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宦官監軍制到底是什麼樣的 揭祕其危害到底有多嚴重

宦官監軍制到底是什麼樣的 揭祕其危害到底有多嚴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宦官監軍制度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我們知道,強大的唐朝是從安史之亂開始走向全面衰落的。但是你如果仔細分析會發現,其實在古代任何一個王朝都曾發生過比較大的動亂,比如在西漢,就曾有過赫赫有名的七國之亂;在西晉也曾有過更爲嚴重的八王之亂。西漢的七國之亂雖然聲勢也很大,但歷經數月就被平定了,似乎對於西漢王朝沒什麼影響;而西晉的八王之亂卻歷時16年之久,比唐朝的安史之亂多了一倍時間,對社會產生了災難性影響,直接導致了西晉的滅亡。這裏先不說西晉,因爲只有漢朝才能和唐朝相提並論。那麼爲何西漢的七國之亂很容易就被平定了,而安史之亂就亂了8年?難道唐朝的平叛力度不夠,還是唐朝的兵將本領不行?

西漢平叛將軍有周亞夫、李廣等;而唐朝更是人才濟濟,有郭子儀、李光弼、高仙芝、封常清、李嗣業、僕固懷恩等等,其將帥不管是從質量上還是在數量上都遠在西漢之上,爲何對安祿山、史思明等叛軍硬是打了8年纔拿下來?其中有什麼隱祕的原因?今天小編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宦官監軍制到底是什麼樣的 揭祕其危害到底有多嚴重

一、宦官的瞎指揮導致多場戰役的失敗

其實唐朝對平叛的力度不可謂不大,其將帥兵卒不是不行,也不是不努力,除了多種因素外,有一個原因非常重要,就是在唐軍的領導集團中,有一個掣肘人物的存在,他大大地降低了唐軍的戰鬥力。這個人誰?當然不只是一個人,而是一類人。就是宦官。

先說第一個,就是大名鼎鼎的邊令誠。在安史之亂開始不久,此人便登上平叛的舞臺,開始對唐軍的戰鬥起負作用。最爲著名的是,他滅掉了號稱大唐“帝國雙壁”的高仙芝和封常清。本來在安祿山一開始起兵反唐,唐朝就有動作了,郭子儀等將領在北方,就是在朔方、河西、隴右等地進行迂迴戰術同叛軍作戰;而在中原地區,唐朝則派出當時名氣更大的有“帝國雙壁”之稱的高仙芝和封常清來抵擋叛軍。不過唐軍的主力都駐在各個藩鎮,屬於節度使管轄,高仙芝和封常清帶領的軍隊多是臨時招募的,戰鬥力不強。所以封常清很快失敗,丟了洛陽,敗回潼關,同高仙芝會合。而高仙芝這邊的戰鬥力也不強,並且最重要的是,高仙芝的軍隊最高指揮是宦官邊令誠。

本來封常清和高仙芝退守潼關的戰略是正確的,如果堅守潼關,叛軍很難進入關中,則長安可保。可此時邊令誠出來搗亂了。當時他任高仙芝的監軍,但他並不懂軍事,卻經常干涉高仙芝的指揮,高不服從他,他就懷恨在心。後來他又向高仙芝索賄,又被拒絕,於是趁封常清戰敗,高仙芝據守潼關不前之際,向唐玄宗誣告二人無故棄地、貪污軍糧等,“常清以賊搖衆,而仙芝棄陝地數百里,又盜減軍士糧賜”,於是唐玄宗命其監斬了二位名將。

這樣對於唐朝來說,無異於自斷一臂,把戰亂拖入了泥潭。其實邊令誠做爲高仙芝的監軍在之前就開始了。早在安史之亂開始的8年前,高仙芝率軍征戰小勃律國時,邊令誠就是他的監軍了。當時高仙芝和封常清大獲全勝。高仙芝得勝回朝時受到上司夫蒙靈察的嫉妒,欲對其治罪,還是邊令誠出面向朝廷陳述高仙芝的功勞,使其免罪並獲得升職的。不過他後來卻氣焰囂張,又將高仙芝、封常清二人置於死地。

不光是邊令誠,唐朝還有其他宦官幹過這樣的事情。比如魚朝恩。在公元758年進行的平安史著名的鄴城大戰中,正是做爲監軍的魚朝恩的瞎指揮葬送了大唐20萬大軍,使郭子儀、李光弼、李嗣業等九位節度使的興師動衆毀於一旦;761年他又監軍李光弼,導致洛陽之戰的大敗。

宦官監軍制到底是什麼樣的 揭祕其危害到底有多嚴重 第2張

不光在安史之亂中,在唐朝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809年十月,成德軍節度使王承宗謀反,唐憲宗李純派兵討伐,當時唐軍的總指揮就是宦官吐突承璀,結果此人也不懂軍事,招致大敗。那麼爲何唐朝喜歡用宦官掌管軍事呢?這就是今天咱們主要探討的話題。就是關於宦官監軍制的問題。

