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左順門事件:血濺大明宮,簡述起源和經過

左順門事件:血濺大明宮,簡述起源和經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世宗剛一即位,就爲了親生父母的封號和羣臣反目。爲了維護禮儀,羣臣不惜犯顏上諫。明世宗一怒之下,製造了左順門事件,前後被懲罰、受牽連的大臣多達幾百人。然而,這場大禮議之爭並沒有就此結束,而是一連持續了二十年。表面上看不過是名分之爭,卻反映出了明世宗與內閣大臣的深層爭鬥。

倔強的少年皇帝

1521年,明武宗去世,因爲膝下無子,也並沒有親兄弟,繼承人便成了大問題。皇太后和內閣首輔楊廷和根據《皇明祖訓》“兄終弟及”的規定,在皇族中選中了與武宗血緣關係最近的堂弟朱厚熜爲世子,即位成爲新帝,這就是明世宗,又稱嘉靖帝。

朱厚熜這年只有十五歲,一直隨父親興獻王生活在位於湖北的封地。他自幼喜歡讀書,通讀《孝經》、《大學》,非常注重禮節。自從父親一年多前去世後,他就一直代替父親統治封國。

朝廷派人前去迎接新皇帝。太監谷大用先到,但朱厚熜拒絕他的拜謁,一定要等到大隊人馬到來。四月二十二日,朱厚熜到達京師郊外,他和大臣們圍繞採用什麼禮節來迎接,開始爭論。

左順門事件:血濺大明宮,簡述起源和經過

按照太后的意思,禮部認爲,朱厚熜以皇太子的身份即位,應該從東安門入宮,居文華殿,接受羣臣的勸進後再擇日登基。朱厚熜卻不願意接受。他搬出武宗的遺詔,說武宗原話是讓自己“嗣皇帝位”,這樣自己就不是皇太子的身份,而是以皇弟的身份即位稱帝。一切事宜不該按照皇太子登基的禮節辦。

幾番爭執過後,大臣們妥協了。朱厚熜在郊外接受羣臣的祝賀,然後從大明門(東安門是藩王與臣子進出的門,大明門纔是天子進出的門)入城,隨即在奉天殿即位。他頒佈詔書說“奉皇兄遺命入奉宗祧”,不承認自己的皇太子身份,並改年號爲“嘉靖”,沒有采用羣臣擬定的“紹治”年號。

十五歲的新皇帝從即位開始,就表現出了對於禮節的執着與不妥協。對於明朝的大臣們來說,這還只是一個開始。

議禮派對戰護禮派

明世宗即位後,命令禮部討論給他的親生父親興獻王上封號。禮部尚書毛澄非常爲難,去向楊廷和請示。楊廷和想了想,搬出歷史上西漢定陶王的例子,供毛澄參考。西漢成帝沒有兒子,去世前立侄子定陶王爲皇儲。他死後,由定陶王即位,就是漢哀帝。楊廷和對毛澄說:“這個例子可以仿效。”

禮部的大臣認爲,世宗是由小宗承繼大宗,應該尊奉正統。毛澄就上疏給嘉靖帝,說明朝宮廷的年節娛樂活動非常豐富。元旦(現在的春節,即農曆正月初一)時,宮內有燒香、放紙炮與“跌千金”等活動。立春的前一天,順天府還要在東直門外舉行“迎春”儀式,比賽跑馬。元宵節時,帝后登樓賞花燈,宮中還有雜技表演。正月十九是“燕九”節,屆時皇帝和內臣要到白雲觀遊訪,以求得“長生之道”。清明節時,皇帝要到回龍觀等地踏青,宮中還有盪鞦韆等娛樂活動。端午節時,帝后到西苑,觀看龍舟比賽,併到萬壽山插柳。七月七日的七夕節,宮中穿鵲橋補子,玩乞巧。七月十五日中元節,西苑做法事,放河燈。中秋節時,宮中有祭月等活動。九月九日重陽節,皇帝要到萬壽山等地登高郊遊。從十二月二十日起到次年正月十七,宮中每天白天都燃放花炮,安置花燈、扎煙火。這些年節娛樂活動,大多數來自民間,並且在民間也是廣泛流行的,有的還一直流行至今。參照古代的事例,尊武宗的父親孝宗爲皇考(即已死去的父親),興獻王爲“皇叔考興獻大王”(即皇叔父),興獻王妃爲“皇叔母興國大妃”(即皇叔母)。祭祀時,世宗應該對親生父母自稱“侄皇帝”。

左順門事件:血濺大明宮,簡述起源和經過 第2張

世宗非常憤怒,呵斥道:“照你們這樣說,父母不就可以換來換去了嗎!”他駁回這個提議,責令羣臣重新討論。

楊廷和與毛澄不爲所動,堅持自己的意見。世宗見他們硬的不吃,便試圖改爲懷柔政策。他先後賜給楊廷和與毛澄豐厚的禮物,毛澄也修改了部分意見,認爲將來世宗生了兒子後,可以讓第二個兒子取代堂弟朱厚炫成爲興獻王,奉祀宗廟。但在大的原則性的問題上,雙方誰也不肯讓步。

君臣僵持時,一位名叫張璁的進士上疏,駁斥楊廷和與毛澄,認爲世宗和西漢的定陶王有所不同。定陶王是在成帝去世之前即立爲皇儲,奉養在宮裏。而世宗是按照皇明祖訓即位的,不是孝宗的後代。世宗即位是繼承皇統,而不是繼承皇嗣。所以,世宗應該尊自己的父親爲興獻皇帝,母親爲興獻皇后,並在北京爲父親立廟祭祀。

