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三國此人背叛劉備投降曹操,爲何卻能快速身居高位呢?

三國此人背叛劉備投降曹操,爲何卻能快速身居高位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2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華民族,一向講究忠義,因此三國時期,關羽爲追隨劉備,毅然棄曹操而去,被傳爲佳話;張任誓死不事二主,終被斬殺,令人唏噓。而且,就算那是一個對人才而言,較爲自由的年代,背主投敵,卻依舊會受到譴責,例如呂布,向來有“三姓家奴”之稱;于禁輾轉回國後,被曹丕羞辱致死;糜芳降吳後則倍受鄙夷。然而凡事皆有例外,同樣是三國時期,有一個人叛國投敵,不但得到了新主公的賞識,其舊主還沒有憎惡他,反而自稱對不起他,這個人到底是誰呢?

三國此人背叛劉備投降曹操,爲何卻能快速身居高位呢?

此人不是別人,正是蜀漢名將黃權。黃權,字公衡,是巴西閬中人,他原本是劉璋的部將,早早的便看透了請劉備入川,可能導致的惡果,於是對劉璋進行了勸諫,可惜劉璋並沒有採納他的忠義。後來成都淪陷,他隨劉璋一起投靠了劉備,併成爲了蜀漢的一員。劉備非常倚重他,曾讓他擔任了鎮北將軍一職。然而他卻在夷陵一戰中,背棄劉備,率衆投降了曹魏,並得到了曹丕、曹叡的重用,先後擔任過鎮南將軍、車騎將軍等職。按理說,作爲一個降將,他在曹魏出人頭地,本應非常困難纔對,可是他爲何能夠快速的身居高位呢?

三國此人背叛劉備投降曹操,爲何卻能快速身居高位呢? 第2張

小編認爲,這除了與他的能力有關之外,還與他的性格有關。雖然他投靠了曹魏,卻不像其他降將一樣,急於向新主公表忠心,甚至對舊主公口出惡言。據記載,他剛剛投靠曹魏的時候,曹丕曾問道,你這是棄暗投明,效仿陳平、韓信歸降漢高祖劉邦之事嗎?黃權卻並沒有認可曹丕的說法,而是回答道:“我受過劉備的大恩,如今迴歸蜀漢無望,只能無奈投降,作爲一個敗軍之將,能夠保護性命,已經非常幸運了,哪裏敢奢望與古人相提並論呢?”《三國志·黃權傳》曰:“魏文帝謂權曰:‘君舍逆效順,欲追蹤陳、韓邪?’權對曰:‘臣過受劉主殊遇,降吳不可,還蜀無路,是以歸命。且敗軍之將,免死爲幸,何古人之可慕也!’”

三國此人背叛劉備投降曹操,爲何卻能快速身居高位呢? 第3張

除此之外,他頗有器量,且信賴每一任主公,也是他能夠得到曹丕重用的原因之一。他降魏之後,傳言稱劉備誅殺了他的妻小,他並不急於發喪,反而認爲劉備不會做出此事,結果果然如他所料。後來劉備去世的消息傳來,他沒有像其他魏臣一樣歡喜,曹丕想要嚇嚇他,故意讓他召他前來,並不斷派人催促,他也相信曹丕不會真的懷疑自己的忠義,從而“舉止顏色自若。”

三國此人背叛劉備投降曹操,爲何卻能快速身居高位呢? 第4張

分此到此處,他作爲一個降將,卻能得曹丕重用,身居高位這一難題得解,那麼遭到他背棄的劉備,又爲何不恨他呢?據記載,他降魏之後,有人建議收押他的家人,劉備卻說,不是黃權辜負了自己,而是自己辜負了黃權,因此不但沒有迫害黃權的家人,反而予以厚待。這難道是因爲劉備仁慈大度嗎?答案是否定的,劉備雖有仁義之名,但他卻是一個梟雄,更何況劉備並非以德報怨之人,例如曾奪了他的徐州,卻用轅門射戟一事,爲他化解危機的呂布,曾被他一句話坑死;成都剛剛平定,府庫虧空時,爲他出謀劃策的名士劉巴,只因與張飛不和,便引發了他的殺念,等等。那麼劉備爲什麼不恨黃權呢?對此,小編有以下看法。

一、黃權頗有功勞

三國此人背叛劉備投降曹操,爲何卻能快速身居高位呢? 第5張

劉備入主益州之後,黃權成爲了他的部將,之後他與曹操爭奪漢中一事,黃權便出了大力,破杜濩、樸胡,斬殺夏侯淵等事,皆是出於他的謀劃。《三國志》記載:“然卒破杜濩、樸胡,殺夏侯淵,據漢中,皆權本謀也。”劉備稱帝之前,先稱漢中王,由此可見漢中對劉備的重要意義,黃權有這等功勞傍身,劉備不爲難他的家小,也算情理之中。

二、夷陵之敗,因劉備不聽黃權忠言

三國此人背叛劉備投降曹操,爲何卻能快速身居高位呢? 第6張

劉備在赦免黃權家小時,給出的理由是自己對不起黃權。先主曰:“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這是因爲他不納黃權忠言,辜負了黃權的一片苦心。原來,他找算伐吳的時候,黃權並沒有像諸葛亮、趙雲等人一樣,致力於勸阻此事,而是提議道,由自己爲先鋒,先探一下東吳的虛實,劉備應該在後方鎮守。可是劉備卻拒絕了這個建議,不但親率大兵伐吳,還把黃權派去防禦曹魏的突襲,最終他被陸遜擊潰,大敗而歸,黃權也走投無路,只能投靠了曹魏。此事說起來,劉備是理虧的,所以他不會恨黃權,只會恨自己不納忠言。

三國此人背叛劉備投降曹操,爲何卻能快速身居高位呢? 第7張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雖然黃權於蜀漢而言,是一個叛徒,於曹魏而言,是一個降將,然而蜀漢之主劉備對他心懷愧疚,曹魏國主曹丕、曹叡對他委以重用。這並非是他諂媚得來的結果,而是以他的能力、他的人品所應得的。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