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揭祕 > 戰史祕聞 > 重讀三國:威震華北的公孫瓚爲何敗給了袁紹?

重讀三國:威震華北的公孫瓚爲何敗給了袁紹?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漢末年皇室衰微,軍閥割據。出身卑賤的公孫瓚憑藉軍功一路高升,官至前將軍。他驅逐烏桓、大敗黃巾,雄踞幽州、青州及冀州大部,當時鋒芒遠勝四世五公之後、豪族名士盡附的袁紹,曹操就更不在話下。

公孫瓚爲何最終輸給袁紹、兵敗自焚?

幽州突騎與烏桓叛亂

西漢末年,高橋馬鞍出現,這種馬鞍能包裹住騎手臀部並支撐腰部。有了穩定的支撐與良好平衡,騎兵能將自身與戰馬重量以及衝鋒時的巨大沖擊力傳導到手中的長矛馬槊等穿刺武器上,從而形成極強的殺傷力,冷兵器時代威力無窮的騎兵正面衝鋒戰術問世。

兩漢之際得名的幽州突騎人馬皆披鎧甲,很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真正重騎兵。這支勁旅追隨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掃蕩羣雄,一統天下。幽州突騎的兵源是幽州一帶較胡化的邊地漢民和少量烏桓遊牧民,後由於東漢不斷抽調幽州突騎精銳補充中央軍,東漢中後期時漢民已不是這支騎兵的主力,烏桓和鮮卑人後來居上。

重讀三國:威震華北的公孫瓚爲何敗給了袁紹?

到了東漢末年,重騎兵集團正面衝鋒戰術完全成熟,而且幽州突騎與拜占庭重騎兵一樣,也擅用弓箭,具備遠程打擊能力。公孫瓚正是憑藉幽州突騎屢敗強敵,稱霸華北。

幽州突騎裏的烏桓人在東漢晚期不受東漢政府管束,多次叛亂,屢屢襲擊劫掠漢地。當時公孫瓚的上級、幽州牧劉虞主張懷柔政策,但公孫瓚認爲烏桓人驕橫難制,堅持武力圍剿。公孫瓚的幽州突騎基本是邊郡漢人,其中三千精銳號稱“白馬義從”,悍勇善戰。烏桓人皆知交戰“當避白馬”。

烏桓人在幽州漢人騎兵猛攻之下,逃竄塞外。不過,幽州突騎這支精銳部隊也由此徹底分裂,平定判亂的軍事行動也逐漸蛻變成漢地邊民與烏桓人、鮮卑人的民族衝突,這爲公孫瓚的最終覆滅埋下了伏筆。

界橋戰役:公孫瓚初敗

公元191年,挾大破青州、徐州三十萬黃巾軍之餘威,公孫瓚進駐河北界橋,袁紹率軍迎戰。公孫瓚軍隊以三萬步兵居中,幽州突騎萬人分居左右,白馬義從爲先鋒。袁紹軍以大將麴義領八百精銳重步兵爲前鋒,其後方佈置一千強弩手,袁紹本人率步兵數萬結陣於後。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圖

公孫瓚欺袁紹前鋒兵少,令白馬義從立即突擊,兩翼突騎隨後跟進,他企圖以慣用的重騎兵集團衝鋒戰術碾壓袁紹前鋒,甚至連其中軍一起橫掃。麴義令重步兵伏於盾牌後,以防白馬義從的騎射殺傷。待敵騎距離數十步時,這些步兵突然揚塵大叫、發起反衝鋒,左右側後方則千弩齊發,交叉火力阻擊白馬義從。

白馬義從完全沒有料到這一手,強弩密集打擊下驚慌失措 ,又遭到對方重步兵長戟猛攻,重騎兵在非衝鋒狀態下白刃近戰的弱點暴露無遺。同時後方的幽州突騎前進道路被阻,與白馬義從擠作一團、無法施展,隨後大部分騎兵潰敗奔逃,被迫撤退的公孫瓚主力試圖守住界橋,又被麴義擊敗。

重讀三國:威震華北的公孫瓚爲何敗給了袁紹? 第2張

袁紹見前鋒獲勝,令大軍隨麴義一起追擊公孫瓚,自己身邊僅有幾十強弩手和一百長戟步兵。被擊潰的幽州突騎餘部兩千人重新集結,採用迂迴戰術,繞過大軍正面,直撲袁紹。一時間弓矢雨下,袁紹危在旦夕。