二、宦官監軍制的由來、發展以及消失

據易中天先生考證,宦官監軍制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發明。但它做爲監軍制中的一種,也不是無中生有的。他來源於隋朝的御史監軍制。這裏先了解下什麼叫監軍。顧名思義,監軍就是監督軍隊的意思。在古代,朝廷對出征的將軍不放心,於是就用自己的心腹去控制將帥,監督軍隊,就是監軍。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在《史記·司馬穰苴列傳》中就有對監軍的記載:“願得君之寵臣,國之所尊,以監軍。”

後來監軍成爲一種官職名,成了監督軍隊的官員的統稱。不過在隋唐以前,代表朝廷協理軍務、督察將帥的監軍大都是臨時差遣,沒有固定的任職者或者任期。漢武帝時就設置過監軍使者;到東漢、魏晉都有,稱監軍,也稱監軍事。不過在早期,朝廷一般以御史、刺史、都督等官職的名義行使監軍職能,到隋朝末年,開始正式以御史監軍事,這個制度一直持續到唐初。

隋、唐時期是監軍制度的發展時期,因爲這一時期的兵制正從府兵制由募兵制發生轉變。唐朝前期,土地制是均田制,相應的兵制就是府兵制,他的最重要的特點是兵農合一。府兵平時是耕種土地的農民,在農活的間隙進行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府兵是地方自養,將不專兵,不會對中央政權形成威脅。但府兵制下的軍隊不夠專業,戰鬥力不夠強。此制是由西魏權臣宇文泰創建,歷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趨完備,唐太宗時期達到鼎盛。

但隨着經濟的發展,到唐玄宗時,土地兼併嚴重,均田制被破壞,其後果是,導致大量農民流亡,當然也造成府兵的兵源枯竭。所以朝廷不得不採取招募的辦法補充兵源,這樣募兵制就取代了府兵制。募兵制時的軍隊更專業,戰鬥力當然更強了,但此時的將帥對士兵擁有了直接的絕對的管控權。但對朝廷來說,顯然更難控制軍隊了,所以監軍制就會進一步加強。

據中國關於歷史典章制度的經典之作《通典》記載,在隋朝末年至唐玄宗前期,軍中使用的是御史監軍。而以宦官爲監軍是從唐玄宗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後纔有的,這個制度一直被沿用到宋朝。元代不設監軍。明代皇權強化,監軍制也得到加強。

據明史記載,明代十三道監察御史,“在外巡按”職能中有“清軍”一項,明言“師行則監軍紀功”,其職能與唐監軍制相似。明代的監軍是以御史和宦官並存的,監軍制發展到頂峯。到清代時,地方軍隊中,朝廷所派總督、巡撫有防止武將專權的職能,使監軍做爲一種制度漸漸被取消。

三、宦官監軍制的必要性和侷限性

這裏重點談談宦官監軍制。它是在隋朝御史監軍制的基礎上,由唐玄宗在公元732年之後,開始使用的。不過當時宦官監軍仍是一種臨時制度,並非所有的軍營都有,也不是軍營裏什麼時候都存在監軍的。比如一場特殊的戰役,可以讓宦官當監軍,戰事剛結束,此宦官就可能回到宮裏了。直到天寶末年,此制才逐漸普及。但在宦官充當監軍的開始,就擁有極大的權力,《舊唐書·宦官傳·高力士》中有記載:“監軍則權過節度,出使則列郡辟易。”宦官一旦任職監軍,其權勢極大,對全軍有統帥作用,和控制功能。

宦官監軍制到底是什麼樣的 揭祕其危害到底有多嚴重 第3張

那麼爲什麼宦官監軍制會在唐玄宗時期形成呢?首先是因爲在唐玄宗時期,宦官的勢力開始膨脹,比如玄宗就十分器重宦官高力士等;同時,由於唐玄宗後期的好大喜功,總想開疆僻壤,震懾周圍小國,遂對邊疆的藩鎮勢力給予了大力培養支持,造成藩鎮割據力量過於強大,導致朝廷難以控制的局面,這就使朝廷必須加大對各地軍隊的監督,監軍的職能必然加強。而之前充當監軍的御史做爲一種官階,顯得太小,不足以對地方軍隊形成震懾力量;而宦官做爲皇帝的心腹,隨着其勢力的迅速膨脹,便自然而然開始取代御史成爲監軍。

歷史記載最早的宦官監軍,就是邊令誠對唐朝名將高仙芝的監軍,只是當時宦官監軍還沒有形成慣例,並非是每一次戰鬥,或者每一個軍事統帥都要被宦官監軍的。

直到安史之亂之後,藩鎮的勢力繼續坐大,朝廷對各藩鎮節度使越發不放心,就進一步加強了監軍的力度,把宦官監軍由原來僅在作戰時委派,發展到在所有藩鎮和邊防軍隊設置的常駐監軍機構。唐德宗貞元年間,河東節度使李自良去世後,監軍王定遠湊請以行軍司馬李說爲留侯,李說爲感激王定遠,請求朝廷爲監軍鑄印,從此宦官監軍做爲一種制度終於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這樣,運行機制獨立的監軍院(又叫監軍使院)宣告誕生。

