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羅隱的一首《梅》,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羅隱的一首《梅》,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小編帶來羅隱的《梅子》原文及賞析,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梅子》

【唐】羅隱

天賜胭脂一抹腮,

盤中磊落笛中哀。

雖然未得和羹便,

曾與將軍止渴來。

唐末詩人羅隱(833年-909年),字昭諫,杭州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生於亂世,從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屢試不第,前後長達十多年,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黃巢起義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啓三年(公元887年)歸鄉依吳越王錢鏐,歷任錢塘令、司勳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羅隱的一首《梅》,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羅隱思想上歸於黃老道家,與杜荀鶴、陸龜蒙、吳融、鄭谷等交往頗多,擅長小品文,自編雜文《讒書》,有詩集《甲已集》十卷存世。詩詞尤擅長詠史,然多所譏諷,皆抗爭憤激之言,詞鋒犀利,因此被當權者憎忌,以故屢不中第。

羅隱在唐末五代詩名甚著,各體中尤工七律。詩詞風格風近於元白,雄麗坦直,通俗俊爽,詩句膾炙人口,尤其是一些警戒詩句廣爲流傳,成爲俗語名言。比如“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國計已推肝膽許,家財不爲子孫謀。”雖有宿命,然而頗帶警戒;《自遣》:“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不拘形跡,率直灑脫;諷刺詩《雪》:“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長安有貧者,爲瑞不宜多!”,豐年有何用,依然有貧者,替百姓呼喊;《蜂》:“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採得百花成蜜後,爲誰辛苦爲誰甜?”,譏諷那些不勞而獲者;諸如此類,感慨悲涼,沉鬱頓挫,“迥非他人所及”。

此首題目原作《梅》,有的記作《紅梅》,然從內容來看,似乎更應該爲《梅子》更佳,因而擅自更改。

“天賜胭脂一抹腮”,首句描寫梅子熟透的顏色,猶如上天欽賜,賽若胭脂,塗抹美人臉龐,白裏透紅,惹人愛憐。

“盤中磊落笛中哀”,此句應用典故《梅花落》借指梅子,著名的古代笛子曲代表作《梅花落》,爲漢樂府中二十八橫吹曲之一,自魏晉南北朝以來歷唐宋元明清數代一直流傳不息,含蓄深沉,曲調委婉,令人感傷。“磊落”是形容梅子的形態圓轉明亮,錯落分明。大意是:(同樣都是梅),梅子在盤中顯得圓潤可愛,磊落圓轉,然而笛子曲《梅花落》卻也讓人感傷。

“雖然未得和羹便”,“和羹”典故出自《尚書書·說命下》殷高宗武丁任命傅說時所說的話:“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孔傳:“鹽鹹梅醋,羹須鹹醋以和之。”,後來用“和羹”和“鹽梅”借指國家治理的棟樑之才。此舉意思爲:梅子沒有得到成爲棟樑的機會。

“曾與將軍止渴來”,此典故出自衆所周知的《三國志·魏書·武帝傳》“望梅止渴”的故事:“曹操行軍至含山,軍士皆渴,因指山上梅林,渴遂止。”。看來梅子雖小,可是還可以起到很大的用處,曾經幫助魏武帝曹操穩定軍心,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梅子》這首詩詞,淺顯直白,看似描寫梅子,實際上是自我聊慰,人生就像梅子一樣,放在位置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梅花品格高潔,天賜胭脂色,超凡脫俗,然後結成果實命運各不相同:盛在盤中,待客佳品,磊落大方,酸甜適宜;譜曲吹笛,落梅興嘆,難免憂傷悲哀;若作和羹,自然可以調理的酸鹹適中;再不濟,也可以成爲曹操激勵人們意志的佳物。

結合詩人的人生經歷,雖然命運多舛,沒有得到賞識,成爲棟樑之才,治理國家,可是詩人得失隨緣,生性豁達,豪邁灑脫,不以爲意,不管處在何種境地,都會坦然面對。從《梅子》詩可以給我們一些啓迪和啓發,不要時長怨怪命運不濟,而是要樂觀開朗,積極對待,說不定會有一番大的作爲。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