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傳統文化 > 唐代墓誌銘爲什麼要貼金?唐代墓誌的文化傳承

唐代墓誌銘爲什麼要貼金?唐代墓誌的文化傳承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話說唐人喜歡在寫墓誌的時候貼金已不是新聞,墓誌銘中各種隱惡揚善、粉飾乾坤、無中生有的情況屢見不鮮,而唐人自己對此也有着很清醒的認識:“大凡爲文爲志,紀述淑美,莫不盛揚平昔之亊,以虞陵谷之變,俾後人睹之而瞻敬。其有不臻夫德稱者,亦必模寫前規,以圃遠大。至天下人視文而疑者過半,蓋不以實然故絕。”

通觀這些墓誌可知古人寫墓誌時往往最講究兩點:一是爲逝者諱,不揭其短;二是爲逝者捧,乃至無中生有爲其貼金。白居易的《秦中吟·立碑》一詩就對這種現象作了嘲諷:勳德既下衰,文章亦陵夷。但見山中石,立作路旁碑。銘勳悉太公,敘德皆仲尼。復以多爲貴,千言直萬貲。爲文彼何人,想見下筆時。但欲愚者悅,不思賢者嗤。豈獨賢者嗤,仍傳後代疑。古石蒼苔字,安知是愧詞。我聞望江縣,麴令撫煢嫠。在官有仁政,名不聞京師。身歿欲歸葬,百姓遮路岐。攀轅不得歸,留葬此江湄。至今道其名,男女涕皆垂。無人立碑碣,唯有邑人知。

石碑上記載的都是些功比姜太公、德如孔仲尼之人,只有這樣纔有機會流傳後世,而那些真正有真才實幹的人卻因爲沒有立碑吹捧,只能任名聲淹沒在歲月中,最後也就只有當地人知道。白居易此詩正是諷刺了這種爲了立碑而誇耀門第、歌功頌德之風。因爲根據史書的記載,當時人爲了給逝者求得一篇好墓誌銘,往往要出很大的一筆價錢專門找人來撰寫,而撰者爲豐厚的利潤所驅使,也不管逝者的爲人品德事蹟究竟如何,只爲了應付所需,隨手就能寫出功德和姜太公孔子一樣偉大的爲賢者嗤、令後代疑的文字。

唐代墓誌銘爲什麼要貼金?唐代墓誌的文化傳承

《舊唐書·李邕傳》中就有記載:“邕擅才名,尤長碑頌。雖貶職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觀,多賫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後所制,凡數百首,受納饋遺,亦至鉅萬。時議以爲自古鬻文獲財,未有如邕者。”李邕是唐朝著名的書法家,尤其擅長歌功頌德的碑文,也正因爲有着“鬻文獲金”這樣強大的生活技能,所以李邕雖然經常被貶官,但生計並不成問題,甚至還能用這些潤筆費來應付結友交遊所需的巨大開銷。

劉禹錫也曾在祭韓愈文中說過:“公鼎侯碑,志隧表阡。一字之價,輦金如山。”提到韓愈因爲善寫碑文,經常通過給別人寫碑文而賺取鉅額稿費一事。事實上韓愈曾爲王用撰寫了墓碑,於是得到了“馬一匹,並鞍、銜及白玉腰帶一條”作爲報酬。韓愈還在《平淮西碑》大力稱讚了韓弘的貢獻,因此得到了韓弘的“絹五百匹”,即相當於四百貫錢,而韓愈當時一個月的薪水僅二十五貫錢,一年也不過三百貫,由此可知這種潤筆費極爲可觀。至於韓愈其他的“諛墓”之作,頗受時人譏諷,他的朋友劉叉曾十分眼紅韓愈寫碑文賺的這些潤筆費,拿了他數斤金子揚長而去,還振振有詞道:“你這是諛頌死人得來的,不如送給我當生活費。”

唐代墓誌銘爲什麼要貼金?唐代墓誌的文化傳承 第2張

白居易爲元稹撰寫墓誌銘後也收到了價值六七十萬錢的“臧獲、輿馬、綾帛,泊銀鞍、玉帶之物”,雖然白居易念及與元稹之間的情誼本不願接受,但推辭不得之下便將這些財物捐給了香山寺,以作修繕寺廟之用。正因爲撰寫墓誌的報酬是如此的豐厚,在這樣巨大的利益驅使下,這些墓誌銘的執筆人也就不能不爲逝者粉飾貼金,乃至顛倒黑白、無中生有了。不過這種“鬻文獲金”的行爲總是不大令人瞧得起的,《太平廣記》中便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唐宰相王璵好與人作碑誌。有送潤毫者,誤叩右丞王維門,維曰:‘大作家在那邊。’”

就連杜甫也曾作詩嘲諷過李邕這些以撰寫墓誌換取鉅額稿費之人:“干謁滿其門,碑版照四裔。豐屋珊瑚鉤,騏驎織成罽。紫騮隨劍幾,義取無虛歲。”“故人南郡去,去索作碑錢。本賣文爲活,翻令室倒懸。”可見時人對這些好撰墓誌銘之人的鄙夷態度。當然,在墓誌上貼金並不是唐人才有的習慣,而是自古已有之。早在北魏時就有人明確指出這種墓誌貼金的現象了,《洛陽伽藍記》中便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生時中庸之人耳。及其死也,碑文墓誌,莫不窮天地之大德,盡生民之能事,爲君共堯舜連衡,爲臣與伊皋等跡。牧民之官,浮虎慕其清塵;執法之吏,埋輪謝其梗直。所謂生爲盜跖,死爲夷齊,妄言傷正,華辭損實。”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