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明代長篇小說英烈傳第七十一回:常遇春柳河棄世

明代長篇小說英烈傳第七十一回:常遇春柳河棄世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英烈傳》,又名《雲合奇蹤》《皇明英烈傳》《皇明開運英武傳》等,是明代無名氏(一說徐渭或郭勳)創作的長篇小說,全書分爲十卷,共八十回。成書於明萬曆年間。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準備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一起看看吧。

《英烈傳》寫的是朱元璋率羣雄英烈推翻元朝統治、剪除割據勢力、建立大明王朝的故事。《英烈傳》的作者扣緊題名,濃墨重彩地塑造出皇明開運時期叱吒風雲的英烈羣像。其中一些小故事至今仍在民間流傳,如販烏梅、取襄陽、戰滁州等。

第七十一回 常遇春柳河棄世

卻說徐達見有聖旨到來,即忙整排香案,迎接到堂,三拜九叩首,山呼萬歲禮畢。使臣宣讀詔書道:

敕諭大元帥徐達:朕聞卿等屢次捷音,所向必克,此朕得所託也。不期元主,即今三路分兵,侵我邊鄙。以丞相也速爲南路元帥,領兵十萬,從遼東侵薊州;以孔興同脫列伯爲西路元帥,領兵十萬,從雲中攻雁門;以江文靖爲中路元帥,領兵十萬,攻居庸;三處最急。特令李文忠前到軍中,副常遇春領兵十萬,以當三路之患。卿宜統率大兵,鎮守山西、陝西沿邊地方,以杜王保保入寇。特此詔示,望勿羈遲。

明代長篇小說英烈傳第七十一回:常遇春柳河棄世

徐達得詔,即令常遇春爲大元帥,李文忠爲左元帥,郭英爲右元帥,傅友德爲前部先鋒,朱亮祖爲左翼先鋒,吳禎爲右翼先鋒,華高、薛顯、蔡遷、費聚、金朝興、梅思祖、黃彬、趙唐、韓政、顧時、汪信、王志、周德興、張龍,十四員大將率本部軍校步兵十萬,隨行聽遣,即日出延安府進發。兵至潼關,常遇春對諸將說:“元兵三路來侵,乃虎護九穀之勢,我軍先救何處爲是?”李文忠說:“孔興與脫烈伯二人進侵山西,有徐元帥沿邊鎮御,必無他患。今江文靖來攻居庸,那居庸是北平左輔,乃薊鎮所控,東至遼陽,西至宣府,約有一千餘里,中間古北口、石門寨、喜峯口、鎮邊城、黃花嶺、八達嶺、俱極衝要,誠爲緊急,兼之他進攻遼東,以爲恢復北平之計,使我兵東西受敵,元帥宜領兵徑抵居庸。若擒了江文靖,則餘兵自然落膽。”常遇春依計,便整肅隊伍,從蒲州、河北一路來援居庸關,不題。

且說元丞相也速,領兵過薊州、遵化、香河、寶坻,前至通州正東十里安營。我們總管曹良臣鎮守通州,聞知元兵大至,因與部將陳亨、張旭議道:“我兵止有三千,何以迎敵?還宜設計以破之。”因下令集民間驢、騾,不拘多少,身上縛草爲人,穿戴衣甲,執着長槍、大弓、依着樹木,插立鮮明旗號,於十裏外,高原之上屯紮下,用婦女三百,俱扮作男人,擂鼓敲鑼,不住的吶喊。城頭之上,也一般裝扮把守。陳亨可率精銳一千,於大河左邊埋伏。張旭可率精銳一千,於大河右邊埋伏。只看林莽中高懸紅燈爲號,一齊發伏追擊。曹良臣自率精兵一千,二十里外迎敵。再選居民壯丁五百,執着五色旗號,按方而列,駐在城外深池之旁,中間設立高臺,上縛草人,着了衣服,虛張聲勢。衆將得令,依法而行。恰好也速大兵已到,良臣奮力來迎,自未至申,天色漸漸將晚,良臣撥馬便走,那也速乘勢趕來。一路高原之上,但見軍馬搖旗吶喊遠望竟有數十萬之衆,駐紮不動。也速正在疑心,早見綠林中一盞紅燈籠,朗然高掛,兩邊伏兵不知多少,橫衝直撞的來,真所謂:“兵在精而不在多,將在謀而不在勇。”左有陳亨,右有張旭,後有曹良臣,三千兵拚死攻擊,殺得元兵四散奔潰。也速只得領了敗兵,向遼東而走。曹良臣等,只是鼓譟趕來,直到薊州而還。恰有元兵江文靖領兵來攻居庸,也速幸得合兵一處。鎮守居庸的原是都督孫興祖,聞元兵合來侵犯,正要出兵迎敵,只見哨子報:“有常遇春領兵十萬,前來救應。”不勝之喜。次日,江文靖在錦州列陣瓶戰,常遇春自挺槍相迎。未及五六合,把也速一槍刺死。江文靖捨命而逃。遇春驟馬追到,便活擒於馬上。元兵踏死者不計其數,斬首一萬六百七十餘級。常遇春對着孫興祖說:“都督可仍鎮此關,我們當提戈北往。”即日進發,克了大寧、興和、開定,竟至開平府十里外安營。

