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成語典故 > 與帝王有關的成語:典出帝王的50個成語及典故

與帝王有關的成語:典出帝王的50個成語及典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與帝王有關的成語:中國歷史上的帝王不僅僅是政治史的創造者,同時,他們也是中華文化的創造者。成語是漢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爲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很多成語直接和帝王有關,或者就是某個帝王創造的。我在這篇長文中彙集了從夏桀開始到宋太宗趙光義爲止,和25位帝王有關的50個有趣的成語及其典故介紹給大家。這個時間跨度和漢語成語的出現、形成、穩定是相吻合的,宋以後漢語成語基本上就沒有新產生的了。我的蒐集肯定有不少遺漏,請博友們補充,以後修訂完善。

一、夏桀

1【桀驁不馴】桀: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朝最後一位當權者。驁:馬不馴良。馴:馴服。比喻傲慢,性情強暴不馴順。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匈奴傳贊》:其桀驁尚如斯,安肯以愛子而爲質乎?

二、商湯

2【網開一面】把捕禽的網撤去三面,只留一面。比喻採取寬大態度,給人一條出路。

出處:司馬遷《史記·殷本紀》:“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

典故:一天,湯在田野散步,看見一人張開大網,喃喃地說:“來吧,鳥兒們!飛到我的網裏來。無論是飛得高的低的,向東還是向西的,所有的鳥兒都飛到我的網裏來吧!”湯走過去對那人說:“你的方法太殘忍了,所有的鳥兒都會被你捕盡的!”一邊說着,湯砍斷了三面網。然後低聲說:“哦,鳥兒們,喜歡向左飛的,就向左飛;喜歡向右飛的,就向右飛;如果你真的厭倦了你的生活,就飛到這張網吧”。“網開三面”這個成語就是由此而來。後來,人們把它改爲“網開一面”。

與帝王有關的成語:典出帝王的50個成語及典故

3【順天應人】應:適應,適合。順應天命,合乎人心。常用於頌揚建立新的朝代。

出處:《周易·革》:“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事大矣哉。”這裏的“湯”指的是商湯,商湯於鳴條之戰打敗夏桀而滅夏,建立商朝;武指的是“周武王”,武王於公元前1046年打敗商紂滅商,史稱武王克殷,建立了周王朝;這兩場革命史稱“湯武革命”。

三、商紂王

4【暴殄天物】暴:損害,糟蹋;殄:滅絕;天物:指自然生物。指任意殘害各種生物,也指不愛惜物品,任意揮霍浪費。拼音:bào tiǎn tiān wù 〔辨誤〕殄不能念成zhēn。

出處:《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四、周武王

5【愛屋及烏】因爲愛一處房子,也愛那房頂上的烏鴉。比喻愛一個人而連帶地關愛與他(她)有關係的人或物。說明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或事物)的關愛到了一種盲目熱衷的程度。及,達到。烏,烏鴉。

出處:漢. 劉向《說苑·貴法》:“臣聞愛其人者,兼愛屋上之烏;憎其人者,惡其餘胥。鹹劉厥敵,使靡有餘,何如?”

典故:周武王打敗了殷商,但是對於怎樣處置商朝遺留下來的權臣貴族、官宦將士,心裏還沒有譜。他召見姜太公,問道:“該怎樣對待他們的人員呢?”太公答道:“我聽說,如果喜愛那個人,就連帶喜愛他屋上的烏鴉;如果憎恨那個人,就連帶奪來他的僕從家吏。全部殺盡敵對分子,讓他們一個也不留,您看怎樣?”

