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明朝最後的重拳,嚇退西方衆國,維持200年平安

明朝最後的重拳,嚇退西方衆國,維持200年平安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4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崇禎時期雖然是明朝末年,卻與世界第一海上強國爆發過一次大規模的戰爭,這一仗,打得西方強國賠償、進貢,大明王朝最後的雷霆之怒,爲中國換來了200年的太平。

明朝最後的重拳,嚇退西方衆國,維持200年平安

17世紀時,中國處於明朝末期,這時候的大明王朝依然是世界第一帝國。與此同時,西方的荷蘭逐漸強大起來,組建了一支龐大的遠洋艦隊,船舶總噸位相當於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四國之和,是大洋上的海上馬車伕,荷蘭被稱爲海上第一強國。

明朝的海禁令讓荷蘭在中國海域的貿易陷入困境,一個是傳統的帝國,一個是崛起的強國,爲了利益,雙方的戰爭就這樣開始了。荷蘭是海上強國,是戰爭的發起方,雖然在永樂年間,明朝有一支稱霸世界的海軍,可惜到崇禎時期,海軍的實力已經退步了。

與西方相比,明朝海軍的裝備處於明顯劣勢。一是戰船明顯小於荷蘭,二是火炮性能不如荷蘭海軍,明軍射程一般只有3公里,荷蘭可達6公里。公元1633年7月5日,13艘荷蘭戰船突然向南澳發起進攻,激戰中,明軍把總受重傷,17名將士陣亡,而荷蘭也有相當傷亡,不得不撤退。

7月11日,荷蘭戰艦又偷襲廈門,因爲南澳的戰事還沒傳來,主將鄭芝龍又在外剿匪,所以廈門一役損失慘重。荷蘭人燒燬和擊沉了15艘中國戰艦,登岸掠奪後封鎖廈門灣,強迫附近的村莊向荷蘭人進貢豬牛等物,並威脅中國開放貿易。

明朝最後的重拳,嚇退西方衆國,維持200年平安 第2張

廈門之戰中鄭芝龍損失慘重,人馬船隻都是個人的,除了明朝官方給的補償之外,鄭芝龍發動了江湖令。用私人金庫對手下發出賞格:參戰者每人給銀二兩,若戰事延長,額外增給五兩,每隻火船16人,若燒了荷蘭船,給銀二百兩(16人分),一個荷蘭人頭給銀五十兩。

10月22日晚,兩軍集結,對峙在荷蘭海軍佔據的金門島南部。明朝有150艘船(其中50艘爲戰船,100艘是鄭芝龍的火船),荷蘭有63艘戰船,其中50艘是海盜劉香的戰船,這場戰爭地點在料羅灣,史書上稱爲“料羅灣大戰”。

當時正是東風,明軍戰艦奮勇衝向敵船,快要接近時,明軍將事先裝滿易燃物的100艘小船,順着大風駛向荷蘭戰船,然後明軍主力從後面掩殺,這一幕猶如三國時期的火燒赤壁。荷蘭指揮官雖然在歐洲戰場上見識過火船,但從未見過如此數量的“火海戰術”。

荷蘭方面損失慘重,不得不撤退,轉戰附近的青港、荊嶼、石灣,並且大肆搶掠。明軍繼續追擊,經過八天八夜,荷蘭海軍終於承認失敗。戰後,荷蘭海軍艦隊司令普特曼斯辭職,明朝控制了從日本到南海的全部東亞制海權,並且航行在東亞地區的所有船隻,都得購買明朝核發的通行證,否則明朝海軍有權予以攔截並攻擊。

明朝最後的重拳,嚇退西方衆國,維持200年平安 第3張

海戰之後,荷蘭賠償了明朝的戰爭損失,並且每年必須繳納12萬法郎,荷蘭商船才能在明朝允許的水域航行。料羅灣之戰,清朝的史書記載較少,可能是因爲鄭芝龍的緣故。但是經此一戰,一舉樹立了中國的國際形象,也讓西方國家200年內不敢大舉侵犯中國海域。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