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古代戰車都是什麼樣的 它們一般都具有什麼特點呢

古代戰車都是什麼樣的 它們一般都具有什麼特點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古代戰車,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在現代交通工具的演化過程中,我們是不是看到人類的各種考慮:實用性、安全性、耐用性和舒適性等。當你在津津樂道地看着好萊塢拍攝的歷史大片,被古代羅馬軍團的各種戰車戰術所傾倒,幻想着那金戈鐵馬的古代戰場,或許你不能體會到那時打仗是多麼“蛋疼”的事情。

古代戰車都是什麼樣的 它們一般都具有什麼特點呢

在公元前三世紀與其說是騎馬,不如說是“附在馬背上,抓着馬鬃毛”在馬震……因爲那時根本沒有馬鐙!對於當時少數進入農耕時代的文明地區而言,用牛或馬來耕地纔是對畜力最實際和高效的利用,用來做交通工具簡直是和自己過不去。

最早的馬鐙實物發現於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中國東北的鮮卑人活動的區域,出土地點在遼寧省西部與內蒙古赤峯相接的北票縣。這項被西方馬文化研究界稱爲“中國靴子”的發明是人類在工具使用的一次重要突破。

可惜的是,歐洲到了中世紀才享受到了這項發明的福利,馬鐙的意義可能在現代看來意義不大,但我常常會想如果沒有馬鐙,那著名的“哭喪着臉的騎士”堂吉柯德是否還會出現在人類的文化精髓中,而整個歐洲是不是就不會有中世紀的騎士時代,再往下想,是否也就不會有“十字軍東征”,是否就不會有現代的歐美文明……

古代戰車都是什麼樣的 它們一般都具有什麼特點呢 第2張

我們把扯遠的話題再拉回到輪子上,回到我們的戰車上,前文提到過埃及、中國、羅馬和葡萄牙都有了最早的輪式車的雛形,無論是爲了戰爭,還是爲了運輸,抑或加上一個指南針,他們都有了以下幾個關鍵構成部分:輪子、軸和載貨部分(載貨箱體)。如果大家覺得,這樣的組成就是廣義概念上的“車”,那麼接下來我們就給“輪子”的稱呼再次升級——車輪。

馬鐙的發明和使用,同樣是是源自人類對交通工具在實用性、安全性、耐用性和舒適性等多維度的思考結果。那麼車輪是否也有這樣的進階過程呢?沒錯,車輪正是走了一條“由實到空”太極八卦式的進化之路。

古代戰車都是什麼樣的 它們一般都具有什麼特點呢 第3張

中國的戰車文明

要說古代的戰車,相信當下的讀者想到的還是羅馬,其實真要論古代戰車,我們的祖先絕對是世界領先。如果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類似現代的國際航空展這樣的軍火會展,那麼當亞歷山大看到秦國(注意不是秦朝)的戰車一定會停下腳步,第一眼會讓他會感到一驚“戰車還能造的那麼驚豔”,在與秦國銷售代表白啓攀談了解後,恐怕心中只留下深深的恐懼感,“我的馬其頓騎兵編組的軍隊要是捱上這種戰車編組的秦國軍隊,豈不是分分鐘被團滅了”那該怎麼辦呢?相信此時馬雲一定會說:海淘啊!雙十一團購特價中!你要做的就是——買買買!玩笑開到這裏,但這種場景應該頗爲類似現在的阿拉伯人在航展上感嘆中國研發的五代戰鬥機FC-31(殲-31)性能強,性價比高一樣。

在歷史上,人類很少能達成共識,不過在“中國是最早將戰車發揚光大的國家”這點上卻不容置疑。早在在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221年),各個國家之間的戰爭不斷,此時的騎兵還並未在軍隊中大量裝備(因爲沒馬鐙),戰車成爲了他們的主力武器。

戰車車兵的編制,從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情況看,沒有步兵配合時,每八乘爲一偏(即一行),二偏十六乘爲一組,四組六十四乘爲一隊。這和《六韜均兵》篇所說“五車一長,十車一吏,五十車一率,百車一將”的編制,也是頗爲接近的,但有所不同。當有步兵配屬時,則以兵車一乘、甲士三人,步卒八人爲一個基層單位,六乘爲一組,十八乘加指揮車一乘爲一隊。這和春秋時每乘兵車步年多至七十二人的編制大不相同,其原因就在於兵種的發展和車、步的分離。

古代戰車都是什麼樣的 它們一般都具有什麼特點呢 第4張

秦國戰車在馳聘,這是典型的三人型戰車,前方由四匹馬操控,在統一六國的戰爭中勢不可擋,極大地威懾了當時還是以步兵爲主要兵種的六國部隊。戰國時期,秦國將戰車的威力發揮到極致,輕鬆克服了趙國的騎兵,隨着車輪的滾動,秦朝已經統一了整個中國,戰車當然功不可沒。

但是,戰車的劣勢也被逐漸發掘出來,比如在戰場不易轉彎,也不好控制,一人摔傷全車就有可能倒了,因此要講究“單兵”作戰。讓一個人駕駛戰車?那更不好控制了,不光要掌握方向,還要操縱武器,攻擊敵人。那麼,就乾脆廢除戰車?!

有趣的是,這看似是戰車硬傷的問題,在此後近兩個世紀後一直沒有良好的解決,但當這個問題被解決的那一刻,戰車再次爲戰爭史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1916年依普爾戰役期間某個寒冷的早晨,10輛被稱爲“機槍破壞器”的英國鋼鐵戰車穿過濃霧出現德軍戰士面前,“當、當、當!”機槍子彈在戰車的外表撞出陣陣火花,而戰車仍然隆隆前行,嚇得德軍紛紛奔逃,此役這類戰車一戰成名。因爲製造戰車是在極機密的情況下進行,而且最初是因當時參與建造的工人誤以爲他們在建造軍艦裝淡水的大水櫃(即"TANK"),所以它又有一個世人皆知的名字——坦克。關於坦克的故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查閱,我們在這裏就不展開了。

回到公元前,在建立秦朝後,騎兵在軍隊中已經開始被大批量裝備,戰車似乎喪失了用武之地。但秦國將軍們仍令其參加戰鬥,四匹馬簇擁着一輛戰車,形成一個小規模部隊,便於分散和突擊。

三國時期,戰車的兵種數量達到了巔峯,由於戰事不斷,加之要進行隨時的攻守戰,三國在緊急時刻都研發出了各自的戰車,但還是以諸葛亮製作的堪稱經典。比如衝車,前面爲防護,後面藏着士兵,可以防止攻城時一些不必要的犧牲,例如被守城士兵的箭襲擊等。衝入城池後,裏面的士兵全部跳出,像一窩蜂似的衝入城內,斬殺敵人,使其措手不及應對。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