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國民革命與北伐戰爭的聯繫是什麼 革命的失敗標誌着什麼

國民革命與北伐戰爭的聯繫是什麼 革命的失敗標誌着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國民黨北伐

以蔣介石爲首的右派在南京成立政府,開始進行清黨,將共產黨人從軍隊內清除,並且取消國民革命軍內黨代表及政治部編制。至7月,寧漢複合;蔣介石於8月辭去總司令職。孫傳芳乘機發動的反攻被何應欽、李宗仁在龍潭擊敗。

國民革命與北伐戰爭的聯繫是什麼 革命的失敗標誌着什麼

二次北伐

1928年1月,蔣介石復出。支持北伐的馮玉祥手下的國民聯軍,及閻錫山手下的北方革命軍併入國民革命軍戰鬥序列。國軍編爲第一、二、三、四集團軍,分別由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及李宗仁任司令;蔣介石爲總司令。至6月,張作霖退出山海關外時被日本關東軍在皇姑屯炸死。國軍亦進至北京。

東北易幟

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將軍當天向全世界通電,毅然宣佈"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在東北將原北京政府的紅黃藍白黑五色旗改爲南京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佈擁護國民政府的政治行動,這就是震驚中外的“東北易幟”。

1928年7月4日,張學良正式主政東北。他受命於危難之時,集國難家仇、內憂外患於一身,面臨的軍政形勢十分險惡。日本要他實行"自治",揚言如蔑視日本警告,日本將自由行動;南京則敦促他早日易幟,實現全國統一。由於張學良將軍有着強烈的愛國思想,在當時全國各地高漲的反日浪潮推動下,於1928年12月29日,毅然宣佈"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以青天白日旗替換共和五色旗。這就是震驚中外的"東北易幟"。張學良將軍當天向全世界通電,宣佈這一消息,維護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尊嚴,挫敗了日本帝國主義攫取中國東北的陰謀。12月,張學良在關外易幟後,北伐宣佈“成功”,國民黨形式上“統一”了除蒙藏以外的中華民國領土。

國民革命與北伐戰爭的聯繫是什麼 革命的失敗標誌着什麼 第2張

失敗原因

一、客觀方面:

反革命力量過於強大,大大超過了革命的力量;

資產階級發生嚴重的動搖、統一戰線出現劇烈的分化,是由於蔣介石集團、汪精衛集團先後被帝國主義勢力和地主階級、買辦資產階級拉進反革命陣營裏去了。

二、主觀方面:

由於中國共產黨的中央領導機關在大革命的後期犯了以陳獨秀爲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放棄了無產階級對於農民羣衆、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領導權,尤其是武裝力量的領導權。

當時的中國共產黨處於幼年時期,在統一戰線、武裝鬥爭和黨的建設三個基本問題上都沒有經驗,對於中國的歷史狀況和社會狀況、中國革命的特點、中國革命的規律都懂得不多,不善於將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

共產國際不瞭解中國的具體情況,對於中國革命做出了一些不切實際的指導,影響了中國共產黨對許多問題的決斷和有關方針政策的實施。

歷史意義

(1)它是中國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2)它對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革命航程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宣傳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擴大了黨在羣衆中的影響;其次,黨開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裝;第三,廣大羣衆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禮。

國民革命運動時期又稱大革命時期、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此期間,帝國主義策動、支持下的軍閥混戰繼續擴大,經濟蕭條,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中國社會的兩大矛盾——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趨於匯合,社會根本矛盾表現爲中國人民同帝國主義在華代理人——北洋軍閥之間的矛盾。1924年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標誌着國共兩黨實現合作和各革命階級統一戰線建立,國民革命運動(大革命)由此逐步興起。五卅運動代表全國革命高潮的到來,在工農運動推動下,廣東實現了統一,成爲北伐根據地。北伐軍勝利進軍,革命由珠江流域推進到長江中下游,極大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勢力,促進工農運動的發展,國民政府遷往武漢。當革命日益深入,與北洋軍閥矛盾即將解決之時,新矛盾上升並迅速激化,統一戰線內國民黨右翼分子與帝國主義買辦和大資產階級相勾結,分裂、背叛革命。蔣介石率先在上海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1927年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標誌着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中國社會依然保持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大革命失敗了。

國民革命與北伐戰爭的聯繫是什麼 革命的失敗標誌着什麼 第3張

其他

與俄國革命異同點

國民革命與俄國二月革命存在相似之處,主導方向是資本主義的,但又由於相似的國情,在革命中,無產階級顯示出了驚人的能量,而最後革命的領導權都落入資產階級之手,而接下來中國確實是走了十月革命的道路,這就忽視了中國的國情。

怎樣認識中共在國民大革命中的作用

國民大革命是在中共正確的影響、推動和組織下進行的,中共的作用是通過革命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來表現的。

①在政治上,中共根據歷史發展的進程提出了基本的政治綱領和政治口號。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成爲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領導權問題主要是政治領導,大革命的發展是按照中共指引的方向前進的。

②在組織上,在中共的推動、幫助和組織下,建立了國共合作的革命統一戰線,把國民黨改組爲各革命階級的聯盟,通過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宣傳黨的綱領,積極開展工農運動,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

③在羣衆運動方面,大革命時期的工農運動基本上是在中共的領導下發動起來的。大革命的特點就是羣衆運動。如“五卅運動”、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和以湖南爲中心的農村大革命,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統治基礎,支持和配合了北伐戰爭。

④在軍事上,在中共推動下,建立了革命的武裝、創辦了黃埔軍校,在國民革命軍中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北伐戰爭中,中共發揮了重大作用。當時,由於中共還處在幼年時期,由於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錯誤,中共在這一時期的領導作用是不充分和不完全的。

