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上的今天 > 嘉慶駕崩

嘉慶駕崩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的今天】1820年9月2日大清嘉慶皇帝駕崩

嘉慶駕崩

大清仁宗睿皇帝(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愛新覺羅氏,原名永琰,後爲避免避諱擾民,改稱顒琰,年號嘉慶,世稱嘉慶皇帝。

1760年11月13日(乾隆二十五年十月初六日)顒琰出生,初名永琰,是乾隆帝第十五子,母魏佳氏。乾隆五十四年,封令妃之子永琰爲嘉親王。清代以祕密建儲制指定皇位繼承人,乾隆連兩次建儲,惜指定人選均早早去世;到乾隆晚年才第三次立儲,爲十五子永琰。

乾隆帝於乾隆六十年(1795年)禪位顒琰。最初四年,乾隆帝仍以太上皇名義掌朝;至嘉慶四年(1799年)乾隆去世,顒琰開始親政,是爲嘉慶帝,時已39歲。

嘉慶帝任期內顯著政績不多,比較值得一提的乃其親政僅五天,即逮捕乾隆朝大權臣和珅,迅即下詔宣佈其二十大罪,賜和珅自盡,充公其家產。親政第十五天,就將和珅一黨全部打倒。政府歲入七千萬,而和珅以二十年之閣臣,其所蓄當一國十五年歲入半額而強。此後嘉慶就沒有其他顯著治績。

嘉慶帝對貪污深惡痛絕,翰林院侍講樑同書“恭錄嘉慶七年御製罵廷臣詩”:“滿朝文武著錦袍,閭閻與朕無分毫;一杯美酒千人血,數碗肥羹萬姓膏。人淚落時天淚落,笑聲高處哭聲高;牛羊付與豺狼牧,負盡皇恩爲爾曹。”但他卻拿不出治貪的辦法,他的治貪方式僅針對和珅一人,不肯擴大掃蕩層級,以致於收效有限,更無以改變朝廷全面性的腐化。嘉慶三年(1799年),白蓮教首領王三槐在北京受審時的供詞提到“官逼民反”,嘉慶知道後受到很大震動。嘉慶八年(1803年),爆發陳德在紫禁城門口行刺嘉慶案。嘉慶十八年(1813年),發生了天理教民攻入皇宮事件。

終嘉慶一朝,貪污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倒更加嚴重。這時期還爆發了白蓮教、天理教等農民抗爭,社會衝突激化,鴉片流入中國、八旗的生計問題、錢糧的虧空、河道漕運的難題,清朝國勢日非。清朝傾全部的軍事、財政力量,全力平定叛亂。嘉慶在天理教起義平定後,頒佈“罪已詔”,當然不會有任何收效,歷史學家稱這時期爲“嘉道中衰”。

臺灣民間有“嘉慶君遊臺灣”的傳說(大意是在乾隆朝,尚未即位的嘉慶帝曾經微服遊臺灣),甚至迄今仍有許多穿鑿附會的說法,但並非史實。嘉慶帝一生不曾到過臺灣。

1820年秋季,嘉慶帝木蘭秋獮(秋季打獵)。在到達熱河避暑山莊的次日,即1820年9月2日(嘉慶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嘉慶帝因天氣暑熱,旅途勞頓,誘發心腦血管病而猝死。

點評:嘉慶帝死因較爲離奇,民間野史常稱其因雷擊致死,而具體細節則不一。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