也創作完成於這一時期。

從《第二交響曲》和歌劇《普里阿摩王》(King Priam,1958-1961)的創作開始,蒂皮特整體音樂風格進入粗獷的中期。這個階段他較多運用雙調性與多調性疊置的手段,節奏語言上的個性也完全成熟。他中期的作品富有戲劇性,充滿雄辯的力量、強硬而棱角分明,受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艾夫斯等現代作曲家的影響比較明顯。

70年代初,伴隨着歌劇《煩惱園》(The Knot Garden)的出現,蒂皮特的風格再次發生轉變。這一階段是前兩個時期風格的融合,集抒情與粗獷於一體,同時借鑑了從古到今、流行音樂與嚴肅音樂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音樂形式,顯示了音樂風格的多元化特徵。在結構上反對單一的組織原則,使用多種原則控制結構。《第三交響曲》與《第四交響曲》都誕生於這個時期。

國內對蒂皮特的研究較落後,《天籟》2007年第3期有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博士李如春撰寫的論文《蒂皮特交響曲中的復調結構》,這是一篇深入研究蒂皮特交響曲復調技術的文獻。李如春的博士論文《蒂皮特四部交響曲的作曲技術分析研究》,運用20世紀音樂分析技法(後申克圖表分析技術、非調性音樂分析技術、泛調性音樂分析技法等)從曲式結構、和聲、復調、調式、調性、節奏、節拍、配器等角度對蒂皮特的交響曲創作進行了全面分析研究,代表了國內這一領域研究的最高水平,在國際蒂皮特研究領域也是十分重要的文獻。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