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重騎兵

謀士田豐急忙扶袁紹躲到附近矮牆後面,強弩手也利用這種簡易工事頑強抵抗。突騎並不知道袁紹在軍中,故而沒有迅速拼死進攻、擒殺袁紹,否則這次戰役將頃刻逆轉。麴義得知袁紹被襲後,放棄追擊,回軍救援,公孫瓚的騎兵撤圍而去。

界橋之戰,袁紹軍以弱勝強,充分發揮了兵種協同配合的優勢,更有令敵方措手不及的戰術突然性。反觀公孫瓚軍,集團衝鋒戰術被抑制,未能及早運用騎兵機動優勢,而且運氣不佳。如果一開戰公孫瓚就以兩翼騎兵繞過正面、突襲敵前鋒的側後,白馬義從再趁敵混亂時發起正面衝鋒,袁紹軍必敗無疑。

是役,白馬義從損失慘重,但公孫瓚主力猶存,次年還與袁紹軍進行了龍湊之戰和巨馬水之戰。此後兩軍互有勝負,相持不下。公孫瓚敗亡的根本原因是袁紹與公孫瓚的幽州內外之敵聯合起來後,雙方實力由旗鼓相當逐漸轉變爲強弱分明。

殺掉劉虞,促成反對勢力聯手攻擊

豪族在兩漢時期極具影響力,他們控制當地經濟、私藏人口、發展部曲武裝,成爲地方州郡之外另一個權力中心。西漢武帝猛烈打壓後,豪族一度衰落,但劉秀依靠出身豪強的將領打下江山後,豪族勢力愈發不可控制。東漢末年,很多割據的軍閥本身就是世家豪族,無論北方的袁紹、曹操,還是荊州的劉表、江東的孫權集團,背後都有豪族大姓在政治、軍事、人才上的大力支持。

幽州牧劉虞是漢室宗親,有較高威望,更有幽州豪強的忠心擁護,漁陽郡的鮮于輔和鮮于銀是其中代表,這兩人也成爲劉虞的重要下屬。因一貫的懷柔政策和愛民舉措,劉虞受邊郡漢民愛戴,在烏桓和鮮卑等遊牧部族中也有廣泛的支持者。

公孫瓚因母親地位卑賤,自幼被豪門子弟歧視,留下心理陰影。成爲割據一方的軍閥後,公孫瓚反過來鄙視豪族,所以他的支持者只能是河北的富商,雖物資不愁,卻缺乏豪族名門的政治號召力、關係網絡和人力資源(比如優秀謀士)。

重讀三國:威震華北的公孫瓚爲何敗給了袁紹? 第3張

劉虞和公孫瓚在烏桓政策上的長期分歧令兩人決裂。公元193年公孫瓚擊敗劉虞並將其殺害後,後者在幽州內外的擁護者很快結成同盟,鮮于輔成爲聯結各方勢力的關鍵人物。

195年,鮮于輔和鮮于銀通過燕國(幽州的一個郡)人閻柔,招募胡漢步騎數萬人,在漁陽大敗公孫瓚軍。同年,鮮于輔又聯合擁有七千烏桓鮮卑騎兵的烏桓峭王,共舉劉虞之子劉和,並與麴義合兵共十萬再敗公孫瓚於鮑丘,殺敵二萬餘。代郡等幽州四郡也紛紛殺掉公孫瓚派駐的長官,與鮮于輔等合力攻打公孫瓚,公孫瓚屢戰屢敗。

此後公孫瓚也打過一兩次勝仗,但袁紹爲首的聯盟實力明顯佔優,重整的烏桓鮮卑突騎更遠強於缺乏兵源、長期損耗的漢人突騎。困守河北易京的公孫瓚憑屯田成功解決糧食問題,但外圍陣地盡失,手下將士也離心離德。其後黑山軍(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軍的餘部)援兵趕到,但爲時已晚,199年公孫瓚兵敗自焚。

公孫瓚不乏軍事才能,但沒有豪族支持是其割據政權最嚴重的缺陷,他能獲取的資源和援助來自與他基本屬於同一階層的河北商人和黑山軍。公孫瓚結怨烏桓鮮卑、殺掉劉虞得罪豪族、拒絕與袁紹和解,妄圖僅憑武力平定所有敵手。在東漢末年如過江之鯽的梟雄豪傑中,他註定是一顆耀眼卻短暫的流星。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