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成語典故 > 關於韋編三絕有何歷史典故?這個典故給予了什麼道理?

關於韋編三絕有何歷史典故?這個典故給予了什麼道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出自《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三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衆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韋編三絕的歷史典故,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韋編三絕有何歷史典故?這個典故給予了什麼道理?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

【釋義】韋:熟牛皮;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連起來;三:表示多次;絕:斷。孔子很愛讀《周易》,翻來覆去地讀,使穿連《周易》竹簡的皮條斷了好幾次。形容讀書勤奮。

【歷史典故】

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爲材料製成的:把竹子劈成一根根竹籤,稱爲“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起來才能閱讀。像《周易》這樣的書,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起來的,因此有相當的重量。

出生於春秋時期的大教育家孔子自幼喪父,但他勤奮好學,曾拜許多人爲師,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他涉獵十分廣泛,加上他不知疲倦地刻苦鑽研,成爲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大學問家。

關於韋編三絕有何歷史典故?這個典故給予了什麼道理? 第2張

孔子在年輕的時候就花了很大的精力,把《周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他又讀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着,他又讀了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瞭解。在這以後,爲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爲了給弟子講解,他又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繩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讀書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 謙虛地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與質了。”孔子不僅以身作則,給自己的學生樹立了好的榜樣,而且還 利用各種機會告訴學生“好學”的重要性,所以,成爲桃李滿天下的大教育家。

【成長心語】

古語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讀書並不只是一個看的過程,它需要我們一次次不斷地重複與溫習,需要專注。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沒有強健的筋骨,卻既能吃到地面上的浮土,又能飲到地下深處的水,就是因爲用心專一。專注是一種不可小視的力量,它會在你走向成功的過程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有道是“十年磨一劍”,爲了專心做好一件事,必須遠離那些使你分散注意力的事情,集中精力選準主攻目標,專心致志,這樣才能獲得成功。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