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吳昌碩曾交代子孫家裏一定要珍藏好蒲華的書畫

吳昌碩曾交代子孫家裏一定要珍藏好蒲華的書畫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8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因下筆有奇氣,吳昌碩曾交代子孫家裏一定要珍藏好蒲華的書畫

海上畫派是清同治到光緒年間在上海形成的一個由100多位畫家組成的畫派,藝術上具有鮮明的個性。其中,蒲華作爲“海上畫派”開山人物之一,尤爲黃賓虹所心折,並稱贊其爲“海派第一人”。蒲華以其墨竹聞名於世,既繼承傳統的精神,也不爲自身舊貌和前人經驗所囿,融諸家之長而融化無跡。與蒲華亦師亦友、相交40年的吳昌碩評價他的墨竹說:“墨沛淋漓,竹葉如掌,蕭蕭灑灑,如疾風振林,聽之有聲,思之成詠,其襟懷之灑落,逾恆人也。”

收藏週刊記者 樑志欽

實習生 樑婉瑩

吳昌碩曾交代子孫家裏一定要珍藏好蒲華的書畫

簡介

蒲華(1832—1911),字作英,浙江嘉興人。蒲華原名成,初字卓英,又字作英。爲清末著名畫家,近代“海上畫派”開山人物之一,後人將他和任伯年、虛谷、吳昌碩並稱爲“海上四傑”。

蒲華在他那個年代無法得到世人認可

蒲華原名成,初字卓英,又字作英。爲清末著名畫家,後人將他和任伯年、虛谷、吳昌碩並稱爲“海上四傑”。蒲華出身貧賤,祖上戶籍是“墮民 ”,在明代稱爲“丐戶 ”。其幼年曾做過 “廟祝 ”,成年有詩畫才華之名時,遷移到上海,一些達官貴人仍“羞與共席”。其自幼聰慧,一直刻苦自學,其傳統文化得益於外祖父的啓蒙,書畫得到同裏周閒的指點,早年即以詩、書、畫而聞名鄉里。

年少的蒲華雖然貧苦,但也得到了良好教育。雖說能夠勉強中個秀才,可是在鄉試的道路上屢屢受挫,先後三次鄉試未中,他絕意仕途求取功名,遂耽於藝事,緊接着又經歷太平天國運動,1863年妻子的離世更是雪上加霜。次年起一度在太平 (今溫嶺)、海門等縣作幕僚,因不善官場應酬,更不耐案頭作楷,曾自行棄職,後復幕又疊遭辭退。

1868年後,蒲華鬻畫自給,自此以職業畫家的身份開始浪跡於江南,結交其他知名畫家。因豐富的閱歷、創作的累積,其筆墨日益精到,逐漸名噪“海上”畫壇,成爲海派佼佼者。但是很可惜,蒲華在他的那個年代無法得到世人的認可,藝術史家忽視蒲華在晚清碑學和海派書畫發展史中的重要性,以至對蒲華的評價過低。

蒲華對蘇軾、吳鎮二家墨竹情有獨鍾

蒲華以墨竹聞名於世。其自初學起便喜呂洞賓、葛長庚,中年喜王獻之、蘇東坡和陶淵明,晚年尤喜懷素、張旭、徐渭、朱耷等。其注重傳統,但並不拘泥於傳統,勇於向前人學習和借鑑。其畫竹整體上的橫向取勢,畫竹節之厚朴,有獻之行草自信之痕。沽酒而畫,以酒爲其動力,盡澆胸中塊壘,盡泄心中豪氣 ,三兩竹杆,層層竹葉,盡在其中。與張勳追求之個性,發泄之顛狂並無二致。蒲華所畫竹葉之撇與點,不時會顯出張草肥重之痕。蒲畫竹雖講究介字分筆,懸臂中鋒,但又不摹前人之典,他撇棄以色染竹法,又不用以墨染竹法,更破了平生崇敬的文同之“湖州派”以“墨深爲面,淡爲背”的畫法,溼筆淡墨,撇豎縱橫,勾鐵點石,之後也自成“蒲竹”一體,併成爲海上畫派之創始。

