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太監,原本是古代職官的名稱,在唐朝、遼時期都有太監官職的設置

太監,原本是古代職官的名稱,在唐朝、遼時期都有太監官職的設置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太監原稱“宦官”,稱呼太監是明朝以後的事情。太監,原本是古代職官的名稱,在唐朝、遼時期都有太監官職的設置。

太監,原本是古代職官的名稱,在唐朝、遼時期都有太監官職的設置

明朝是宦官最爲盛行的時代,明太祖朱元璋爲了便於管理宦官,使能各司其職,廢內侍省,設九監、二庫、六局,後來發展爲二十四衙門,即十二監、八局、四司,各設掌印太監領導,專管皇帝及皇室吃喝拉撒睡等諸事,後來又設立了由宦官負責的東廠、西廠、內行廠,對官府和百姓進行偵緝和刑獄,又插手干預財政、管理皇莊、經理倉場、提督營造等。

宦官因爲權勢膨脹,於是拍馬屁的人就多了,太監原本是少數上層宦官的稱呼,而到了明朝,不論其職務高低,無不點頭哈腰,以尊其長官之例,通通戴上了“太監”這頂高帽子。久而久之,太監便成爲了日常用語。到了清朝,太監便成了宦官的通稱。

太監,原本是古代職官的名稱,在唐朝、遼時期都有太監官職的設置 第2張

其實,在中國古代史籍中和古人的世俗用語中,太監還有許多別的稱呼,粗略地算了一下,也有幾十種之多,現在以最爲常見的稱呼簡單介紹之。

寺人:原指商、週二朝宮廷內使用的近侍小臣。後來專指經過閹割的宦官,“寺”音同“侍”。故稱爲寺人,寺人是早期宦官的稱謂,西周春秋之時已見於文獻,而佛教在西漢末年才傳入中國,所以,不能將“寺人”和“僧人混爲一談。

宦官:又稱宦者,爲戰國以後對閹人的專門稱呼。秦漢至清朝以前的官方文書中,宦官、宦者是常用的正規稱呼。

太監,原本是古代職官的名稱,在唐朝、遼時期都有太監官職的設置 第3張

閹人:又稱閹官、閹尹、奄人、奄官等。男人去勢曰閹。勢指的是人和動物的睾丸。閹本作奄。“奄,精氣閉藏者,今謂之宦人。”在《周禮》中記載,奄人一般承擔看門的任務,所以在“奄”字上加一個“門”爲“閹”。

腐人:又稱腐夫,即閹人的意思。腐人由腐刑而得名,腐刑即宮刑。“宮刑,其創腐臭,故曰腐也。”《漢書》中又有一說:“腐:宮刑也,丈夫割勢,不能復生子,如腐木不生實。”

太監,原本是古代職官的名稱,在唐朝、遼時期都有太監官職的設置 第4張

中官:又稱中人、中臣、中使、內官、內臣、內監等。宦官多在宮中或內廷服役,這是相對與外朝而言,因此多以“中”、“內”之名冠之。宦官充使稱中使,權勢宦官稱爲中貴。

貂璫:貂、璫皆爲漢朝宦官佩戴的飾物。貂,即以貂尾爲冠飾,璫指的是冠首金屬器物。“中常侍,秦官也。漢興,或用士人,銀璫左貂,光武以後,專任宦官,右貂左璫。”(《漢公儀》),後代據此以“貂璫”爲宦官的別稱、代稱。

此外,宦官還有一些其他稱呼,通常是這樣的,一是宦官的上述主要稱謂分別組合和演化,如“宦寺”、“閹寺”、“貂寺”、“婦寺”、“中璫”、“內璫”、“閹宦”、“內使”、“宮監”等等。

太監,原本是古代職官的名稱,在唐朝、遼時期都有太監官職的設置 第5張

還有一種是具有感情色彩的稱呼,其一尊稱如“公公”、“老爺”;其二鄙稱“宦豎”、“閹豎”、“內豎”;其三專指閹割了生殖器官,如“刑人”、“刑餘”、“淨身”;其四是以宦官的職務來稱呼,如“黃門”,因漢朝皆以宦官充任黃門令、中黃門、小黃門等職而得名。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