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紅樓夢中賈府被抄家之後,李紈真的選擇冷壓旁觀了嗎

紅樓夢中賈府被抄家之後,李紈真的選擇冷壓旁觀了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紈,古典名著《紅樓夢》中人物,金陵十二釵之一。接下來小編就帶來歷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曹雪芹對金陵十二釵的評價幾乎都是褒義的,即便是爲世所不容的妙玉,曹公也僅僅認爲她是“太高人慾妒,過潔世同嫌”,言辭之間,明顯有爲其鳴不平之意,唯獨李紈,曹雪芹幾以明筆表達了不滿。

那是《紅樓夢》第五回,李紈的紅樓夢曲《晚韶華》的內容是這樣的:

鏡裏恩情,更那堪夢裏功名!那美韶華去之何迅!再休提繡帳鴛衾,只這帶珠冠、披鳳襖,也抵不了無常性命。雖說是,人生莫受老來貧,也須要陰騭積兒孫。氣昂昂頭戴簪纓,光燦燦胸懸金印。威赫赫爵位高登,昏慘慘黃泉路近。問古來將相可還存?也只是虛名兒與後人欽敬。——《晚韶華》

從這首曲子可以看出,李紈最終的結局很曲折,“氣昂昂頭戴簪纓”自然指賈蘭前途光明,李紈作爲母親,母憑子貴,亦能“帶珠冠,披鳳襖”。

可曹雪芹偏又寫下“雖說是,人生莫受老來貧,也須要陰騭積兒孫”,這裏的“陰騭”二字,恰與王熙鳳相對,因爲鳳姐賙濟劉姥姥,積累了陰騭,故而她的女兒賈巧最終得以倖存;而李紈未積陰騭,應該是做了什麼不好的事。

關於李紈母子到底做了什麼,目前有兩種猜測。

第一種,按照《紅樓夢》的悲劇伏筆,賈家最終的結局一定是大廈崩塌,樹倒猢猻散。可在這種情況下,李紈母子居然一個“帶珠冠”,一個“懸金印”,他們的結局儼然和其他賈家人不同。

紅樓夢中賈府被抄家之後,李紈真的選擇冷壓旁觀了嗎

所以李紈母子的不積陰騭,很有可能是自身發達後,對水深火熱的賈家後代見死不救,以致被作者曹雪芹詬病。這也符合《紅樓夢》前80回,李紈、賈蘭母子處處韜光養晦,不管他人廢興的行事作風。

第二種,亦有論者認爲,李紈的不積陰騭,在於對賈巧的不管不問。因爲賈巧的判曲中曾有一句“休學俺那愛銀錢,忘骨肉的狠舅奸兄”,這裏的奸兄有可能暗指賈蘭,而賈蘭之所以會這麼做,則有可能是母親李紈授意,因爲他們秉承“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原則,不想照管賈巧。

以上兩種分析,均有可能。但我們要分析的是,李紈爲何要這麼做,她爲何要對賈家人,或者是賈巧置之不理。

之前的文章中,我有過類似的分析,但最近偶得一新例,那就是第三十九回的螃蟹宴,在這場宴會上,曾發生過一個很令人心酸的情節,而情節的核心點就是李紈。

彼時大觀園衆姊妹一起喝酒吃螃蟹,李紈多喝了幾杯,話就多了起來,情不自禁地抱怨了幾句,傾訴了一番心中的苦楚,結果衆人的反應很是冷漠,原著寫道:

平兒笑道:“先時陪了四個丫頭,死的死,去的去,只剩下我一個孤鬼了。”李紈道:“你也是有造化的。鳳丫頭也是有造化的。想當初你大爺在時,何曾也沒兩個人?你們看我還是那容不下人的?天天只見她兩個不自在,所以你珠大爺一沒了,趁年輕我都打發了。若有一個守得住,我倒有個膀背。”說着,滴下淚來。衆人都道:“又何必傷心,不如散了倒好。”說着,大家便都洗了手,大家約往賈母、王夫人處請安。——第39回

此處看着很是心酸,從中也能看出李紈的精神處於怎樣的空虛狀態。她一個孀婦,身邊沒有一個靠得住的臂膀,連說點真心話,都找不到傾訴的對象,縱然有姊妹們作伴,但大家明顯都不喜歡聽她訴苦。

2019年《紅樓夢學刊》第4輯刊載有林斌、範聖宇之文章《悲金悼玉,通靈之才——細讀‘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此文在分析稻香村時,便提到了李紈的精神困境,其中評價我個人很是喜歡:

即便是在園內,也無人體會李紈的悲劇。第三十九回,李紈拉平兒坐下喝酒,誇她是鳳姐的“鑰匙”,隨即感慨起人人都有貼心人,而自己孤苦伶仃。說到此,眼圈兒都紅了。這種感慨必然比較經常發生,有了一種“祥林嫂”的味道。因爲在場的衆人立刻道:“又何必傷心,不如散了倒好。”說着便散了,未置半句安慰。李紈的憂傷,如同拋向一片虛空的呢喃,無人想聽,無人迴應,無人理會,大概也無人明白,人人期待她“清淨”、“無慾”、“守禮”。

紅樓夢中賈府被抄家之後,李紈真的選擇冷壓旁觀了嗎 第2張

這就是封建時代的思想氛圍,李紈被整個社會綁架了,她正值青春年紀,卻只能守寡,而且一守就是一輩子,就連批書人脂硯齋都驚奇稱:此時此處境,最能越禮生事,彼竟不然,實罕見者。

這當然和李紈從小受到的“貞潔烈女”的文化教育有關,可李紈終究是一個人,不是一架機器,是人就有情感表達的需要,可這份表達卻無處釋放,哪怕是整日在一起學習女紅針織的姊妹們,也沒人願意聽李紈的苦楚。

李紈的心理必然是壓抑的,這一點毋庸置疑,整個榮國府她找不到一個真心人,所以她羨慕王熙鳳有平兒,賈母有鴛鴦,從寫實角度來講,李紈沒有必要對任何人賦予真心的回報,她本就沒有感受過這種真心。

由此觀之,李紈最終對賈家人,或者是賈巧的冷眼旁觀,並非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是那個社會將她帶入了“我只管我自己,不問他人廢與興”的異樣道路。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