五、周赧[nǎn]王

6【債臺高築】形容欠債很多。

出處:《漢書·諸侯王表序》顏師古注:“周赧王負責,無以歸之,主迫責急,乃逃於此臺,後人因以名之。”責,就是現在的債。

典故:戰國後期,周赧王聽信楚孝烈王的建議,用天子的名義召集六國出兵伐秦,他讓西周公拼湊6000士兵,由於沒有軍費,只好向富商地主借錢,可六國根本不聽他的話,他借的錢很快就花完,債主紛紛上門討債,他只好隱藏在宮中的一座高臺上。

六、秦始皇

7【焚書坑儒】焚:燒;坑:把人活埋;儒:指書生。焚燬典籍,坑殺書生。比喻對文化和文化人的摧殘。

出處:《史記·卷121·儒林列傳》

典故:據《史記》記載,前213年,秦統一第八年,博士齊人淳于越在一次朝廷會議上提出恢愎周朝的封建制,秦丞相李斯反對,他以爲時代變化,制度應該隨之變化,不應該以古非今。李斯建議:“史書只保留秦國史書,其他國家的史書都焚燬;《詩經》、《書經》及諸子百家之書只有博士官可以保留,民間的都限期交出燒燬;醫藥、卜筮、農業之書民間可以保留;想學法律的人以官吏爲師。”秦始皇下旨同意。史稱“焚書”。

第二年,即前212年,爲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之藥的術士侯生、盧生尋藥未果而出逃,秦始皇大怒,下令拷問咸陽。事後,將相關460人在咸陽坑殺。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坑殺的人“皆誦法孔子”。

七、漢高祖劉邦

8【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形容越多越好。益,更加。善,好。

出處: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典故:劉邦問韓信:“像我自己,能帶多少士兵?”韓信說:“陛下不過能帶十萬人。”劉邦說:“那對你來說呢?”韓信回答:“像我,越多越好。”劉邦笑道:“統帥士兵的越多越好,那你爲什麼被我捉住?”韓信說:“陛下不善於帶兵,但善於統領將領。”

9【秋毫無犯】秋毫:鳥獸秋天新換的絨毛,比喻極細微的東西;犯:侵犯。指軍紀嚴明,絲毫不侵犯百姓的利益。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

典故:楚漢相爭時期,韓信因得不到項羽的重用就投奔劉邦,在丞相蕭何的推薦下,劉邦拜他爲大將,劉邦問韓信有什麼高見。韓信把劉邦與項羽進行一番對比,說劉邦的軍隊與項羽的軍隊不同,對百姓的利益秋毫無犯,可以得天下。

10【鴻門宴】指在公元前206年於鴻門(今西安市臨潼區新豐鎮鴻門堡村)舉行的一次宴會,參與者包括當時兩個抗秦領袖項羽及劉邦。這次宴會被認爲間接促成項羽敗亡以及劉邦成功建立漢朝。後人常用“鴻門宴”一詞比喻不懷好意的宴會。(注:以下幾個和高祖有關的成語皆源於此)

出處: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

11【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莊席間舞劍,企圖刺殺漢王劉邦。比喻說話和行動雖然表面上目的簡單,其真實意圖卻在於對某人某事進行威脅或攻擊。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典故:項羽漳水一戰,擊敗秦軍,便直奔咸陽,卻被劉邦的守兵擋住。項羽的叔父項伯請劉邦到鴻門赴宴。項羽設宴招待劉邦,謀士范增暗示項羽趁機殺掉劉邦,他把項羽的堂弟項莊叫來,讓他借敬酒、舞劍的機會,殺死沛公(劉邦)。項伯一看項莊來者不善,拔劍與項莊對舞,使項莊始終得不到機會。樊噲攜劍帶盾,闖入帳中,守護在劉邦身旁,使劉邦轉危爲安,逃出虎口。

12【勞苦功高】做事勤苦,功勞很大。

出處: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

典故:鴻門宴上,項莊舞劍助興想借機殺劉邦。樊噲趕緊拔劍上前對項羽說:“沛公恭候大王的到來,沒有被封侯,你反而要殺如此勞苦功高的人?”

