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揭祕 > 抗日戰爭 > 抗戰時駐防南京部隊倉促撤退 爲搶船甚至槍戰

抗戰時駐防南京部隊倉促撤退 爲搶船甚至槍戰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這是一座以陵墓爲勝蹟的城市,明孝陵、靈谷寺、雨花臺、中山陵,還有吳王墳、南唐二陵、六朝王陵。自從2400年前越王勾踐在秦淮河邊修築越城後,這裏戰火連年,烽煙不絕:楚勝越,晉滅吳,隋亡陳,南唐,大明,太平天國,辛亥革命……虎踞龍蟠的石頭城諸侯爭鬥,帝業興衰,六朝金粉,灰飛煙滅,只落得秦淮水寒、鐘山荒丘。

這也是一座延續盛世繁華的城市,直到1937年,依然是一副興盛的景象:夫子廟前遊人如織,絲竹之聲不絕於耳,空濛的煙雨籠着秦淮河水,紫金山、玄武湖、古城牆尊貴依舊。那一年的盛夏,盧溝橋的槍聲劃破了一個民族的沉寂,揭開了中國全面抗日的序幕。從淞滬會戰到南京保衛戰,幾個月的時間,南京,這個位於長江之邊的城市,遭受了一場莫大的浩劫。

  日軍佔領前的南京城

“七七事變”之後,日本展開全面侵華戰爭。同年8月13日,上海及周邊地區展開淞滬會戰。11月12日,上海失守,中國軍隊向南京方向潰退,南京處於日軍的直接威脅之下。

抗戰時駐防南京部隊倉促撤退 爲搶船甚至槍戰

守不守南京?這成爲當時軍事上的棘手問題。國民黨政府中大多數人認爲,今後將進入持久抗戰的局面,從長遠和全面的觀點着想,應以保存力量爲上,主張原則上不守南京,只用少數兵力做象徵性守衛。

然而,國民黨將領唐生智卻不同意撤退,他認爲南京是首都,也是孫中山先生陵墓所在,守南京方足以表現抗戰的意志和決心,並可牽制敵軍的兵力。到18日晚最後一次會議,蔣介石表示:“南京是我國的首都,爲國際觀瞻所繫,對全國人心也有重大影響,完全不守是不可以的。”唐生智自告奮勇:“軍人以身許國,當此危難之際,誓與南京共存亡。”

11月20日,國民政府宣佈遷都重慶,同時唐生智就職,組織司令部。守衛南京的部隊共約7萬人,後來又增加兵力4萬人。然而,這些人中很多是新兵,連槍都沒有摸過。12月1日以後,南京的政府機關已全部撤離,南京人口由淞滬會戰前的100萬人降至30餘萬人。

另一方面,經過淞滬會戰三個月鏖戰,日軍也損失很大。日本參謀本部原計劃讓在上海的日軍“凱旋歸國”,並沒有進攻南京的計劃。然而日軍中下級軍官不願就此罷休,11月15日的日軍第十軍軍團擴大會議達成決議:“全軍獨斷敢行,全力向南京方向追擊。”12月1日,日本參謀本部正式下達佔領南京的命令。日軍經過數月連續作戰,此時幾乎沒有後勤支持。日軍軍官稱:“糧草不足就現地解決,彈藥不足就打白刃戰。”在西進途中,日軍搶劫、殺害平民、強暴婦女的暴行已經開始。

12月8日,日軍已經佔領了南京的所有外圍陣地,形成了三面包圍,南京守軍的唯一退路只剩下北渡長江。12日,雨花臺陷落,日軍迅速以重炮向中華門襲擊,對南京城的攻擊達到最高潮,我守軍第八十八師抵擋不住,撤離中華門。至此,南京城被打開了一個缺口。

在這種緊張的局勢下,衛戍司令長官部認爲戰局難以挽救,遂於12日下午5時召開會議。唐生智提出分路突圍的計劃,大家均無異議。命令佔領挹江門至幕府山一線的第三十六師負責掩護長官公署及直屬部隊渡江,其餘部隊一概不許渡江,按照長官部指定的方向突圍。會議之後,唐生智等立即開始渡江,但各部隊均不遵令突圍,企圖覓船過江,只有第六十六軍軍長葉肇、第八十三軍軍長鄧龍光執行了這個命令。12日晚,挹江門下關一帶極度混亂。