明代長篇小說英烈傳第七十一回:常遇春柳河棄世 第2張

開平守將乃元驍將孫伯役與平章王鼎。他二人便出城拒敵。常遇春令左翼朱亮祖,右翼吳禎三路分兵而進。郭英把王鼎活擒過來,送至軍前梟首號令。逃脫了孫伯役,遇春既取開平府,遂進兵到柳河川安營。

當晚遇春獨坐營中,忽然得疾,精神甚是恍惚。帳中軍校,即時傳與各營,衆將都來問安。遇春說:“某與諸公數年共事,期享太平,不意今日在此地,與諸公永訣。”衆將驚問原故。遇春將生時老者的詩,與前者五臺山張三丰送來詩的事情,重新說了一遍,因說:“‘先於和裏貴,後向柳中亡。’我於和州得遇聖主,幸而所在成功,受了顯爵,今兵至柳川,其亡可知。且病體十分沉重,諸公可爲我料理身後之事。”駐在營中,約莫半月,果然病篤,暝目而逝。時年四十歲。李文忠下令諸將,且勿舉哀,將衣衾、棺木,備得齊整,殯殮了,即着金朝興領兵三千,保護靈柩而回。不一日來到龍江驛。太祖聞得信息大驚,御製祭文,親至驛中致祭,駕詣柩前,拈香、敬酒、焚楮,長揖痛哭而還。且命葬於鐘山草堂,追封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開平王。諡曰:忠武。配享太廟。長子常茂襲鄭國公;次子常廕襲開國公,三子常森襲武德侯。追贈祖考三代。

明代長篇小說英烈傳第七十一回:常遇春柳河棄世 第3張

卻說孔興、脫列伯二人,聞知常遇春身故,進攻大同甚急。太祖傳旨:李文忠爲大元帥,湯和補左元帥,其餘將佐,仍供舊職,來救大同。李文忠領兵過雲中出雁門,次馬邑地方,遇着元兵數千突至。文忠乘其不備,揮兵一鼓而敗之,捉了平章劉帖木兒及龍虎四大王。此時天大雨雪,文忠疑有伏兵,因令哨騎出入山谷,查視彼卒往來。卻見哨馬回報:“我軍前隊已去敵巨十里之地屯駐。”文忠與諸將商議,說:“我軍去敵五十里之遙,分明示之以弱。”即傳令去敵五里,阻水爲營,乘晚而進。一邊傳與原守大同將帥汪興祖得知,以便彼此攻殺。大兵駐紮方定,忽見黑雲一片,壓住營壘,宛如覆蓋。文忠望了半晌,對諸將說:“有此雲氣,必主賊兵劫營。”傳令傅友德率前軍三萬,張龍、周德興二將接應;朱亮祖率後軍三萬,王志、汪信二將接應;吳禎率左軍三萬,顧時、韓政二將接應;郭英率右軍三萬,趙庸、黃彬二將接應。俱北退五十里,於白楊門四面埋伏。只候曉星將落,東日將升,林中放震天雷爲號,便發伏圍剿元兵。湯和統軍五萬,分作十營,如連珠相似,佈列平坦地面,一路接應我軍。但只護行,不必相殺。自領大隊三萬,秣馬餉軍,安住營寨,堅立不動,只待元兵來劫,便向北且戰且走。衆將得令而去。將及三更,果然脫列伯領着元兵,竟從西營殺入。李文忠揮兵北走,脫列伯騎兵趕來,路上早有十營軍馬相繼救應。比及天明,前至白楊門;文忠大隊人馬,都投深林中去。只聽轟天一聲炮響,四下伏兵一齊殺出,密密的把元兵圍住了廝殺。文忠立馬於高原之上,着人高叫:“元兵中擒得脫列伯來降的,從重加賞,決不食言。”須臾之間,果有本部將士,縛着脫列伯來獻。文忠即令軍中取過白金五百兩、彩絹二十匹,重賞來將。投降士卒,計有二萬多人。輜重、馬匹,不計其數。孔興聞知信息,也解了大同之圍。綏德部將,乘機斬首,來到軍前納降。哨馬星飛報於元主;元主曉得事都不濟了,從此以後,越發的往北而行,無復南向之心矣。西北一帶地方,悉皆平定。李文忠便班師駐於汴梁,差官奏捷。太祖看錶大喜。只見太史令劉基出班奏道:“臣觀北兵今日勢衰,不如乘此銳兵,四路窮追剿滅,庶幾後無他患,古人說:‘除惡務盡,樹德務滋。’伏惟陛下聖裁,以便諸將行事。”未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