13【人爲刀俎,我爲魚肉】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殺大權掌握在別人手裏,自己處在被宰割的地位。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

與帝王有關的成語:典出帝王的50個成語及典故 第2張

典故:鴻門宴上,范增請項莊舞劍助興,意圖殺害劉邦。張良叫來樊噲,劉邦借上廁所的機會與樊噲商議如何逃走,樊噲說:“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何辭爲?”

14【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大行:幹大事,大的作爲。顧:顧念,考慮。細謹:細微末節,小的謹慎。辭:拒絕。不辭:不躲避、不迴避。讓:責備。做大事不拘泥於小節,有大禮節不躲避小的責備。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典故:沛公從鴻門宴上出來後對樊噲說:“現在我出來,沒有來得及告辭,怎麼辦?”樊噲說:“幹大事不必顧及小的禮節,講大節無須講究小的責備,如今人家好比是刀子砧板,而我們好比是魚和肉,還告辭幹什麼!”於是一行人離開那裏,讓張良留下來向項王致歉。

15【約法三章】泛指訂立簡單的條款,以資遵守。

出處:《史記.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漢書刑法志》:“高祖初入關,約法三章。”

典故:前206年,劉邦率領大軍攻入關中,秦王子嬰降。劉邦鄭重地向百姓宣佈道:“秦朝的嚴刑苛法,把衆位害苦了,應該全部廢除。現在我和衆位約定,不論是誰,都要遵守三條法律。這三條是:殺人者要處死,傷人者要抵罪,盜竊者也要判罪!”父老、豪傑們都表示擁護約法三章。

16【一決雌雄】比喻勝負、高下。決一勝負,比個高下。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

17【分我杯羹】杯:一杯。羹:肉汁。分給我一杯肉羹,比喻從別人那裏分享一分利益。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典故: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抓了劉邦的父親,揚言劉邦不投降就殺了他父親燉成肉羹吃,劉邦聽說後說我們兩人是結拜兄弟,我的父親也是你的父親,如果殺了的話就分一杯羹給我。項羽聽從項伯的勸告沒有動手殺人。

18【築壇拜將】指仰仗賢能。

出處:《漢書.高帝紀上》:“漢王齊戒設壇場,拜信(韓信)爲大將軍,問以計策。”

19【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何,漢高祖劉邦的丞相。成事由於蕭何,敗事也由於蕭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敗都是由這一個人造成的。

出處: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典故:這是民間對西漢建國功臣韓信一生的經典概括,蕭何是漢高祖劉邦的丞相。“成也蕭何”是指韓信成爲大將軍是蕭何推薦的;“敗也蕭何”是指韓信被殺是蕭何出的計謀。不論是成功還是敗亡都是由於同一個人。

20【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陳倉,古縣名,在今陝西省寶雞市東(陳倉區)。指劉邦將從漢中出兵攻項羽時,故意明修棧道,迷惑對方,暗中繞道奔襲陳倉,取得勝利。比喻用假象迷惑對方以達到某種目的。在軍事上的含義是:從正面迷惑敵人,用來掩蓋自己的攻擊路線,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這是聲東擊西、出奇制勝的謀略。

出處:《史記.高祖本紀》。

21【犬牙交錯】錯,雜、交叉。比喻交界線很曲折,像狗牙那樣參差不齊。也比喻情況複雜,雙方有多種因素參差交錯。

出處:班固《漢書.中山靖王傳》:“諸侯王自以骨肉至親,先帝所以廣封連城,犬牙相錯者,爲盤石宗也。”

典故:高祖賜封同族,但漢景帝時,爆發了以吳王爲首的七國之亂。到了武帝時,施行了“領地削減”的政策,引起諸侯們恐慌:“我們與王室血脈相連,先帝將封地如犬牙般交錯安排,就是爲了讓我們能共同保護漢室。”於是,漢武帝頒佈推恩令,將諸侯的領地分封給他們的子弟,削弱了各諸侯國的勢力。