據國民黨將領宋希濂回憶,下關浦口間原有兩艘渡輪,每次可載七八百人,往返一次約需時45分鐘。那時下午5時就天黑了,早晨要到7時才天亮,即夜間有整整14個小時可以航行(因白天敵機活動頻繁,不敢開行)。如果衛戍司令長官部的運輸機關能確實掌握這兩艘渡輪,則至少可以運送3萬人過江,然而,他們卻讓這兩艘渡輪開往漢口去了。留存在下關江邊的,只是幾艘小火輪和兩三百隻民船,要過江的人太多,船隻卻太少,各部隊爲搶船甚至發生槍戰。

12月13日一早,日軍吃驚地發現,曾頑強抵抗的中國軍隊忽然全部退走,於是輕易衝入南京城內,南京大屠殺由此開始。

日軍攻陷南京前南京街頭的反日標語。

記住歷史, 是爲了悲劇不再發生

1937年12月15日,漢中門外屠殺2000餘人;

1937年12月15日,魚雷營、寶塔橋屠殺30000餘人;

1937年12月16日,中山碼頭屠殺5000餘人;

1937年12月18日,草鞋峽集體屠殺57000餘人……

這個數字最後定格在慘絕人寰的30萬。

日軍在南京的暴行,激起了當時在南京的外籍人士的憤慨。他們或通過書信,或直接向當時的日本大使館提交抗議書,強烈抗議日軍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他們的證言,爲人們勾畫出日軍屠城時的慘景。這些正義人士的記錄,也爲控訴日軍野蠻行爲留下證據。

12月18日,在日軍攻陷南京5天之後,《紐約時報》披露了侵華日軍在攻入南京過程中所犯的暴行,世界輿論爲之大譁。美國人羅伯特·威爾遜作爲當時身在南京的外科醫生,在缺乏水電供應的情況下,夜以繼日地救治了李秀英等一批遭受日軍槍擊、刺傷、強姦的中國難民。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1937年12月18日,今天標誌着當代的但丁煉獄已進入第6天,這是用鮮血和強暴的大寫字母寫成的。整批整批的人被殺戮,成千上萬的婦女被強姦,這裏幾乎沒有任何力量去阻止這些野獸們的殘忍、淫慾和野蠻現象。今天我收治了一位有三處炸彈孔的男人,他是80人中唯一的倖存者,80人中包括一名11歲的男孩。”

抗戰時駐防南京部隊倉促撤退 爲搶船甚至槍戰 第2張

如今的南京一片生機,然而73年前的那段苦難,仍然銘記在700萬南京人的心中。

李秀英是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她勇於揭露日軍暴行,被稱爲南京大屠殺的“活證據”。日軍進攻南京時,她有孕在身無法出逃,躲在美國教會學校的地下室避難。日軍闖進地下室圖謀強姦李秀英,性格倔強的她與3個日本兵殊死搏鬥,身中37刀,後經搶救得以保命,但肚子裏的孩子卻因此流產。這位九死一生的老人,晚年卻受到日本右翼分子的污衊。1998年,鬆村俊夫在其《南京大屠殺的大疑問》一書中,稱現在的李秀英不是當年的李秀英,是“假證人”。1999年9月,李秀英向東京地方法院提出訴訟,要求鬆村俊夫及《南京大屠殺的大疑問》一書的出版社和發行人相澤宏明公開道歉,並賠償名譽權損失1200萬日元。經過漫長的八輪辯論後,2002年5月10日,東京地方法院認定了侵權事實,判處鬆村俊夫等賠償名譽權損失150萬日元,但對原告提出的公開道歉這一請求未予支持。雙方均對判決不滿,同時提出上訴。隨後的二審維持了原判,鬆村俊夫等又上訴至日本最高法院。2005年1月20日,日本最高法院作出終審判決,駁回被告鬆村俊夫等人的上訴請求,維持二審判決。然而,在這之前的一個月,李秀英已經去世。“要記住歷史,不要記住仇恨。”老人生前囑咐後人。

又到紀念日,淒厲的警報聲在南京城上空嗚咽哀鳴,8000餘人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和平廣場舉行集會,沉痛悼念南京大屠殺30萬遇難同胞。這座佔地面積111畝、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展陳面積9800平方米、整體設計寓意爲“和平之舟”的紀念館,於1985年在南京城西江東門地區“萬人坑”遺址上建立。73年前,日軍在這裏殺害了兩萬多名中國無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軍人。如今,這裏已經累計接待觀衆2500多萬人次,其中國外觀衆200多萬人次。

“以什麼樣的態度來看待南京大屠殺呢?有三句話,一是‘可以寬恕,但不可以忘記’,二是‘忘記過去的苦難,就有可能導致未來的災禍’,三是‘要記住歷史,不要記住仇恨’。我們研究和解讀歷史,是爲了未來不再發生同樣的悲劇。愛國主義教育,絕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說。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