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四聖心源》:卷七·雜病解下·黃疸根原 全文

《四聖心源》:卷七·雜病解下·黃疸根原 全文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四聖心源》是清·黃元御撰寫於1753年的醫書,又名《醫聖心源》。作者將黃帝、岐伯、秦越人、張仲景視爲醫中四聖。本書闡發《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諸書蘊義,卷一天人解;卷二六氣解;卷三脈法解;卷四勞傷解;卷五至卷七雜病解;卷八七竅解;卷九瘡瘍解;卷十婦人解。是一部包括中醫基本理論和部分臨牀醫學的綜合性著作。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卷七·雜病解下·黃疸根原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黃疸者,土溼而感風邪也。太陰溼土主令,以陽明戊土之燥,亦化而爲太陰之溼。設使皮毛通暢,溼氣淫蒸,猶得外泄。一感風邪,衛氣閉闔,溼淫不得外達,脾土堙鬱,遏其肝木。肝脾雙陷,水谷不消,谷氣瘀濁,化而爲熱。瘀熱前行,下流膀胱,小便閉澀,水道不利。膀胱瘀熱,下無泄路,燻蒸淫泆,傳於周身,於是黃疸成焉。

其病起於溼土,而成於風木。以黃爲土色,而色司於木,木邪傳於溼土,則見黃色也。或傷於飲食,或傷於酒色,病因不同,總由於陽衰而土溼。溼在上者,陽鬱而爲溼熱,溼在下者,陰鬱而爲溼寒。乙木下陷而陽遏陰分,亦化爲溼熱;甲木上逆而陰旺陽分,亦化爲溼寒。視其本氣之衰旺,無一定也。

其遊溢於經絡,則散之於汗孔;其停瘀於膀胱,則泄之於水道。近在胸膈,則涌吐其腐敗;遠在腸胃,則推蕩其陳宿。酌其溫涼寒熱,四路滌清,則證有變狀而邪無遁所,凡諸疸病,莫不應手消除也。

谷疸

谷入於胃,脾陽消磨,蒸其精液,化爲肺氣。肺氣宣揚,外發皮毛而爲汗,內滲膀胱而爲溺。汗溺輸泄,土不傷溼,而木氣發達,則疸病不作。陽衰土溼,水谷消遲,谷精堙鬱,不能化氣,陳腐壅遏,阻滯脾土,木氣遏陷,土木鬱蒸,則病黃疸。

《四聖心源》:卷七·雜病解下·黃疸根原 全文

中氣不運,升降失職,脾陷則大便滑溏,胃逆則上脘痞悶。濁氣燻蒸,噁心欲吐,惡聞谷氣。食則中氣愈鬱,頭眩心煩。此當擴清其菀陳,除舊而布新也。

酒疸

酒醴之性,溼熱之媒。其濡潤之質,入於臟腑,則生下溼;辛烈之氣,騰於經絡,則生上熱。汗溺流通,溼氣下泄而熱氣上達,可以不病。汗溺閉塞,溼熱遏瘀,乃成疸病。

其性嗜熱飲者,則濡潤之下傷差少,而辛烈之上傷頗重;其性嗜冷飲者,則辛烈之上傷有限,而溼寒之下傷爲多。至於醉後發渴,涼飲茶湯,寒溼傷脾者,不可勝數,未可以溼熱概論也。

色疸

腎主蟄藏,相火之下祕而不泄者,腎藏之也。精去則火泄而水寒,寒水氾濫,浸淫脾土,脾陽頹敗,則溼動而寒生。故好色之家,久而火泄水寒,土溼陽虧,多病虛勞,必然之理也。水土寒溼,不能生長木氣,乙木遏陷,則生下熱。土木合邪,傳於膀胱,此疸病所由生也。

其溼熱在於肝膽,溼寒在於脾腎。人知其陰精之失亡,而不知其相火之敗泄,重以滋陰助溼之品,敗其脾腎微陽,是以十病九死,不可活也。

甘草茵陳湯

茵陳三錢 梔子三錢 大黃三錢 甘草三錢,生

煎大半杯,熱服。

治谷疸腹滿尿澀者。

服後小便當利,尿如皁角汁狀,其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茵陳五苓散

白朮 桂枝 豬苓 茯苓 澤瀉

等分,爲散,每用五錢,調茵陳蒿末一兩,空腹米飲和服一湯匙,日三服。多飲熱湯,取汗。

《四聖心源》:卷七·雜病解下·黃疸根原 全文 第2張

治日暮寒熱者。

硝黃梔子湯

大黃四錢 芒硝三錢 梔子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

治汗出腹滿者。

梔子大黃湯

梔子三錢 香豉三錢 大黃三錢 枳實三錢

煎一杯,熱分三服。

治酒疸心中懊憹熱疼,噁心欲吐者。

元滑苓甘散

元明粉 滑石 甘草 茯苓

等分,爲末,大麥粥汁和服一湯匙,日三服。

治色疸額黑身黃者。

服後病從大小便去,尿黃糞黑,是其候也。

色疸,日晡發熱惡寒,膀胱急,小便利,大便黑溏,五心熱,腹脹滿,身黃,額黑,此水土瘀濁之證,宜瀉水去溼,通其二便。仲景用硝礬散,硝石清熱,礬石去溼。此變而爲滑石、元明粉,亦即硝礬之意。用者酌量而通融之,不可拘泥。

黃疸之家,脾腎溼寒,無內熱者,當用姜、附、茵陳,不可誤服硝黃也。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