此言一出,羣臣譁然。大臣們紛紛表示反對,還要彈劾張璁。一時間朝廷上下鬧得不可開交。不過,張璁的意見卻深合世宗的心意。世宗見到這份奏摺後,高興地說:“我們父子終於得以保全了。”

這時,世宗的生母蔣妃來到通州,聽說大臣們要世宗尊孝宗爲皇考,十分氣憤,說:“我的兒子怎麼成了別人的兒子!”拒絕進京城。世宗大哭,楊廷和只好妥協,讓世宗以太后的名義追尊興獻王爲“興獻帝”,王妃爲“興獻後”。在迎接蔣妃入京時,世宗又以辭去皇位相要挾,要求施行迎接皇太后的禮節。楊廷和只好再次讓步,讓這位十八歲的皇帝按照自己的想法,歡歡喜喜地迎接生母入宮。

這件事被稱爲“大禮議”,以楊廷和爲代表的大臣稱爲“護禮派”,他們堅決維護原有的禮儀,要求皇帝作出妥協;以張璁爲代表的大臣稱爲“議禮派”,他們迎合皇帝的要求,認爲禮節都是可以改變的。雖然護禮派暫時作出了妥協,但他們在朝廷中的勢力仍然很大。楊廷和對張璁始終耿耿於懷,找了個藉口將他外放到南京去了。

左順門事件:血濺大明宮,簡述起源和經過 第3張

這年十二月,世宗又要給興獻帝、興獻後的尊稱加上“皇”字,楊廷和等人再次反對。君臣又要爲禮議再度陷入爭執。這時,清寧宮後殿忽然起火,世宗比較迷信,認爲這是上天的指示,於是不再堅持自己的意見。楊廷和雖然獲勝,但他總是站在皇帝的對立面上,自己也惴惴不安,不久就辭去了官職。大禮議之爭告一段落。

伏哭左順門

嘉靖三年(1524)正月,已升爲南京主事的張璁與另一主事桂萼上書,請求正大禮。他們主張稱孝宗爲皇伯考(即伯父),興獻帝爲皇考,興獻王妃爲聖母。這正中世宗下懷,世宗決心重新議大禮。

在討論中,附和桂萼、張璁觀點的人越來越多,世宗決定召兩人入京。時任禮部尚書的汪俊極力反對桂萼的意見,並授意兩位言官上書據理力爭,惹惱了世宗,兩位言官被撤職。汪俊只好退步,同意在尊號中加入“皇”字。但世宗對此結果並不滿足。

四月,世宗下令追尊自己的父母爲“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和“本生聖母章聖皇太后”,另外立廟祭祀。但桂萼又上書指出,“本生”兩字應該去掉。皇帝追尊自己的父母乃名正言順,理所當然,這些話都說到了世宗心裏,世宗越來越厭惡朝中不允許追尊自己父母的那些大臣。

翌年七月,世宗在左順門召見大臣,說章聖皇太后的尊號要去掉“本生”兩個字。大臣們愕然,不知爲何皇帝又突然拋出這個問題,一時難以應對。這時,張璁、桂萼等人站出來指責禮官欺君罔上,結黨營私,言辭激烈,理直氣壯。

大臣們馬上開始反抗,紛紛遞上奏摺表示反駁,世宗全部不理。早朝結束後,大臣們仍聚集在一起商量對策。吏部右侍郎何孟春站出來說:“當年成化皇帝(即明憲宗)讓羣臣商議慈懿皇太后的葬禮,姚夔率領百官伏哭文華門,成化皇帝不也改過來了嗎?”他指的是憲宗執政時,主持錢太后(即慈懿皇太后)的葬禮。羣臣主張錢太后與英宗合葬,另一位太后卻反對。羣臣在文華門大哭,從巳時(9時到11時)哭到申時(15時到17時),憲宗才勉強同意了羣臣的意見。

左順門事件:血濺大明宮,簡述起源和經過 第4張

楊廷和的兒子、翰林編修楊慎也激動地說:“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仗節死義,就在今天!”

這句話徹底煽動了大臣們的情緒。編修王元正、給事中張羽中等人張開雙臂,攔住退朝的大臣,高聲喊道:“萬世瞻仰,在此一舉!有不力爭者,共擊之。”

兩百餘名朝廷官員集結起來,跪在左順門外大哭,哭聲震天。有人一邊哭,還一邊高呼“高皇帝孝宗皇帝”。

世宗聽到後,命太監傳令,讓大臣們退去。不料,大臣們跪伏不起,要世宗一定給他們一個答覆。世宗再次勸他們回去,大臣們還是不聽,從辰時(7時到9時)一直跪到午時(11時到13時)。

終於,世宗發怒了。他派錦衣衛將爲首的八個人逮捕下獄。楊慎和王元正見狀,拍着大門大哭不止,羣臣紛紛落淚。世宗震怒,又抓了一百三十四人入獄。職位高一些的人聽候判決。

幾天後,參與伏哭左順門的官員都受到了嚴厲的處罰。楊慎等人都被流放到邊疆,四品以上的官員被奪去俸祿,五品以下的一百八十名官吏則遭受杖刑,有十六人受刑太重先後死去。這成爲大禮議之爭的高潮。

這件事後,原來不贊同世宗做法的官員也逐漸被迫屈服,不敢再進行爭執,史稱“衣冠喪氣”。這場禮儀之爭以世宗的勝利而告終。而衆多官員遭受懲罰,士人的氣節遭到嚴重挫傷,也是明朝走向衰敗的開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