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東晉四大家族權勢到底多大,造反都不治罪?

東晉四大家族權勢到底多大,造反都不治罪?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中國歷史上真正的貴族僅僅出現在從東漢到南朝的這段時間內,等到隋朝建立科舉制度,開始以學問應試的方式選拔人才以後,以門閥制度爲根基的貴族算是徹底蹦潰了,而期間我國曆史上最爲出名的貴族就是東晉—王、謝、桓、庾這四大家族。也正是唐朝詩人劉禹錫所寫的《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東晉四大家族權勢到底多大,造反都不治罪?

那麼問題來了,爲什麼作爲當時可以左右東晉皇室司馬家的頂級門閥,其中王家和桓家都造過反,卻沒有成功。除去相對低調的庾家,謝家八萬私人武裝的北府兵可以抵抗前期百萬大軍,但是謝家並沒有取而代之,反倒是謝家的家奴“劉裕”最後起兵取東晉代之,成爲了南朝劉宋的開國皇帝?這一切是爲什麼呢?(由於篇幅過長,今天就先講講造反的王、桓二家故事)

王家:

談到東晉四大家族,我們首先要說的就是被稱爲“琅琊王氏”的王家,其權力巔峯爲中書監—王導。琅琊王氏的奠基人是西漢宣帝年間博士大夫王吉,隨後歷經數代,終成門閥。到了王導這代,恰逢五胡亂華,西晉滅亡,而王導早年便於當琅琊王的司馬睿交好,兩個人可謂是無話不談的好基友。

看着外族入侵,王導和自己堂弟王敦一面用自己的權威安撫北方羣臣,一面建議晉元帝司馬睿南渡聯絡南方士族,這才最終使得東晉建立,並渡過最爲困難的前期時光。也正是如此,作爲開國功臣的王導和王敦兩兄弟,一內一外,幾乎完全架空了司馬睿。當然,司馬睿自己也意識到這點,所以登基大典的時候甚至請王導同升御牀,非常明顯,連皇帝都說這天下是王家和司馬家一起的,可想王家當時的富貴。這就是著名的“王與馬,共天下”。

但正所謂帝王心術,跟你說“共天下”那是給你面子,可千萬別當真。所以司馬睿一邊提拔其他士族,一邊削減王家實力。公元322年,手握重兵的王敦以誅鎮北將軍劉隗爲名,起兵造反。按照一般的套路,王敦起兵謀反,朝中自然就有大臣叫司馬睿盡誅王家。可惜雖然司馬睿一直在削王家的權力,卻並沒有答應,而王導也非常識相的率領這宗族子弟二十多人在皇宮門外痛哭請罪。

東晉四大家族權勢到底多大,造反都不治罪? 第2張

其實司馬睿很明白,東晉內在王導,外在王敦,如果再逼迫王導怕是剛剛建立起的政權都要毀了。而對王導來說,“琅琊王氏”響噹噹的當世貴族,是先人多少積累換來的,絕不能把名聲毀在自己手裏,擔一個叛賊的千古罵名。於是司馬睿和王導各自給了一個臺階,王導就立馬親自掛帥前去勸阻王敦。可惜,這一切都不順利,王敦勢力越來越大。

太寧元年,也就是公元323年,此時晉元帝司馬睿已經駕崩,長子司馬紹即位,是爲晉明帝。很明顯,他老爸都沒啥權力,他自己更加了,這同時也給了王敦決定廢帝自立的機會。可惜王家註定只有爲相的命,沒有爲帝的命,王敦在這緊要關頭居然病倒了,並且病情越來越嚴重,在公元324年直接就去世了。失去主心骨的“王敦之亂”自然而然就這麼土崩瓦解。

而“琅琊王氏”經此之後,再無異心。以王導爲首的王家也依舊得到了新帝的器重,隨後出現了王羲之、王獻之等在中國歷史上足以稱爲“書聖之家”的王氏一族。

桓家

在東晉四大家族中,除了王家造過反以外,還有就是桓家。但是王家造反是完全失敗了,桓家卻可以說成功了一半,這是怎麼回事呢?

桓家的歷史相對於王家就短多了,雖然桓家是傳統儒學世家譙國桓氏的後代,但是東晉桓家真正發跡應該算是晉元帝時期的桓彝。也正是前文我們提到過的“王敦之亂”。當時晉明帝令桓彝爲散騎常侍討伐王敦,王敦之亂平叛之後逐因功被封賜予“萬寧縣男爵”,由此飛黃騰達,平步青雲。

不過很可惜的是,公元327年蘇峻之亂爆發,桓彝奉命討伐卻不想被叛軍暗殺,但這同時也給了自己年僅十五歲的兒子—桓溫揚名立萬的機會。公元331年,蘇峻之亂逐漸平定之後,待機多時的恆溫終於手刃當時策劃此事的叛徒,逐被東晉人士所稱道。又因爲其人姿貌偉岸,器宇不凡,被稱爲當世俊傑,娶了晉明帝長女南康長公主爲妻,先是承襲父親萬寧縣男的爵位,隨後加封輔國將軍,開始在朝野之中嶄露頭角。

東晉四大家族權勢到底多大,造反都不治罪? 第3張

但是這並不是桓溫真正發跡的時候,隨着他開始進入東晉軍事系統,桓溫的機會越來越多。公元346年,桓溫上疏朝廷,請求伐蜀,未等朝廷開口,便已經率軍出征。不想僅僅一年之後,桓溫已經滅掉了蜀地的成漢政權,恆溫被封爲徵西大將軍,風頭一時無兩。爲此,恆溫決定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影響,自此有了後來的“三次北伐”。公元354年,北上伐前秦;356年北上伐羌族姚襄;369年再次北上征討前燕,但是正如當初伐前秦的時候一樣,桓溫的動機被當時還未嶄露頭角,後來的前秦宰相王猛一語言中。桓溫真正的目的不過是爲了樹立自己的威望,同時爲了不讓後方空虛,每每不盡全力,導致了三次北伐皆以失敗告終,但即使失敗了,桓溫也已經牢牢掌控了東晉兵權,成了東晉第一門閥。正是恆溫親口說的:

“既不能流芳後世,亦不足復遺臭萬載耶”

由於征討前燕時桓溫損失慘重,當然目的既然已經達成,就沒有必要再出生入死,恆溫逐返回朝中,掌控東晉朝堂。公元371年,等不下去的桓溫帶兵入宮,威逼司馬奕退位,迎司馬昱入朝,是爲晉簡文帝。

既然都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了,就沒什麼好再遮掩的,桓溫在剷除朝中異己之後,逐準備取東晉而代之。可惜的是如王敦一樣,桓溫在這個關鍵節點上居然生病了,這這樣於公元373年去世了。老爹的志願兒子來完成,曹操是這樣,司馬懿是這樣,桓家也是這樣。公元403年,桓溫的兒子桓玄逼迫晉安帝禪讓,桓玄十天後正式稱帝,國號楚。

通過王家和桓家的事情,作爲一個本身就是風雨飄搖中苟延殘喘的東晉,皇室可以掌握的力量太少太少。而且由於沒有科舉制度,王家和桓家可以源源不斷地在帝國建立自己的勢力,這就使得即使王敦謀反,桓溫犯下滔天大罪,就算是在他們死後,他們的權力依舊可以交替到自己的後輩手中,使得東晉皇室不得不繼續倚重,甚至無法回收權力。而之後科舉制度的出現,使得皇權將永遠高高在上。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