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古代歐洲盛行的“擲矛兵” 在中國古代爲何就沒人用了呢?

古代歐洲盛行的“擲矛兵” 在中國古代爲何就沒人用了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擲矛兵”其實吧還是真的很有意思的一種兵種了,但是我們更多的時候是在古歐洲發現有人使用這種兵種的,到了中國古代好像這樣的兵種就非常的少見了,那麼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是不符合古中國的戰場情況,還是另有原因呢?下面就着這些問題我們一起分析揭祕看看吧!

古代歐洲盛行的“擲矛兵” 在中國古代爲何就沒人用了呢?

所謂古代歐洲盛行的“擲矛兵”應該是指標槍。

一直以來,在我國古代軍事史愛好者中就流傳着一個說法“中國軍隊不用標槍,只有西方軍隊才用標槍”。有的人認爲是中國古代有強大的武器“弩”,不用標槍這種傻大笨粗的東西;而某位隋唐西北史研究的老教授,在其發表的關於怛羅斯之戰的論文中,直接認爲唐軍缺乏阿拉伯人所用的標槍,是戰役失敗的重要原因。

那些,所謂“古代歐洲盛行的“擲矛兵”爲何在中國沒有市場?”這事成立嗎?

早在舊石器晚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製作能刺擊也能投擲用的石矛。也正是這種可以遠距離殺傷獵物的武器,最終幫助人類擊敗並淘汰了各種遠古時代的巨大猛獸,並最終登上了食物鏈的頂端。

古代歐洲盛行的“擲矛兵” 在中國古代爲何就沒人用了呢? 第2張

▲原始人使用石矛的狩獵場面

我國早在商代就存在一種小矛。在《殷墟青銅兵器研究》中提到“殷墟出土的青銅矛中,還有一種小體矛,其矛頭長度爲10多釐米,筩徑也小……. 此種木柲及矛頭似乎不太適宜於搏鬥之用”。在之後的考古發掘中,這類小矛層出不窮,虢國墓地就出土了兩類矛,大型的矛頭長20cm左右,小型的矛頭長10cm左右。在浙江湖州長興也發掘了一批商周青銅矛,其中同樣有大小矛之分。

古代歐洲盛行的“擲矛兵” 在中國古代爲何就沒人用了呢? 第3張

▲長興出土青銅小矛,長度都在10cm上下

一般認爲,這就是青銅時代的中國標槍

在漢代將標槍稱爲鋋(音讀 ch á n)。《釋名 · 釋兵》說:" 鋋,延也,達也,去此至彼之言也。" 也就是說,由此擲出,以達彼處。東漢馬融《廣成頌》描寫田獵場面:" 飛鋋電激,流矢雨墜,各指所質。" 把凌空的飛鋋比作閃亮的雷電,非常形象。《晉書 · 朱伺傳》記載,東晉將領朱伺曾在一次戰鬥中接住敵人擲過來的鋋,又反投回去。

古代歐洲盛行的“擲矛兵” 在中國古代爲何就沒人用了呢? 第4張

▲漢代鐵鋋

到了宋代。

宋高承《事物紀原·戎容兵械·旁牌》:“《宋朝會要》曰:太宗聞南方以標槍旁牌爲兵,令蕭延皓取廣德軍習之。軍士之用標牌,此其始也。”宋王應麟《玉海·兵制四·鹹平廣捷兵》亦云:“先是帝聞南方以標槍旁牌爲兵器,命有司制之。”宋代的標槍又稱“梭槍”,宋代的《武經總要》一書中的槍九色裏就有梭槍的圖樣。

古代歐洲盛行的“擲矛兵” 在中國古代爲何就沒人用了呢? 第5張

▲《武經總要》插圖

關於梭槍,明代兵書也有記載和補充,《武備志·軍資乘·器械三》:“梭槍長數尺,本出南方蠻獠用之,一手持旁牌,一手摽以擲人,數十步內中者皆踣。以其如梭之擲,故云梭槍,亦曰飛槍。”

關於中國古代軍隊標槍的用途,主要有四種:

第一,對付盾牌

在《明實錄》中就記載靖難之役中,朱棣面對“擁盾層疊自蔽”的南軍,燕軍一時間“攻之不得入”。於是燕軍便用準備好的“木矛長六七尺,橫貫鐵釘於端,釘末有逆鉤”,讓勇士投矛“連貫其盾”,最終擊破了南軍的盾牌陣。在這種敵人用盾牌堆成龜殼陣的局面下,倘若朱棣沒有準備擲矛,只有弓弩,可能結果就只是在對面的盾牌上多增加幾根羽箭罷了。

第二,南方軍隊使用

古代歐洲盛行的“擲矛兵” 在中國古代爲何就沒人用了呢? 第6張

▲明代小鏢(《武備志》)

更何況,弩弦和弓弦在我國南方潮溼氣候下容易損壞,這無形中增加了後勤負擔,甚至影響戰鬥力。但是標槍不會,只要人有力氣,扛起標槍就能走,仍憑下雨刮風都不會損壞,反正扔出去打中人一樣有威力,不至於像弓弩那樣在大雨天損壞。因此南方人民更喜歡用標槍,也就有了下面一系列記載“今滇兵皆用標槍空擲,謂之標子”(《通雅•器用》)“獠童兵器,每洞各習一種,其習標槍者鐵刃重二斤”(《淥水亭雜記》)。

第三,盾牌兵的副武器:

比如在宋代《事物紀原•戎容兵械•旁牌》中記載,“太宗聞南方以標槍旁牌爲兵,令蕭延皓取廣德軍習之”。之後戚繼光更是將標槍看作刀盾手的價值所在,《紀效新書》中記載,“藤牌無棄槍(標槍),如無牌同”。卷十一介紹了具體用法:" 以標執在右手,腰刀橫在牌裏,挽手之上,以腕抵住。待敵人長槍將及身,擲標刺之。中與不中,敵必用槍顧撥,我即乘隙徑進,急取刀在右(手),隨牌砍殺。"

第四,水軍使用:

據《武備志》記載,明代水師所用標槍有兩種:一種稱爲 " 小鏢 ",即一般的標槍,長七尺(約合 2.2 米),槍頭用精鋼製做,槍柄用竹或硬木," 船內兵俱習 "、" 擲之如雨。" 現藏於日本的明人繪《倭寇圖卷》中有明軍與倭寇水戰的場面,把標槍 " 擲之如雨 " 的景象畫得相當真切。明代水軍用的另一種標槍稱爲 " 犁頭鏢 ",也長七尺,但槍頭大而重,用於從桅鬥上下擲敵船和敵人," 中舟必洞,中人必碎 "。

時至今日,在京劇刀馬旦有一個傳統武打技藝絕活—— " 打出手 "。爲了顯示某一驍勇善戰的女將戰鬥雄姿,常令四名或八名敵將分別站在舞臺四角,將手中的雙頭短槍按順序擲向女將。女將站臺中,用手中花槍撥加雙腳踢擲,把投來的短槍一一打回,這叫打出手,這種可以投擲的短槍的實戰原型即是標槍。

古代歐洲盛行的“擲矛兵” 在中國古代爲何就沒人用了呢? 第7張

▲京劇 " 打出手 " 中投擲的短槍就是標槍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