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懊儂歌·江陵去揚州》南朝民歌,描寫江上的旅途生活

《懊儂歌·江陵去揚州》南朝民歌,描寫江上的旅途生活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南北朝是南朝和北朝的統稱,是個民族大分裂時期,也是北方少數民族和漢族依次向南大遷徙、大同化、大融合時期。民族大融合推動着文化藝術的大發展,在文學方面迎來了樂府民歌的重要發展時期。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

民歌,這一種古老的文學表現形式,從上古時期就已經出現。秦漢時期的民歌雖然沒有成爲一種流行的文學形式,但是在基層社會中還是有着很受歡迎的表現。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特別是南北朝時期,這種古老的文學表現形式出現了一些變化。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無論是在內容、音律,還是在題材、風格上都有了很大的不同。

北朝民歌具有遊牧民族和地區文化特色,豪放、恢弘、簡單、直白是這一時期北方民歌的主要特點。其中也涌現出了不少的傳世之作,比如著名的《木蘭辭》便是誕生於北朝,一直流傳至今。

《懊儂歌·江陵去揚州》南朝民歌,描寫江上的旅途生活

南朝民歌則溫婉柔美,其主要內容大多都是情歌之類,因此備受青年男女歡迎。像流行於江漢地區的《西曲歌》,以及流行於太湖流域的《吳聲歌》都是當時的典型代表。而當時很著名的《懊儂歌》就是屬於南朝清商曲中的《吳聲歌》。

“懊儂”的意思是“懊惱”,也就是憂痛的意思,《懊儂歌》共有十四首之多,大多表現女子在愛情問題上,不能如願或被欺騙的痛苦。但《懊儂歌·江陵去揚州》卻別具一格,絲毫沒有憂痛之情,而是以樸實無華的語言,以輕鬆愉快的格調,寫江上的旅途生活,字裏行間透出幽默感和樂觀精神,而且讀起來居然像是一道減法題。

《懊儂歌·江陵去揚州》

南朝民歌

江陵去揚州,三千三百里。

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

這首南朝民歌選自郭茂倩《樂府詩集·清商典辭·吳聲歌曲》。有人認爲這是一首長途行役者的倦歌,我們則認爲它是一首充滿機趣的情歌。不過,這首情歌的抒情主人公不是女子,而是一個遠離家鄉的癡情男子。

情歌寫他歸心似箭,盼望早日回家跟情人相會;船還只行了一個零頭,他便已經在心中計算離家只有多少路程了。這首民歌寫出了很多人的典型心理。比如我們長途騎自行車,全程有一百二十里,剛剛騎了二十里,你便在心中默默計算道,已經走了二十里,只剩下一百里了!實際上沒有走完的路還長着呢!

開頭兩句“江陵去揚州,三千三百里”直接寫江陵與揚州兩地之間的距離,實際交代旅客行程的多少。除此之外,兩地之間三千餘里的山水景色不作任何的描寫,也不寫旅途的所見、所聞、所感。當我們初讀這兩句時,似乎覺得有些直陋淺顯、索然無味,可細細品讀,才覺得這平淡的詩句實際意蘊無限。

江陵與揚州兩個地方,一個遊子,一個旅人,一個過客,此刻,心在一處,人在一處,歸心似箭,他歷數行程,只想儘快地回到家鄉,與戀人團聚,途中風景如何,他已無心欣賞,他只在乎路程有多遠,其他的都已不重要。所以這最簡單的語言已足以表達人們最複雜、最動人的情感,這寥寥數語已經能夠說出主人公的心思,已無需更加複雜的語句,這讓我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文字功底之深厚。

《懊儂歌·江陵去揚州》南朝民歌,描寫江上的旅途生活 第2張

接着兩句“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承接前意,似是隨口道來,但人們好像聽到他在喃喃自語地說:江陵(今湖北江陵縣)到揚州(南北朝時揚州的治所在建業,即今南京市)總共三千三百里,現在已航行了一千三百里,到家還剩兩千裏的路程,再行兩千裏,就可以看到久別的家鄉和戀人了……他興奮、激動,浮想聯翩、心猿意馬,沉浸在幸福的、複雜的想象之中;他甚至連嘩嘩的江水聲也沒聽到,只恨江船行得慢,歸途路太長。

本詩構思新穎,沒有一句描寫,沒有一字渲染,四句詩中,有三句用數字述意,有文約意繁之美。 “三千三”,看似抽象,但內涵豐滿,可見其藝術手法的新奇、藝術匠心的獨特。

清代詩人王士禛對此詩有獨到的見解和體會,他在《分甘餘話》中說過這樣一段話: “樂府《江陵去揚州》一首,愈俚愈妙,然讀之未有不失笑者。餘因憶再使西蜀時,北歸次新都,夜宿,聞諸僕偶語曰: ‘今日歸家,所餘道里無幾矣,當酌酒相賀也’。一人問:‘所餘幾何?’答曰: ‘已行四十里,所餘不過五千九百六十里耳’。餘不覺失笑,而復悵然有越鄉之悲。此語雖謔,乃得樂府之意”。

另外,此詩的風韻在於平易自然而又感情真摯。結構上前呼後應,短小而完整。在口語化的語句中深蘊着無限的感慨,體現了六朝樂府民歌渾樸自然的特點。正如徐巨源所說:“‘江陵去揚州,……’此有何情何景?而古雅雋永,味之不盡。”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