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烏蘭布通之戰揭開了清朝統一西北的序幕 清取得了對準部作戰的初步勝利

烏蘭布通之戰揭開了清朝統一西北的序幕 清取得了對準部作戰的初步勝利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準噶爾部是我國西北地區的厄魯特蒙古諸部之一。從清朝定鼎北京到康熙中期的近50年間,清廷先是集中全力經略中原,對付南明王朝等反清勢力,後是平定三藩之亂,以及用兵黑龍江流域以阻遏沙俄入侵,在很長時間裏無暇西顧,對準噶爾部在西北的活動採取了不干預的態度。隨着實力的增長,噶爾丹多次興兵攻擾青海、西藏及漠北喀爾喀蒙古,甚至揚言“欲舉兵內入”抵禦住沙俄對東北邊疆的入侵以後,康熙帝便開始着手處理西北的準噶爾部問題,然而一開始便遭遇了敗仗。

康熙二十九年(1690)八月初一日,康熙御駕親征的10萬大軍與噶爾丹準喝爾軍,在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南部的烏蘭布通發生激戰。這是準噶爾和清廷關係史上的一個著名事件。後世幾乎一致地認爲這次戰役,是清廷擊敗準噶爾部的重要勝利。然而,當清軍班師回京的時候,福全被勒令不許進城,在朝陽門外聽候審查。結果,議政王大臣會議擬議:革去裕親王福全、恭親王常寧、簡親王雅布的王爵,革去內大臣佟國維、索額圖、明珠、阿密達以及散秩大臣查努喀的職務解除都統彭春、前鋒統領班達爾沙、護軍統領楊岱、苗齊的任職,不給都統宗室蘇努、喇克達、都統阿席坦、諾邁敘功,並將內大臣蘇爾達、費揚古、都統希福、副都統塞赫羅滿色罰俸一年。康熙帝爲何如此嚴懲?烏蘭布通之戰到底是取勝還是戰敗了呢?

烏蘭布通之戰揭開了清朝統一西北的序幕 清取得了對準部作戰的初步勝利

康熙二十八年(1689)末,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率兵2萬餘人東征喀爾喀。準噶爾軍於康熙二十九年(1690)六月中旬南下內蒙古,試圖搜捕夙敵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和哲布尊丹巴。六月二十一日,在烏爾會河大勝清軍,並乘勝追擊。據清軍情報顯示,七月初二日噶爾丹駐地在距離舊戰地五日之程的厄勒冷地方,不久便進入到烏珠穆沁旗境內的齊爾薩布喇克之地,然後繼續南下,經烏蘭滾到了烏蘭布通,距京師僅700裏,局勢驟然緊張,京師進入戒嚴狀態。

七月初二日,康熙帝命皇兄和碩裕親王福全爲撫遠大將軍,率一路大軍出古北口;命皇弟和碩恭親王常寧爲安北大將軍,和碩簡親王雅布、多羅信郡王鄂札副之,率另一路大軍出喜峯口;內大臣佟國維、索額圖、明珠、阿密達等參贊軍務。兩路10萬大軍陸續出發。十四日,康熙帝也啓程北上,親征噶爾丹。由於當時噶爾丹孤軍深入,即便清軍初戰不利,但清軍人數衆多,幾乎傾巢出動,所以這的確是聚殲噶爾丹的最佳時機。二十四日,康熙帝生病,便從波羅河屯(今河北隆化)半路返回;但各路大軍照常行進,準備圍殲噶爾丹。

烏蘭布通之戰揭開了清朝統一西北的序幕 清取得了對準部作戰的初步勝利 第2張

此時,清廷最擔心噶爾丹聞風而逃,從而避開清軍圍殲。爲了麻痹和穩住噶爾丹,烏爾會河戰事一結束,康熙帝便遣使致歉:“阿爾尼不請旨而擊汝,非本朝意也。”並表示喀爾喀是清廷和準噶爾的共同敵人,皇上遣重臣前來就是爲了共商解決問題之辦法。爲進一步消除噶爾丹的疑慮,還特意說明清使臣帶兵前來並不是爲了打仗,“汝不聞前者,我朝出兵俄羅斯,以禮和好,不戰而歸乎”。

噶爾丹早已看出清廷假談真打之用意,於是將計就計,故意遣使清廷再次申明入邊之原因,特別強調並不是要與清廷對抗。康熙帝以爲得計,便覆函給噶爾丹,說明雙方應先議定,再說執送土謝圖汗、哲布尊丹巴一事,並重申派少量軍隊前去和談。七月末,當清軍接近噶爾丹時,康熙帝命人給噶爾丹送去100只羊和20頭牛,並致函希望共同約定地點進行和談,徹底解決喀爾喀問題。然而,此舉並沒有奏效,噶爾丹接受其禮品,卻不透露半點口風,弄得清軍不知所措。儘管準噶爾和清廷之間使者往來頻繁,相互多次表示友好,但雙方已經箭在弦上。