監軍院的長官稱監軍使,配有副使一人(稱爲副監),還有判官、小使若干,同時還有一支從中央禁軍中帶去的人員,有數百人至數千人的軍隊歸其調遣。監軍使任期一般爲三年,也有提前調離或留任的,如著名宦官仇士良僅任一年,而李輔國則擔任 監軍長達十五年之久。監軍使的基本職能是“監視刑賞,奏察違謬”。監軍使有權直接向皇帝彙報軍情和戰事安排等,故其權大勢重,自然造成了監軍宦官的自以爲是,專橫跋扈,不少監軍宦官根本不把軍中主將放在眼裏。事實上,在監軍的眼裏,全軍統帥就是個名號而已,監軍本人才是實質上的統帥。

宦官監軍制其實是古代中央集權制的一種高度體現。在一個軍團或者藩鎮裏,監軍宦官直接對皇帝負責,處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獨特地位,表面上看來,做事效率很大,直接體現皇帝對地方軍閥的管理,以及在戰爭時直接體現皇帝的戰略戰術意圖。然而不幸的是,此制體現了皇帝的意圖,但皇帝往往在戰爭時不會御駕親征(若御駕親征恐怕輪不到宦官來指揮),皇帝只是在後方遙控,但他未必懂軍事,未必能看得清前方戰事的發展方向。所以皇帝又在指靠宦官,而宦官懂軍事嗎?這實在是一種諷刺。

宦官監軍制到底是什麼樣的 揭祕其危害到底有多嚴重 第4張

所以宦官監軍制往往是負面作用大於正面作用(儘管不完全是),像早期的邊令誠監軍高仙芝大敗小勃律國,這樣取勝的情況並不多見。更多的是不懂軍事的宦官(這幫整天混在後宮的“殘疾”人有幾個真正研究兵法的?)在前線牛氣哄哄的瞎指揮,而且動不動就斬殺大將等,比如邊令誠、魚朝恩等都是這方面的老手,對戰爭只會起負作用。但是宦官們仗着自己在皇帝面前的受寵,若戰爭失敗了,往往還把責任推到名義上的統帥身上。比如平安史中著名的鄴城大戰,魚朝恩不聽李光弼勸告,瞎指揮,結果唐軍大敗;戰後魚朝恩把責任都推給郭子儀,導致郭子儀曾被免職。

如果碰見軟骨頭宦官,當戰爭失敗後,監軍不但不維護皇帝尊嚴,像武將那樣自殺殉國,反而會當“漢奸”,投敵叛變賣國求榮。比如邊令誠,他在殺了高仙芝和封常清後,唐軍一敗塗地;安祿山叛軍攻陷長安,邊令誠等人便開門納降,表現出一個十足的賣國嘴臉。但老邊下場也不好,他並沒有得到叛軍的多少獎賞,他後來還是逃出了長安,想繼續爲唐朝效力,但爲時已晚,被唐肅宗怒而斬之,也是活該。

宦官監軍制也不能說沒有一點好作用,它對唐朝後期的藩鎮割據勢力確實有一定監督作用。當時各地藩鎮不僅擁有土地,擁有人民,還擁有賦稅,擁有軍隊,各地節度使都是集“軍、政、財”大權於一身,對中央政權構成直接威脅,和朝廷矛盾很大。而監軍做爲皇帝對地方的特派使者,也確實起到了對地方的監督作用,皇帝隨時可以對各地節度使進行“監視”,誰有反心,皇帝可以在第一時間得知。同時稱職的監軍也緩和了藩鎮和朝廷的尖銳矛盾。但是它的侷限和副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可謂是爲禍無窮。這個禍害一直延續到宋朝。比如在北宋赫赫有名的雍熙北伐中,宋朝之所以慘敗,也跟宦官監軍有很大關係。

雍熙北伐是北宋初年最嚴重的一次軍事失敗,朝廷動用二十萬大軍分兵三路伐遼,氣勢洶洶,大有一舉殲滅遼國之勢。但結果卻遭遇慘敗,使得宋王朝自此失去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可能,並從戰略進攻轉向戰略防禦。當時西路軍就是在監軍王侁的瞎指揮下失敗的,還使宋朝損失了一名勇將楊業(時任西路軍副統帥),也讓統帥潘美背了黑鍋,成爲演義中的奸臣潘仁美。

總之宦官監軍制違背了軍事和戰爭的規律,由外行領導內行,招致軍事大權旁落,一遇到戰爭

宦官監軍制到底是什麼樣的 揭祕其危害到底有多嚴重 第5張

便顯出了巨大的負面意義,它的積極意義較小,倒是貽害無窮。它是唐宋頹敗的重要因素之一,以至於後來的明朝又部分地恢復了御史監軍制,採用御史和宦官雙監軍制。到清朝,這項制度就漸漸退出歷史舞臺了。(文/一米暖陽)

參考資料:《唐書》《宋史》《明史》《通典》《唐代藩鎮研究》等。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