22【一敗塗地】形容徹底失敗,無法收拾局面。

出處:《史記.高祖本紀》:“天下方擾,諸侯並起,今置將不善,壹敗塗地。”

典故:秦末,沛縣縣令見局勢不穩,派人去召請劉邦,可是縣令又怕劉邦回來罷自己的官。劉邦寫了一封信射進城裏,號召百姓響應起義。城裏百姓殺死了縣令,請他做縣令,劉邦推辭說:"現在天下大亂,如果當縣令的人推舉不當,一旦失敗,就要肝腦塗在地上。請你們另外推舉更合適的人吧。"雖然劉邦多次謙讓,最後還是擔任了縣令,被尊爲"沛公"。

23【高陽酒徒】高陽:古鄉名,在今河南杞縣西南。秦末酈食其(yì jī)即此鄉人,對劉邦自稱“高陽酒徒”。用以指嗜酒而放蕩不羈的人。

出處:《史記.酈食其列傳》,沛公(劉邦)引兵過陳留,高陽儒生酈食其求見。使者入通,沛公曰:“爲我謝之,言我方以天下爲事,未暇見儒人也。”使者出以告。酈生瞋目案劍叱使者曰:“走!復入言沛公,吾高陽酒徒也,非儒人也。”遂延入。終受重用。

與帝王有關的成語:典出帝王的50個成語及典故 第3張

八、漢武帝劉徹

24【金屋藏嬌】《漢武故事》講述漢武帝幼時說如果能娶到表姐陳阿嬌做妻子,會造一個金屋子給她住。後指納妾。

出處:志怪小說《漢武故事》,大致爲東漢末年所作。

典故:《漢武故事》講述了一個青梅竹馬的美好童話:館陶長公主抱着小劉彘問:“彘兒長大了要討媳婦嗎?”小劉彘說:“要啊。”長公主於是指着左右侍女百餘人問劉徹想要哪個,小劉彘都說不要。最後長公主指着自己的女兒陳阿嬌問:“那阿嬌好不好呢?”小劉彘就笑着回答說:“好啊!如果能娶阿嬌做妻子,我就造一個金屋子給她住。”長公主非常高興,於是數次請求景帝,終於定下了這門親事。

九、漢中宗劉詢

25【故劍情深】比喻對結髮之妻不離不棄;結髮夫妻情意濃厚;指不喜新厭舊。

出處:《漢書·外戚傳上》:“公卿議更立皇后,皆心儀霍將軍女,亦未有言。上乃詔求微時故劍,大臣知指,白立許倢伃爲皇后。”

典故:許平君與劉詢成婚。後劉詢爲皇帝,許平君進宮爲婕妤。當時幾乎所有人都在霍光家族的威逼下要求讓霍成君當皇后,劉詢沒有忘記與自己患難與共的許平君,他下了一道“尋故劍”的詔書:我在貧微之時曾有一把舊劍,現在我非常懷念它啊,衆位愛卿能否幫我把它找回來呢? 朝臣們很快品出了這道聖旨的真實意味:連貧微時用過的一把舊劍都念念不忘,自然也不會將自己相濡以沫的女人拋舍不顧。於是他們都聯合奏請立許平君爲後。

十、漢哀帝劉欣

26【斷袖之癖】指寵愛男色,同性戀。

出處:《漢書·董賢傳》:“常與上臥起。嘗晝寢,偏藉上袖,上欲起,賢未覺,不欲動賢,乃斷袖而起。”

典故:漢哀帝常常與自己寵愛的男寵董賢同臥同坐。曾有一次白天睡覺,董賢頭偏枕了漢哀帝的衣袖,漢哀帝想起牀,而董賢卻未發覺,漢哀帝不想驚動董賢,於是用劍截斷衣袖後纔起來。待董賢醒來,見身下壓着哀帝的斷袖,也感到哀帝的深情,從此越發柔媚,須臾不離帝側。

