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阪神大地震簡介 造成這場災害的主要因素是什麼

阪神大地震簡介 造成這場災害的主要因素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阪神大地震(日文:阪神・淡路大震災;英文Hanshin-Awaji-daishinsai),又稱神戶大地震、阪神大震災,是指1995年1月17日上午5時46分52秒(日本標準時間)發生在日本關西地方規模爲里氏7.3的地震災害。因受災範圍以兵庫縣的神戶市、淡路島、以及神戶至大阪間的都市爲主而得名。

阪神大地震簡介 造成這場災害的主要因素是什麼

地震對身爲日本第二大的京阪神都會區影響甚大,震央在距離神戶市西南方23公里的淡路島,屬日本關西地區的兵庫縣。該地震由神戶到淡路島的六甲斷層地區的活動引起,屬於上下震動型的強烈地震。

阪神大地震在日本地震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直接引起日本對於地震科學,都市建築,交通防範的重視。另外,此次地震也對日本政壇造成了一定的衝擊,日本自民黨再度迴歸政壇核心。

阪神大地震是日本自1923年關東大地震以來規模最大的都市直下型地震。由於神戶是日本關西重要城市,人口密集(當時人口約105萬人),地震又在清晨發生,因此造成相當多傷亡。官方統計有6,434人死亡,43,792人受傷,房屋受創而必須住到組合屋的有32萬人。

2017年1月17日,造成6434人死亡的日本阪神大地震已過去22週年。在日本兵庫縣內,人們在地震發生的上午5點46分進行默哀,悼念死難者。神戶市舉行的追悼集會上,遺屬表示“22年前的大地震無法在歷史中抹去”,表達了至愛之人被奪走生命的悲傷和不讓地震被忘卻的決心。

地震經過

1995年1月17日5時46分,位於日本國關西兵庫縣南部的淡路島(在從神戶到淡路島的六甲斷層帶上),發生了里氏7.3級的地震。其震源深度約10-20公里,系直下型地震。

阪神大地震簡介 造成這場災害的主要因素是什麼 第2張

這次強震對日本阪神經濟區主要城市的神戶市,造成了極爲嚴重的震害。據資料反映,全震災區共死亡6500餘人(其中4000餘人系被砸死和窒息致死,佔死亡人數的90%以上),受傷約2.7萬人,無家可歸的災民近30萬人,毀壞建築物約10.8萬幢;水電煤氣、公路、鐵路和港灣都遭到嚴重破壞。據日本官方公佈,這次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約1000億美元。總損失達國民生產總值的1~1.5%。這次地震死傷人員多、建築物破壞多和經濟損失大,是日本關東大地震之後72年來最嚴重的一次,也是日本戰後50年來所遭遇的最大一場災難。

此次地震誘發了“震度7”的設立,震度7的地區有:神戸市、蘆屋市、西宮市、寶冢市、北淡町、一宮町、津名町。

原因剖析

造成這場災害的主要因素;

一是該地震的性質所致。城市直下型地震能量積累慢、週期長,就現代的條件基本無法預測。其震動方式特殊,垂直、水平均有震幅,烈度強,對城市的破壞性極大,而且神戶市與震中距離近。

二是地理環境因素和基礎設施較脆弱。城市大都建設在山坡、斜坡和人工填海造地上,經過強震,地基發生形變。城市抗震設防較差,使房屋(大都是80年代以前的建築)、交通設施及生命線工程大量被毀壞,並引起火災等次生災害。

三是震後救災工作十分困難。震後,神戶市通訊不暢,道路組塞,一個驚恐,客觀上給救災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使救災無法按預定設想組織展開。同時,也反映出日本政府對關西震災準備不到位,估計不足,行動遲緩。在實際救援中,出現了救災指揮體系不協調、救貧物資供應混亂和火災無法及時撲救等情況。

阪神大地震簡介 造成這場災害的主要因素是什麼 第3張

阪神·淡路大震災已經過去17年了。在前5年裏,日本各地又發生了暴雨、颱風和火山噴發等自然災害。國家和地方公共團體早在阪神·淡路大震災發生的同時就開始修改防災計劃並研究防災對策。震災教訓在應付後來的災害時應被有效利用,每個人都必須從那次震災中學到最寶貴的東西。

兵庫縣把阪神·淡路大震災復興工作作爲奮鬥目標,以建立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協調共存的社會爲基本理念,制訂了"兵庫鳳凰計劃"。該計劃的完成期限恰逢大震災後的第10個年頭,即2005年。將震災後的10年作爲一個階段,實施重建家園、創建嶄新市民生活的對策。要從直接襲擊現代都市的巨大災害中得以恢復,不僅在日本,就是在全世界,這也是史無前例的較量。 阪神·淡路大震災造成的損失

被形容成"前所未有的大災難"的阪神·淡路大震災,究竟是什麼樣的災難呢?

