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文化名家 > 《孔侍中帖》:對東晉王羲之尺牘進行雙鉤廓填的勾摹本

《孔侍中帖》:對東晉王羲之尺牘進行雙鉤廓填的勾摹本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8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孔侍中帖》爲唐代摹搨墨跡,是對東晉王羲之尺牘進行的雙鉤廓填而形成的勾摹本。行草書,3行,25字。《孔侍中帖》筆畫體態豐腴雍容;“中和”之美,“多力豐筋”於此帖盡顯。作品墨跡收藏於日本前田育德會。《孔侍中帖》與《頻有哀禍帖》、《憂懸帖》合裝。前後九行共一紙,總稱爲《孔侍中帖》或《九月十七日帖》。縱24.8釐米,寬41.8釐米。字幅中央紙縫處鈐有“延歷敕定”朱文印記三方。《孔侍中帖》原爲手卷,1941年(日本昭和十六年)改爲軸裝。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孔侍中帖》:對東晉王羲之尺牘進行雙鉤廓填的勾摹本

作品賞析

結體

“欹側”是王體行書最典型的特點,唐太宗李世民所言:“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左欹、右側、上欹下側和左欹右側局部是斜的,但整個字又是正的,……《孔侍中帖》,第一個“九”字,只有兩筆,下端已是左低右高,再加上一點斜勢,表現出欹側欲飛的神態。第二行的“孔”字,左半向右傾斜,右面的豎彎鉤也似乎在向右倒,但下部的拐彎平而有力,使這一筆起了牆壁的作用,頂住了左旁右倒的力量,表現出“似欹反正”的特色。

章法

《孔侍中帖》行動線趨向平穩,與《姨母帖》相似,但各段動線吻合,“孔侍”兩處錯位較大的斷點,成爲流暢的節奏中有力的頓挫,使平穩中有生動之致。

《孔侍中帖》:對東晉王羲之尺牘進行雙鉤廓填的勾摹本 第2張

布白

書法作品中,如能分黑布白運用得宜,則可明亮通氣,無筆墨處亦成畫境。王羲之尺牘作品,既沒有大塊密集的黑點畫,也沒有大塊虛起的空白處,總是虛實相混,疏密勻停,靜中有動,但動勢不大;動中有靜,但靜而不僵,舒緩自若,清新雋逸,是一種最美的布白形式。而清笪重光《書筏》分空白爲兩類:“匡廓之白,手布均齊;散亂之白,眼布勻稱。”

匡廓之白如《平安帖》的“當、復、悉”字,《何如帖》的“賴”結體中的“口”,生成較大的空間,與其它繁重的筆畫,相映成趣。《喪亂帖》中的“毒、甚、心、紙”字,匡廓之白,如近於圓規的使轉,別成一境界。

散亂之白如《二謝帖》的“再拜”、“所送議”字,《孔侍中帖》的“問”字,《喪亂帖》的“何言”字,散亂之白,無完整的匡廓,使黑白的佈置,可以不齊而齊,如夜深初靜,風燭搖曳未定,令人難以捉摸。

《孔侍中帖》:對東晉王羲之尺牘進行雙鉤廓填的勾摹本 第3張

行氣

《孔侍中帖》六行,主要爲行書,其中有的字規矩若楷,有些字縱肆如草,間集一起,卻和諧一體,絕無格生之感。“九月”起始,擴大,“十七日”收斂,但以濃重而與前兩字映襯和諧。“報”字用筆雖然粗重,但左斂右放,於起筆落筆之間交待清楚,筆姿揖讓向背,結體敦實而又趨勢若動,工而靈活。第二行最後兩字“至不”之間距離似乎稍大,但整幅看來卻又泯然不顯,恐係爲與第一行末字“固”相襯,故“不”字中豎極重而下長。第三行之“領”字,第一撇放之甚長且遠,其他皆依附其側,而精神振奮,皆賴此一筆之力。

第四行“不”字,中豎已然偏左之甚,爲了救正,竟將末筆之點,偏向右邊平放出去。“忘心”二字之神態筆致可稱率意信手,但恰到妙處。兩個“心”字雖有似處,而又來路去路大不相同。末兩行最爲精彩,“旨遣”兩字相連,“遣”字之一捺僅蜷縮稍微一露,試着若放長筆必致與上部並列而板滯失神。“取”字“又”旁的寫法特殊處理,能帶動全字的精神。“息”字的心字距上一行“忘心”之“心”不遠,易顯雷同,但其姿神又以收斂含蓄爲意趣。“羲之”兩字起連,“羲”字大小省筆,與“之”銜接,似成一字,甚是巧妙。最後“報”字最後三筆連成一筆,細鋒軌跡益增神采。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