十一、漢光武帝劉秀

27【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東隅:東方日出處,指早晨。桑榆:西方日落處,日落時太陽的餘暉照在桑榆樹梢上,指傍晚。比喻這個時候失敗了,另一個時候得到了補償。

出處:《後漢書·馮異傳》:(光武帝)璽書勞異曰:“ 赤眉破平,士卒勞苦,始雖垂翅回溪 ,終能奮翼黽池 ,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28【安知非僕】怎麼就知道這個作天子的人不會是我呢?僕(pú),古時男子對自己的謙稱。比喻人自己說自己前途不可限量。

出處:《太平御覽》卷三百九十一引《東觀漢記》載。

典故:光武帝還是一個普通百姓時,與姐夫鄧晨到別人家去做客,當時大家看到讖書中說:“劉秀當爲天子”。旁邊的有些人說:讖書所說的劉秀肯定是國師公劉秀(當時新朝的國師公劉歆恰巧剛剛改名爲劉秀)。可當時在場的劉秀(即後來的光武帝)卻說:“怎麼就知道這讖書中所說的要當天子的劉秀不是指的我呢?”,結果引起了衆人的鬨笑!劉秀登基後的第三年,與鄧晨一起談及往事,鄧晨對光武帝說:“僕竟然做到了”,帝聽後大笑!

十二、魏武帝曹操

29【望梅止渴】人聽說可以吃梅子就會不由得流出口水而解渴。比喻願望無法實現,便憑空想來加以安慰。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

典故:曹操帶兵出征途中找不到有水的地方,士兵們都很口渴。於是曹操叫手下傳話給士兵們說:“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梅子又甜又酸,可以用來解渴。”士兵們聽後,嘴裏都流口。他們憑藉着這個,得以到達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30【割發代首】把頭髮割了代替砍頭。古人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割發可以算是不孝之大罪,所以曹操就在軍前割發代首以明軍紀。現在已經演變爲對中國貪官污吏的處罰捉小放大的調侃。

出處:《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曹瞞傳》曰:常出軍,行經麥中,令“士卒無敗麥,犯者死”。騎士皆下馬,付麥以相持,於是太祖馬騰入麥中,敕主簿議罪;主簿對以春秋之義,罰不加於尊。太祖曰:“製法而自犯之,何以帥下?然孤爲軍帥,不可自殺,請自刑。”因援劍割發以置地。

與帝王有關的成語:典出帝王的50個成語及典故 第4張

31【橫槊賦詩】槊:類似長矛;賦:吟。橫着長矛而賦詩。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邁氣概。

出處:宋·蘇軾《前赤壁賦》:“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

十三、蜀漢劉備

32【求田問舍】舍:房子。多方購買田地,到處問詢屋價。指只知道置產業,謀求個人私利。比喻沒有遠大的志向。

出處:《三國志·魏書·陳登傳》:備曰:“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主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採,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

33【髀肉復生】髀:大腿。因爲長久不騎馬,大腿上的肉又長起來了。(@高會民

)形容長久過着安逸舒適的生活,無所作爲。後表示感嘆虛度光陰,想要有所作爲。

出處:《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先主備傳〉南朝宋·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備住荊州數年,嘗於表坐起至廁,見髀裏肉生,慨然流涕。還坐,表怪問備,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裏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34【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不要因爲是件較小的壞事就去做,不要因爲是件較小的善事就不去做。

出處:《三國志·蜀志傳》。

典故:這是劉備去世前給其子劉禪的遺詔中的話,原句爲:“莫以惡小而爲之,以善小而不爲。惟賢惟德,仁服於人。”目的是勸勉他要進德修業,有所作爲,不要再好吃懶做。小善積多了就成爲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惡積多了則“足以亂國家”。