阪神·淡路大震災使日本國內生產總值(GDP)約2%的資產瞬間消失,對日本來講,這是一場1923年的關東大震災所不能比擬的遭受了巨大損失的災難。

阪神大地震簡介 造成這場災害的主要因素是什麼 第4張

從傷亡人數來看,關東大震災約是阪神大震災的20倍,不過其中95%的人死於地震後的市區火災。在受災最重的東京府,被壓死的人就達3000人,可見,與阪神·淡路大震災的死亡人數在量級上所差無幾。

阪神·淡路大震災對受災地區的經濟影響是巨大的。1995年2月,神戶各大型零售店的銷售額跌落至上一年同月的18.6%,震災兩年後的1997年3月,隨着主要百貨店的全面恢復,賣項才逐漸回升,但與全國的百貨店相比,1998年3月仍虧損14%。

儘管在很多方面震災都給災區經濟帶來了負面影響,但用銀行存款餘額、地方稅收等表示個人經濟實力的指標,將災區與其他城市加以比較,卻未發現震災所造成的明顯的負面影響。

從生命安全的觀點來看,影響最大的是因震災引起的住房破壞,死亡者的90%都是被不抗震的住房奪去了生命。儘管市民對高速公路、地下街區和高層建築物等感到不安,但對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住宅,尤其是木結構住宅的抗震性能卻很不關心。

一直以來,日本在建立防災城市的工作中,始終把重點放在如何提高公路、鐵路、生命線設施以及公園等城市基礎設施和城市總體框架的抗震性與安全性上。可是,阪神·淡路大震災卻暴露了住宅抗震性能差、道路狹窄、房屋排列擁擠無空曠場地等問題。使災害擴大的主要原因不是城市總體框架問題,而是市民完全忘記了對於日常隨身用品的抗震貯備。

倒塌的木結構房屋堵塞了狹窄不足4m寬的公路,不要說消防車了,就連人都過不去。當抗震性能差的木結構住宅密集的街區遭受嚴重的地震破壞時,受損失的不僅僅是房主,阻礙了緊急車輛和救援人員前進的步伐,進而妨礙了消防活動和救援活動的開展,最終造成整個地區蒙受更大的損失。關於這一點,再一次得到證實。

"住房"這一人類生活的基本場所,一旦大量遭到破壞,就會使受災者和受災地區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蒙受極大的苦難。因爲從避難場所、臨時住宅、街區恢復到生活重建,需要幾年乃至10年的震後重建過程。

抗震能力差的市街區日本各地都有。以阪神·淡路大震災中發生火災蔓延的兩個地區爲例,對市街區構造作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這兩個地區的建築佔地面積係數爲百分之四十幾,木結構率與耐火構造率之和約70%左右,具有火災蔓延危險性極高的構造。東京也有與之類似的街區。

人在災害過程中的反應

過去曾就災害的發展過程,主要從災害對策研究人員的觀點出發提出過一些方案。作爲有代表性的事例,應急、恢復和重建這三個階段的存在是很清楚的。

所謂應急階段,是以保護生命安全的活動爲中心,救援活動的時間限定在災害發生後最初的72小時。恢復階段以恢復社會運作系統機能的活動爲中心,直到完成生命線的應急恢復。重建階段指的是社會資產的恢復,即生命線等徹底恢復完畢,住房與生活環境得以重建,一切均恢復正常。對於實施災害對策的行政部門和人來說,將上述3個階段作爲標誌抗災救災轉折點的大致目標,是很有效的信息。

從接受救助的災民的角度來看,對於那些自家房屋破壞較輕且震後仍可繼續居住的災民來講,他們很想回家去恢復正常生活,對他們而言,生命線的恢復是很重要的信息。而對於自家房屋損失慘重,外出避難的災民來講,最重要的是有關重建房屋的信息,生命線的恢復,則是排在第二位了。可見,準確掌握每個災民的需求,並按其輕重緩急實施救助,也是提高災害救助效率和質量的必不可少的信息。

阪神大地震簡介 造成這場災害的主要因素是什麼 第5張

研究人員明確提出受災者的對應行動從時間上來看分爲3個時段,即震災發生後的10小時、100小時和1000小時。該結果已從以兵庫縣西宮市32戶爲對象所實施的受災家庭訪問調查中得到證實。這次調查的內容包括震災發生的家庭成員情況和生活環境、受災狀況、是否曾在避難所和臨時住宅中生活過,以及住宅的重建狀況等。

爲了解這32戶家庭所經歷的整個災害過程,對他們作了共計60小時的訪問調查,獲取了他們在災害發生後約1年裏的反應行動情況,並將所得信息數字化,然後再將行動的時空分佈過程反映在GIS(地理信息系統)上。

利用GIS分析受災者住地變遷,得知他們在受災後的1年中居住形式分爲3種:① 返回原宅(自宅型);② 市內搬遷(市內轉居型);③ 市外搬遷(市外轉居型)。無論哪一種形式,其遷移的時間均在震災後的10小時、100小時和1000小時這3個時段。

第1時段的"10小時"之內,很難把握情況,對眼前發生的種種事態,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在震後"100小時"內,已能大致瞭解受災的情況,隨着避難場所的開闢、救援部隊和救援物資的到位,已構築了受災地區的社會框架,是"受災地社會的形成期"。在這一時期,受災者的活動特點是從被破壞的住宅中取出家庭財產,通過各種關係落實"住處",想方設法重新生活。

阪神大地震簡介 造成這場災害的主要因素是什麼 第6張

災後"1000小時"內,由於生命線等的應急恢復工作的開展,以及志願者的增援,形成了所謂的災害烏托邦,可稱之爲"受災地社會穩定期"。在這一時段,逃離災區的人也很多,因此,也是明顯存在受災程度判別的時期。

"1000小時以後",由於生命線的恢復,多數沒有離開災區的人們也恢復了日常生活,正常上班,這一時期可稱之爲"恢復正常的過渡期"。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