從蒲華墨竹圖的題款上,我們也會發現他對蘇軾、吳鎮二家墨竹情有獨鍾,如“仿東坡大意”、“仿梅道人大意”、“仿坡仙筆”、“仿東坡法”、“摹梅道人筆”、“仿梅道人”、“擬東坡居士大意”、“仿仲圭”、“仿梅道人法”等等。又據吳昌碩之子吳東邁說:“蒲華畫竹子,初師文徵明,惜早年之作,今已難睹。”吳昌碩《交遊稿》說作英“畫竹自學天台傅嘯生”。此外徐渭、八大山人對其墨竹技藝也有很深的影響,總之,墨竹技藝從古到今都在其吸納範圍之內。

吳昌碩曾交代子孫家裏一定要珍藏好蒲華的書畫 第2張

“整而不板,復而不亂 竹幹須勁挺有力”

蒲華的墨竹大概可以分爲兩種類型,一種以墨竹爲主體,橫貫整個畫面,或一枝獨秀,或數枝交錯,又常以粗筆淡墨寫巨石相映襯。墨竹的氣勢磅礴和巨石的穩重構成鮮明的對比,加之蒲華喜用溼筆作畫,畫面常給人水墨淋漓的感覺,充分體現其水墨大寫意的境界。另一種手法以墨竹爲輔助,往往出現在畫面的附屬位置,作爲其他花卉或者巨石的陪襯,小枝交織,樹葉清秀。蒲華用娟秀小楷,筆筆細微,無不體現精緻的寫實功底。

蒲華的墨竹,粗獷與精緻,寫實與寫意貫穿整個創作過程。這大概與蒲華的性格有關,他是情緒型的畫家,作畫多受心情、興趣的影響。墨竹的早晚差別主要在於用墨上早期用墨幹黑,晚期逐漸增加水的分量,使得畫作層次感更加豐富,用筆也更加從容,多顯一氣呵成,體現着他對竹情有獨鍾的體察入微與心領神會,以及嫺熟的技法和駕馭手段。就像楊伯潤所言:“蒲生磊落不馭士,畫竹深通狂草理。”這與蒲華“由書入畫”的思想不謀而合。

有傳記雲蒲華作畫,若無旁人爲他磨墨,自己稍磨即用,故以水墨淡淡而聞名,而又因墨少水多難以凝集,筆墨之處顯得溼滲無定。不理解者將其畫之形與他生活的外形一併視之“邋遢 ”。蒲華畫作看似草率,實有堅實之基石,他在畫竹時曾談過其創作體會:“畫竹之法,須於介字、分字、五筆 、七筆起手。所謂整而不板,復而不亂。竹幹須勁挺有力,忌在稚弱。小枝則隨手點綴,無須粘滯。然必懸臂中鋒,十分純熟,庶幾有筆情墨情,不落呆詮。由法而化,雅韻自然。切不可失筆墨之情也。”不板與不亂,是技法所爲,有力與不稚弱,是經驗所致。用中鋒畫竹寫字而有大成就者,是蒲華自己創建的一大藝術特色,可說在中國藝術史上也實屬鮮見。而不落呆詮之筆情墨情,由法而化之雅韻自然, 卻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所致。

趣聞

時人戲稱“蒲邋遢”

蒲華游履所至,必拜訪時師明賢。當時蕭山有位畫竹的專家,叫做樓師善,好虛竹,在杭州、紹興、諸暨一帶頗有名聲,弟子甚衆,竹畫得很好,謹守個字、介字之法。據說蒲華與樓師善會過面,由於兩公所持意見不同,始終未能成爲朋友,乃至反目,樓大罵蒲華沒有古法,蒲華那時常以“若是檐下循循立,拂雲翻日待何時”兩句詩作爭辯。這位立在檐下恪守家法的樓師善,現在卻很少有人知道他了。

蒲華生平,不識蒲華之畫的人,見蒲華一到,甚至會故意藏起紙張,因蒲華不講究紙的好壞,逢紙即畫,有時還畫在糊窗紙上,時人戲稱他爲“蒲邋遢”。然而當時的有識之士,特別是書畫界的同輩,已真正認識到他的非凡筆墨功力,說他下筆有奇氣。比蒲華小十多歲的吳昌碩與其相交甚好,尤爲看重他的藝術。據吳昌碩的長孫吳長鄴先生回憶,其祖父經常向他們提到蒲作英,他說:“祖父生前曾對我們講:‘蒲作英墨跡千萬要看重,我們家裏一定要珍藏好蒲作英的書畫。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