十四、蜀漢後主劉禪

35【樂不思蜀】很快樂,不思念蜀國。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出處:《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典故:263年劉禪投降曹魏,受封爲安樂公,和一些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有一天,司馬昭宴請劉禪,吩咐演奏蜀樂,並歌舞助興。蜀漢舊臣們想起亡國之痛,個個低頭流淚。只有劉禪怡然自若。司馬昭問劉禪:“安樂公是否思念蜀?”劉禪答道:“此間樂,不思蜀。”

十五、晉武帝司馬炎

36【羊車望幸】意爲希望得到別人的重視或者寵愛。

出處:《晉書·后妃傳上·胡貴嬪》。

典故: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有粉黛近萬,因此,每天晚上到底要臨幸哪個妃子,就成爲一個讓他十分頭疼的問題。於是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是坐着羊車,讓羊在宮苑裏隨意行走,羊車停在哪裏他就在哪裏寵幸嬪妃。有個聰明的宮人便把竹枝插在門上,把鹽水灑在地上,羊因爲喜歡鹽水的味道,停下吃食,於是羊車就停在她的宮門口。

十六、晉惠帝司馬衷

37【何不食肉糜】意爲對事物沒有全面認知,也指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對別人的處境或行爲妄加評論或建議。

出處:《晉書·惠帝紀》:帝嘗在華林園,聞蝦蟆聲,謂左右曰:“此鳴者爲官乎,私乎?”或對曰:“在官地爲官,在私地爲私。”及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矇蔽皆此類也。

十七、晉明帝司馬紹

38【日近長安遠】比喻嚮往帝都而不得至,多寓功名事業不遂,希望和理想不能實現之意。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夙惠》

典故:晉明帝年少時,坐在元帝的膝蓋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就問明帝:“你覺得長安和太陽哪個遠?”明帝回答:“太陽遠,沒有聽說有人從太陽那裏來。”元帝感到驚奇。第二天,元帝召集羣臣舉行宴會,重新問他,他卻回答說:“太陽近。”元帝吃驚:“你怎麼跟昨天說的不一樣呢?”明帝回答說:“擡頭只看得見太陽,看不見長安。”

十八、前秦世祖皇帝苻堅

39【投鞭斷流】把所有的馬鞭投到江裏,就能截斷水流。比喻人馬衆多,兵力強大。

出處:《晉書》卷一百十四〈苻堅載記下〉

典故:苻堅即位後想消滅東晉,遭朝中大臣勸諫,指出東晉有長江天險,不易攻下,但驕傲的苻堅迴應:“我坐擁百萬大軍,只要我一聲令下,所有士兵把他們的鞭投入長江,足可把長江水斷流,長江天險還有什麼好怕的?”

40【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當做敵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與帝王有關的成語:典出帝王的50個成語及典故 第5張

出處:《晉書·苻堅·載記》。

典故:淝水之戰時,苻堅與苻登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苻登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41【風聲鶴唳】唳:鶴鳴聲。把風的響聲、鶴的叫聲,都當做敵人的叫陣聲,疑心是追兵來了。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擾。

出處:《晉書·謝玄傳》。

典故:淝水兵敗後,苻堅的潰兵一路上聽到呼呼的風聲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爲晉軍又追來了,於是不顧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

十九、後趙開國皇帝石勒

42【鹿死誰手】鹿:獵取的對象,比喻爭奪的政權。原比喻不知政權會落在誰的手裏。現在也泛指在競賽中不知誰會取得最後的勝利。

出處:唐·房玄齡《晉書·石勒載記下》。

典故:十六國時期的後趙開國皇帝石勒評價自己說:“我如遇到漢高祖,必當北面而事奉他,與韓信、彭越並肩齊驅而爭爲人先。倘若遇到光武帝劉秀,當共同馳騁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

二十、北齊顯祖文宣皇帝高洋

43【快刀斬亂麻】

出處:《北齊書·文宣帝紀》:“高祖(高歡)嘗試觀諸子意識,各使治亂絲,帝(高洋)獨抽刀斬之,曰:‘亂者須斬!’”

