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曹操座下大謀士,卻被諸葛亮罵死

曹操座下大謀士,卻被諸葛亮罵死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魏武帝曹操在東漢末年先後擊敗二袁、呂布、劉表等豪強,多次以弱克強,最終統一北方,爲後來新的大一統國家奠定基礎。這一切都離不開其帳下“文臣如雲,猛將如雨”的局面。雖然自古以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是曹操手下的這些能臣們卻比較特別,那就是雖然沒有明確的排名第一的武將,卻始終有明確的排名第一的謀士。

從整體來看,荀彧是曹操手下的第一大謀事,這自然沒有爭議。不過在曹操早期,這個位置卻是由郭嘉承擔的。大謀事郭嘉在曹操最困難的時候,屢次奉獻奇謀,協助其滅呂布、袁術,擊敗袁紹,而且還前瞻性的讓曹操壓制羽翼未豐的劉備,貢獻巨大。

曹操座下大謀士,卻被諸葛亮罵死

郭嘉英年早逝,自然整體貢獻不及荀彧。不過早期的時候,由於郭嘉體弱多病,曹操爲了照顧他,始終將他帶在身邊,沒讓他獨自或輔佐武將出徵,並且專門設置了一個職位叫做“軍師祭酒”,祭酒的意思就是一種祭祀職位,意思就是不會外出征戰。郭嘉的性質與漢初三傑的張良非常相似,張良起初也因爲體弱多病,一直被劉邦留在身邊,只是劉邦不及曹操思慮周全,未設置專門職位。郭嘉死後,歷屆軍事祭酒最後都位列三公九卿,其中成就最高的當屬王朗。

在中國民間,王朗的名氣非常大,然而卻並非什麼好名聲。《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姜伯約歸降孔明,武鄉侯罵死王朗”一段流傳數百年,民間流傳說“諸葛亮氣死周瑜、罵死王朗”,把王司徒說的非常不堪,甚至那段“皓首匹夫,蒼髯老賊,汝即日即將歸於九泉之下,何面目見二十四先帝乎?(《三國演義》)”一度成爲網紅段子,雖然未曾讀過三國的人亦能背誦流利,王朗的小人形象格外深刻。還有一些人認爲,就算是被罵死,以王朗的地位,也不值得跟周瑜相提並論。其實這兩個觀點,需要很好的糾正。

曹操座下大謀士,卻被諸葛亮罵死 第2張

首先,真實的歷史上,王朗雖然死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那年即公元228年,但是當時他已經年邁,並未出征。而且之前就是祭酒,本來就是不會出徵的職位,更何況此時已位列三公。王朗早期單人會稽太守的時候,還曾經帶兵抵抗孫策,因此可以判斷,到了諸葛亮北伐的時候,王朗至少也有個六十歲。魏國人才濟濟,老邁的王朗絕對不可能隨軍對抗諸葛亮。而且這個年紀早就爬不上馬了,更不會被罵一通後從馬上摔下來。

其次,王朗的存在對於三國中後期局勢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曹操時期,王朗擔任魏郡太守,相當於清代的直隸總督,比現在的北京市長職位還厲害。曹丕稱帝后,吳國和蜀國爆發了夷陵之戰。東吳孫權向曹丕稱臣,準備聯合魏國消滅蜀國。

曹丕對此猶豫不決,部分大臣認爲此戰雙方必然兩敗俱傷,是魏國出兵的大好時機。王朗提出了意見:吳國和蜀國之間的戰爭還沒有結束,如果一起滅蜀國,魏國將會承擔風險,需要坐山觀虎鬥以做決定,休養生息繼續擴大國家實力差距---事實證明,吳國最後擊敗蜀軍確實沒有消耗什麼兵力,如果魏國進攻蜀國,需要經過蜀道艱險,可能反而損失巨大。雖說魏國和吳國聯合,蜀國滅亡問題不大,但戰後極有可能白忙一場,爲東吳做嫁衣。

孫權爲了聯合過魏國對抗蜀國,一度要把兒子孫登送到曹丕身邊做人質,以求自保。但是後來因爲其內部原因,對曹丕食言。曹丕當時已經當了皇帝,對於孫權這種言而無信的情況照理說不能忍,應該實施討伐。但是王朗認爲,爲了孫登興兵不值當,將士們也不心甘情願,貿然伐吳並沒有必勝的可能。魏國應當繼續休養生息,恢復人口,二十年後國家兵源充足之後再興兵討伐東吳。

曹操座下大謀士,卻被諸葛亮罵死 第3張

從這個角度看,王朗的這一策略,可以總結爲:坐觀吳蜀兩國消耗,自身繁衍人口積蓄糧草,而不首先發兵滅其一家,以確保北方政權未來擁有絕對優勢,降低統一風險----這已經算是後期的《隆中對》(作者諸葛亮)或者《吳中對》(作者魯肅)了,對於三國局面能夠繼續維持、降低平民消耗、並且最終快速統一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最後,要論王朗的地位,與周瑜實際上是不相上下的。周瑜在東吳算是第一武將,到了諸葛亮北伐的時候,王朗身爲司徒,也當是魏國第一文臣了。何況王朗早期身爲一方太守,曾經與孫策對壘,初期也是一方諸侯般的存在;王朗後期,孫女嫁給了司馬昭,生下來晉武帝司馬炎,貴爲晉朝的開國太后。

要論對中國歷史的影響,王朗的名氣雖然不及諸葛亮和周瑜,但是在影響上卻一點都不輸給諸葛亮,更別說周瑜了。王朗在學術上的成就極高,著有《周易傳》、《春秋傳》、《孝經傳》、《周官傳》等,有文集三十四卷。他兒子王肅繼承了發展了他的學說,修訂了《孔子家語》等儒家經典,唐代時期王肅被作爲先賢在孔廟中跟着孔子享受世人香火。王肅父子開創的“王學”,對於儒家思想的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對於2000年封建社會的士族階層的思想有着實質而深刻的影響。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