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白虎觀會議:儒學經典與讖緯迷信的欽定結合

白虎觀會議:儒學經典與讖緯迷信的欽定結合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白虎觀會議是漢章帝時(79年)召集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和諸生在白虎觀討論儒經的異同的一次會議,會後,章帝命班固把討論結果編成《白虎通義》作爲官方典籍公佈,影響深遠。

白虎觀會議:儒學經典與讖緯迷信的欽定結合

自西漢初年叔孫通制禮作樂以來,儒家思想漸漸開始得到重視,漢武帝時期,採納經學大師董仲舒之議,罷黜百家,獨崇儒術,經義爲漢治法,攻讀儒經成了經師們榮顯的專門行道。但漢武帝採取兼容幷蓄的態度,對當時有名的儒家學派,皆爲其在大學設一講座,謂之學官。充學官者,並不只是《詩》、《書》、《易》、《禮》、《春秋》五經。然而,自此以後,儒家學說經政府的倡導,獲得了廣泛的傳播,越傳越多,越傳越繁瑣。《漢書·儒林傳贊》稱:“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訖於元始,百有餘年,傳業者寢盛,支葉藩滋,一經說至百餘萬言,大師衆至千餘人,蓋利祿之路然也。”漢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鑑於當時諸經分派分支太多,對經義的解釋也各有差異的狀況,宣帝乃“詔諸儒講五經同異,蕭望之等平奏其議,上親臨制決”史稱石渠閣(未央殿北藏祕書的地方)奏議,這成了封建政權第一套完整的法典。西漢末年,哀、平之際,儒家哲學內部發生經今,古文派之爭,劉歆於皇家圖書館祕室中發現的古字體《春秋左氏傳》、《毛詩》、《易禮》等在王莽時代被立爲學官。自此以後,經今、古文二派鬥爭激烈,你消我長。

白虎觀會議:儒學經典與讖緯迷信的欽定結合 第2張

東漢光武帝中元元年(56年),宣佈“圖讖(chèn)”於天下,進一步把儒家經義與“讖緯”圖書等迷信東西結合起來,完成了東漢國教的形式,所謂“讖”,是當作神靈啓示人們的一種預言。“讖”與“緯”連稱,是一種長期的發展結果。“讖緯”即總集過去所有的具有一定性質的預言,而用以解釋一般性質的儒家經典,使那些預言與儒家經典相交織,使聖人的教條與神靈的啓示合二爲一。這樣,聖經變成了天書,孔子就變成了神人。到了漢章帝建初四年(79年),把西漢宣帝、東漢光武的法典和國教更加系統化,這就是所謂的“白虎觀會議”。

章帝建初四年詔引光武中元元年詔書雲:五經章句繁多,議欲省減。至永平元年,長水校尉倏樊奏以,先帝大業當以施行。於是,章帝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諸儒集會白虎觀,講義五經同異。使五官中郎將魏應承製問,侍中淳于恭奏,章帝親臨現場,裁定對錯,決定取捨。這樣一連數月,問題才得以解決,這就是白虎觀奏議。欽定的奏議,賦予了光武以來儒家經典與讖緯迷信相結合的神學性與國教化性質。

白虎觀會議:儒學經典與讖緯迷信的欽定結合 第3張

作爲這次歷史性會議結果的集中體現者,是《白虎通義》,又稱《白虎通德論》、《白虎通》等。《舊唐書·經籍志》說它是漢章帝撰,《新唐書·藝文志》說它是班固撰。實則是班固作爲史臣對當時的白虎奏議加以系統整理的結果。

《白虎通義》實際就是這次會議的記錄。全書共分四卷,書中除徵引六經傳記外,雜以讖緯,將今文經學與讖緯糅合一起,體現出東漢統治思想的特點。

從《白虎通義》所引經傳來看,它是盡其雜糅混合之能事,將《易》、《詩》、《書》、《春秋》(包括各家《序傳》)、《禮》、《樂》、《論語》、《孝經》以及各種逸文,和圖書讖緯混合在一起。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