全面認識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成果

第一次國共合作有兩大歷史成果:①使國民革命運動興起。主要表現在:在革命形勢的影響下,軍閥內部發生分化,馮玉祥傾向革命,發動北京政變,推翻直系控制的北京政權;孫中山北上,全國掀起國民會議運動;工農運動興起和發展;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國民革命運動興起造成的有利革命形勢,爲北伐戰爭創造了條件。②使北伐戰爭取得初步勝利。主要表現在它基本上消滅了孫傳芳、吳佩孚兩大軍閥集團,革命從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給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以沉重的打擊。

國民革命與北伐戰爭的聯繫是什麼 革命的失敗標誌着什麼 第4張

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主要原因

①國共兩黨合作,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推動了革命形勢發展。

②戰略部署的正確。

③北伐軍英勇善戰,尤其是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起了先鋒模範作用。

④工農羣衆支持響應,大力支援。

⑤北伐軍政治思想工作出色。

⑥馮玉祥北方響應。

⑦蘇聯的幫助。

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主要錯誤和危害

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錯誤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既有理論上的失誤,也有策略方針上的失誤,具體而言:

①在中國革命的性質問題上,鼓吹“二次革命論”,否認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陳獨秀認爲中國工人階級幼稚,農民階級保守,不能成爲獨立的革命勢力,。而資產階級比農民集中,比工人雄厚,是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社會基礎和主導力量,因此,應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在中共三大上,他就主張“一切工作歸國民黨”,認爲國民黨是中國民主革命的當然領導。

革命的前途是資產階級取得勝利,無產階級只有等到資本主義在中國高度發展之後,才能搞社會主義革命。“二次革命論”的實質是把中國的民主革命仍然看成是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放棄革命的領導權,這成爲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理論基礎。

②在統一戰線問題上,放棄中共在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陳獨秀對資產階級採取“一切聯合,否認鬥爭”的投降主義政策,認爲只有採取退讓的方針,纔可以表明共產黨人沒有奪取權力的企圖,使蔣介石和其他國民黨領導人放心,國共合作不致破裂。實際上,蔣介石和國民黨右派正是利用陳獨秀的妥協退讓,不斷削弱共產黨在統一戰線中的地位和影響,從而作好了發動突然襲擊的一切準備。

③在農民問題上,否認農民在民主革命中的主力軍作用,壓制農民運動。陳獨秀對蓬勃發展的農民運動提出種種限制,反對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指責農民運動,從而使無產階級失去了可靠的同盟軍。

④在武裝問題上,忽視掌握軍隊的重要性,不懂得掌握武裝力量的領導權。陳獨秀極力限制工農武裝,當蔣、汪叛變革命時,中共無力組織有效的抵抗,終於導致了大革命的失敗。

辛亥革命和國民大革命的比較

相同點:①背景相同----都發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

②革命任務相同---都擔負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鬥爭矛頭都指向帝國主義扶植的代理人。

③革命性質相同----都屬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④失敗原因相同----都由於帝國主義干涉、中外反動勢力互相勾結以及革命派的軟弱妥協造成的。

⑤意義相同----都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

不同點:①背景不同:辛亥革命發生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國民大革命發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②領導階級不同:辛亥革命是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國民大革命是在國共合作的革命統一戰線的領導下進行的。

③羣衆基礎不同:辛亥革命主要依靠民族資產階級、會黨、新軍;國民大革命主要是農民階級、工人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

④鬥爭對象不同:辛亥革命要推翻清朝腐朽統治;國民大革命要推翻北洋軍閥的反動獨裁統治。

⑤革命成果不同: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國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

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

①共產黨要領導人民取得革命的勝利,就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大革命後期,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者在統一戰線的問題上,強調“一切工作歸國民黨”,對資產階級採取“一切聯合,否認鬥爭”的右傾政策,以放棄無產階級領導權,壓制工農運動、犧牲工農根本利益的方法來維持國共合作。1927年4月,在蔣介石反革命活動已經十分明顯的情況下,反而和汪精衛發表聯合宣言,要求工人不要聽信“國民黨領袖將驅逐共產黨,將壓迫工會與工人糾察隊”等“謠言”,企圖以此來拉住蔣介石。實際上是爲蔣介石塗脂抹粉、麻痹革命人民。蔣介石叛變後,他又吹捧汪精衛是國民黨左派的“中心領袖”,更導致了革命的失敗。

②共產黨要領導人民取得革命的勝利,還必須建立革命的武裝,堅持武裝鬥爭,妥協退讓只會斷送革命。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只能是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沒有一支黨領導下的革命軍隊,就沒有共產黨的地位,也就沒有革命的勝利。在武裝鬥爭問題上,陳獨秀繼續反對建立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主張,並壓制工農武裝。結果,在蔣介石和汪精衛叛變革命發動屠殺時,沒有也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終於導致大革命歸於失敗。

國民革命與北伐戰爭的聯繫是什麼 革命的失敗標誌着什麼 第5張

大革命的意義

①它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勢力,中國人民的覺悟程度和組織程度有了明顯提高,實際上是迎接未來革命勝利的一次偉大演習。因爲正是在這個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途徑,初步提出了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衆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並且從大革命的失敗中汲取了嚴重的歷史教訓,開始懂得進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裝的重要性。也正是由於經歷了這場大革命,中國人民的覺悟程度和組織程度有了明顯的提高,中國共產黨開始掌握了一部分革命武裝。所有這些,爲把中國革命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土地革命戰爭階段準備了必要的條件。

②它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中的政治影響,宣傳了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使中國共產黨經受了一次大革命的洗禮,積累了初步的革命歷史鬥爭經驗。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