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諸病源候論是誰寫的?諸病源候論內容簡介

諸病源候論是誰寫的?諸病源候論內容簡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諸病源候論》,證候學專著。又名《諸病源候總論》、《巢氏病源》,50卷。隋巢元方等撰於大業六年(610年)。爲我國第一部論述各種疾病病因、病機和證候之專著。全書分67門、1720候。卷1~27論內科諸病;卷28~30論五官科諸病;卷31~36論外傷科諸病;卷37~44論婦產科諸病;卷45~50論小兒科疾病。此書繼《內經》、《難經》、仲景著作之後,使中醫理論更爲豐富。於病因方面尤多創見,使中醫病因學說趨於系統、全面。如對傳染性疾病之認識,就明確指出“感其乖戾之氣而發病”。又如山區多“癭”病乃其民“飲沙水”之故;嶺南“瘴氣”系“雜毒因暖而生”等等。亦明顯超出前人見解。於病理及病證方面之論述亦較精審,超越古人。如消渴病每多發癰癤或水腫,這正是對糖尿病併發皮膚病及泌尿系統感染之最早描述。其論腳氣病狀曰:“自膝至腳有不仁、或苦痹、或淫淫如蟲所緣、或腳趾及膝脛灑灑爾、或腳屈弱不能行、或微腫、或酷冷而疼痛,或緩縱不隨,或攣急……若治之緩,便上入腹。入腹或腫或不腫、胸脅滿、氣上便殺人。”將腳氣一病描繪得細緻入微。其對水腫一病,分述至詳。於婦科則經產帶下、妊娠、無子等類;外科則詳述癰疽疔腫諸瘡之理,證候及預防等;於創傷外科,則記載有難度較大之腸吻合及血管結紮術等。在證候分類學上亦有較大發展,其別類分門系統而有條理,且徵引典籍甚富,如《漢書·藝文志》與《隋書·經籍志》所載近300種、5300多卷醫書賴此書而保存。爲研究隋以前醫學成就重要文獻。

內容簡介

諸病源候論是誰寫的?諸病源候論內容簡介

《諸病源候論》是中醫古典著作之一。它總結了隋代以前的醫學成就,集中論述各種疾病的病源與病候,內容豐富,是一部病因病理學的專門著作。它繼《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書之後,進一步研討並發展了祖國醫學的理論體系。全書共五十卷,分六十七門,一千七百三十九論。內容包括內、外、婦、兒、五官等科的各種疾病。在論述諸病源候的內容中,有許多突出的成就。

在病因方面,能突破前人的見解,提出新的論點,把當時的病因學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如流行性傳染病,在隋代以前,絕大部分都概括於傷寒、溫病和時行病中,認爲是由於氣候的變異,人觸冒之而發病。但至《病源》,提出單純觸冒寒毒之氣發病,則不傳染;如“感其乖戾之氣而發病”,則多相傳染。所謂“乖戾之氣”,很近似於對病原體的認識。此外,更提倡預先服藥預防,控制傳染,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關於地方病,如對嶺南“瘴氣”,指出是由於“雜毒因暖而生”。三吳以東的“射工”、“水毒”,是由於水源傳染。山區多見的癭病,是由於“飲沙水”而成等,指出了這些疾病的發生與流行,同地區的氣候變化、地理條件等有密切的關係,認識到疾病的地方性。另外,對臨牀症狀及診斷方法,也都有所論述。

對於寄生蟲病,則有“溼䘌候”、“瘡䘌候”、”九蟲候”等,詳細描述許多寄生蟲的形態及其傳染途徑。特別對絛蟲,指出是由於吃了半生不熟的牛肉和生魚所致。並說“白蟲相生,子孫轉大,長至四五尺,亦能殺人”。觀察非常細緻,記載也是最早的。

隋以前醫家,都認爲皮膚病是由風邪或邪熱傷於皮膚肌肉所致。而《病源》則進一步闡明有蟲毒爲患。如對癩、疥、癬等病,都指出有蟲寄生。這是發展了前人的六淫病因學說,已認識到有病原體的存在。又如對過敏性疾病,如蕁麻疹,認爲原有“邪氣客於皮膚,復逢風寒相折,則引起風瘙隱疹”,似認識到發病有致敏原。如漆瘡,認爲“人有稟性畏漆,但見漆便中其毒”,明確了此病有個體特異性。

又如對於破傷風病,明確指出:在外科,與金創感染有關;在婦人,與產褥感染有關;在小兒,與臍瘡感染有關。並且與中風、賊風和風癲等作出鑑別。

特別是對不育症,強調不能單方面責之婦人,與男子亦有關係。全面地分析了不育的原因,是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在病理方面,對很多疾病,也有詳細的觀察和系統的敘述。例如對麻風病病情的發展,症狀的變化,都一一詳加敘述。再如消渴、渴利、內消諸候,也基本反映現代糖尿病的大體病情。特別是消渴病多發癰疽或成水腫等是糖尿病併發皮膚感染和泌尿系感染的最早記載。又如黃病中分別論述急黃、內黃、行黃、犯黃、癖黃等,補充了《金匱》黃疸篇的內容,使黃疸病的證候更加豐富。還有腳氣病,從腳緩弱、疼痛不仁,到心腹脹急、上氣以至腫滿等,敘述了整個病程。對於痢疾,不但記述了不同的類型,而且對兼證、變證的記述,都較詳細。又如水腫病,既敘述風水、皮水、大腹水腫和水注,又論及水症、水瘕、水蠱、水癖等,這樣,對水病的論述較爲完備。

至於外科方面,對癰疽疔腫諸瘡的病理、證候以及發展、預後等都有詳細記載,並在創傷外科如腸吻合手術及其護理、結紮血管等方面,已達到相當的水平。關於婦科方面,對月經病、帶下病、妊娠病、產後病以及婦人無子等,都討論得非常細緻。又如對小兒科方面,從養小兒、驚癇、疳證以至內、外科病之見於小兒者,均有重點地加以論述,並反映兒科的特點。

本書對病理的論述,是以臟腑學說爲核心的。如中風以五臟分證,虛勞分爲五勞六極七傷,又歸本於五髒。外科的癰疽、瘡腫,亦以臟腑經絡表裏,分析病情的輕重緩急。婦科的月經、帶下、妊娠、產後病,亦以衝脈、任脈、心與小腸經論述病情。即便小兒科,亦強調病分先天后天,髒氣脆弱,易虛易實等。說明臟腑經絡氣血虛弱,病邪就能乘虛侵襲,否則邪氣不能爲害,這是闡發了《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精神。同時充分體現“辨證施治”的學術思想,提倡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例如對傷寒病辨證,以證候爲主,把六經病證的變化,集中起來加以比較分析。這是繼王叔和之後,對張仲景《傷寒論》的又一種整理方法。又如對咳嗽、痢疾、心腹痛等,從新與久、寒與熱、虛與實等方面,分析病情。同是口舌乾焦,但有心脾病、肺病、胃病和膽病之分;同是大便難,但有成人與小兒,婦人產前與產後之異;同爲婦科病,但有已婚未婚,已產未產之別。像這樣的辨證精神,貫穿於全書。

本書還發展了證候分類學。它把隋代以前和當時的各種病名證候,加以整理,分門別類,使之條理化、系統化。它的分類方法,是首先分科,就全書內容,明顯可以看出,是從內科到外科、婦科、兒科的。在各科之中,又以幾個方面分類。如病因分類、病理分類、臟腑分類、症狀分類等。這些分類方法,是各有特點,又互相補充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