二十一、隋文帝楊堅

44【一衣帶水】像一條衣帶那樣狹窄的水域。原指窄小的水面間隔,後泛指江、河等水面不足以限制人們的交通與交往。“水”原指長江。

出處:《南史·陳紀下》:“隋文帝謂僕射高熲曰:‘我爲百姓父母,豈可限一衣帶水不拯之乎?’”

隋文帝在588年冬下令伐陳。出發前,他對高熲說:“我是天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夠因爲一條像衣服帶子一樣狹窄的長江的阻隔,而不去拯救那裏的老百姓嗎?”隋文帝志在必得,派晉王楊廣爲元帥,率領五十萬大軍渡江南下,向陳朝的都城建康發動猛烈的進攻,並很快就攻下建康,俘獲了陳後主,滅掉了陳朝。

二十二、唐高祖李淵

45【雀屏中選】雀屏:畫有孔雀的門屏。指得選爲女婿。

出處:《舊唐書·高祖竇皇后傳》

典故:李淵善於騎射,其妻竇皇后未嫁時爲貴族女,明豔照人。其父北周大將竇毅舉辦射箭之賽,比武招親,要求求親的公子們以射中雀屏上的孔雀爲標準。李淵竟然兩發各中一目(孔雀眼睛),而娶得竇氏,這段佳話流傳後世成爲成語“雀屏中選”。

二十三、唐太宗李世民

46【小鳥依人】依:依戀。像小鳥那樣依傍着人。現用於形容女孩子嬌小可愛的樣子。

出處:《舊唐書·長孫無忌傳》:“褚遂良學問稍長,性亦堅正,既寫忠誠,甚親附於朕,譬如飛鳥依人,自加憐愛。”

典故:有一天,唐太宗李世民將朝中大臣評論一番,最後說到了褚遂良。唐太宗說:“褚遂良在學問方面大有長進,性格很剛直,對朝廷忠心,對我很有感情;平時一副飛鳥依人的模樣,我很是憐愛他啊!”

與帝王有關的成語:典出帝王的50個成語及典故 第6張

47【房謀杜斷】指唐太宗時,名相房玄齡多謀,杜如晦善斷。兩人同心濟謀,傳爲美談。比喻能人合作。

出處:《舊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論》:“世傳太宗嘗與文昭圖事,則曰:‘非如晦莫能籌之。’及如晦至焉,竟從齡之策也。蓋房知杜之能斷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謀。”

48【一代楷模】指一個時代的模範人物。

出處:後晉·劉昫《舊唐書·李靖傳》“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爲一代楷模。”

典故:李靖覺得自己在朝廷任官多年,功勞不小,應該急流勇退。便奏請退休歸家。唐太宗答應了他的請求,說:“李靖能識大體,實在可嘉。(@高會民

)我如今批准你的請求,不僅是成全你的志向,還想把你作爲一個時代的模範人物。

二十四、宋太祖趙匡胤

49【黃袍加身】黃袍:也稱龍袍,指古代皇帝的袍服。指政變後奪得政權。也指登上帝位。

出處:《宋史·太祖紀一》。

典故: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北漢勾結契丹入寇,趙匡胤 出師御之,兵次陳橋驛 ,在趙普、石守信等策劃下,發動兵變,黃袍加身,擁立趙匡胤即帝位,改國號爲宋。史稱“陳橋兵變”。

二十五、宋太宗趙光義

50【開卷有益】開卷:打開書本,指讀書;益:好處,收穫。讀書總有好處。

出處: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文儒》卷六:太宗日閱《御賢》三卷,因事有閥,暇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爲勞也。”

典故:宋太宗常常對左右的人說:“只要打開書本,總會有好處的。”由於他堅持每天閱讀三卷《太平御覽》,學問十分淵博,處理國家大事也十分得心應手。當時的大臣們見皇帝如此勤奮讀書,也紛紛效仿,所以當時讀書的風氣很盛。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