烏蘭布通之戰揭開了清朝統一西北的序幕 清取得了對準部作戰的初步勝利 第3張

八月初一日,準噶爾軍和清軍終於在烏蘭布通展開決戰。戰後第三天清廷收到福全從前線發回的戰報,戰況如下:八月初一日黎明清軍列隊前進,至中午時分看到了零星的準噶爾軍,便設鹿角槍炮列兵緩進。下午,遇到主力,用槍炮射擊。交戰一直持續到傍晚掌燈時分,左路軍由山腰殺入敵營。右翼則因爲河水和沼澤地的阻礙,返回原地。戰報還說,清軍本想一舉圍殲,但由於天昏地暗,地勢險要,便收兵退回。至於噶爾丹是否死於亂兵之中,待查明後再上奏。

康熙帝收到戰報後,極爲興奮。但是沒過幾天,康熙帝又收到另一份奏報,得知噶爾丹不僅沒有死,而且率軍逃脫清軍圍堵。康熙帝非常生氣。事實上,福全的戰報掩飾了清軍的重創。戰報顯示,清軍用一下午的時間,從山下正面進攻山上敵軍陣地,無果,轉而從兩翼進攻。但右翼完全爲天然屏障所阻,退回原處;而左翼雖一度衝入敵陣,卻很快就退出了戰鬥。上述過程根本沒有反映清軍“大敗賊衆,斬殺甚多”,留下少量“餘賊”,甚至噶爾丹有可能死於戰亂等情況。

噶爾丹在八月初一日下午的激戰中雖然獲勝,但他畢竟孤軍深入,不可能堅持長期作戰。而清軍雖遭重創,但兵力仍很雄厚,所增調之各路軍隊陸續挺進烏蘭布通,即將對噶爾丹軍形成包圍之勢。在這種形勢下,噶爾丹迅速脫離戰鬥,退回漠北,纔是唯一的出路,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爲了安全撤退,噶爾丹設下一計,一方面與清軍講和,一方面全力撤退。講和就是爲了爭取撤退的時間。而福全也有自己的考慮,認爲只要喝爾丹“據險堅拒”,清軍就難以強取。所以,制勝的辦法就是欲擒故縱。另外,福全的意圖還在於借和談之名,盡力延緩噶爾丹的撤軍,以便給盛京、烏喇、科爾沁諸軍的到來爭取寶貴的時間。

噶爾丹似乎對福全的用意有所察覺,在八月初四日談判當天夜裏,便率部迅速撤離烏蘭布通,成功地甩開清軍,奔向邊外。福全的失誤在於,過於把延緩噶爾丹撤退的希望寄託於和談,而沒有做好防範噶爾丹突圍的軍事部署。當噶爾丹撤離時,他沒有及時有效地組織追擊,沒有嚴令各軍沿途攔截準噶爾軍,從而使噶爾丹得以逃脫當福全等人醒悟後,爲時已晚。

烏蘭布通之戰揭開了清朝統一西北的序幕 清取得了對準部作戰的初步勝利 第4張

烏蘭布通之戰後,噶爾丹軍隊繼續向科布多撤退,但由於染上瘟疫,導致隊伍大量減員,2萬餘人僅剩數千。

總之,烏蘭布通之戰,清軍損失慘重,而且讓噶爾丹全身而退,消滅噶爾丹部的戰略目的並未達成。只是後來由於噶爾丹自身的原因,其勢力才逐步衰敗。

但是烏蘭布通之戰揭開了清朝統一西北的序幕。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再次御駕親征在漠北昭莫多迎擊噶爾丹軍,幾乎全殲其有生力量。不久,噶爾丹本人亦死於青海,清廷取得了對準部作戰的初步勝利。康熙末,清軍的前哨陣地推進至科布多一巴里坤—哈密一吐魯番一線。噶爾丹敗亡後,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繼任準噶爾部臺吉,準噶爾部又逐漸強大起來,數次擾亂邊疆地區安寧。康熙五十五年(1716),策妄阿拉布坦派大策零敦多布率兵六千進犯西藏。兩年後,清軍由青海出兵入藏,但全軍覆沒。康熙五十九年(1720),清朝第二次出兵才趕走準噶爾軍。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