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張弘策生平簡介 張弘策人物評價

張弘策生平簡介 張弘策人物評價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3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簡介

張弘策,字真簡,南朝梁。方城人,張安之之子,文獻皇后之從父弟。自幼以孝聞名。與蕭衍年相仿,後隨蕭衍西行,任錄事參軍帶襄陽令。義師將起,蕭衍以張弘策爲輔國將軍,張弘策竭盡股肱之力。平定郢城(原楚國國都,在今湖北江陵縣北),乘勝直指建業(今南京)。張弘策與武帝意志謀略相合,配合默契。凡磯浦村落行軍宿營,張弘策總是提前謀劃。攻取建業之後,派遣張弘策清理宮室,封檢軍庫,整編隊伍,有條不紊,秋毫無犯。遷衛尉卿。天監初封洮陽縣侯。盡忠奉上,知無不爲。重友情, 惜人才,盡力提拔舉薦。爲人寬厚,善待故交,身居高位而不驕矜,交往一如布衣。朝廷賞賜盡皆散之親友。東昏餘黨孫文明作亂,殺張弘策於衛尉府,時年47歲。朝野爲之悼惜。贈散騎常侍,車騎將軍,追諡爲愍。祀於固安鄉賢祠。《梁書》、《南史》、《人名》均有載。

張弘策生平簡介 張弘策人物評價

典籍記載

張弘策,字真簡,范陽方城人,文獻皇后之從父弟也。幼以孝聞。母嘗有疾,五日不食,弘策亦不食。母強爲進粥,乃食母所餘。遭母憂,三年不食鹽菜,幾至滅性。兄弟友愛,不忍暫離,雖各有室,常同臥起,世比之姜肱兄弟。起家齊邵陵王國常侍,遷奉朝請、西中郎江夏王行參軍。

弘策與高祖年相輩,幼見親狎,恆隨高祖遊處。每入室,常覺有云煙氣,體輒肅然,弘策由此特敬高祖。建武末,弘策從高祖宿,酒酣,徙席星下,語及時事。弘策因問高祖曰:“緯象云何?國家故當無恙?”高祖曰:“其可言乎?”弘策因曰:“請言其兆。”高祖曰:“漢北有失地氣,浙東有急兵祥。今冬初,魏必動;若動則亡漢北。帝今久疾,多異議,萬一伺釁,稽部且乘機而作,是亦無成,徒自驅除耳。明年都邑有亂,死人過於亂麻,齊之歷數,自茲亡矣。樑、楚、漢當有英雄興。”弘策曰:“英雄今何在?爲已富貴,爲在草茅?”高祖笑曰:“光武有云:‘安知非僕?’”弘策起曰:“今夜之言,是天意也。請定君臣之分。”高祖曰:“舅欲效鄧晨乎?”是冬,魏軍寇新野,高祖將兵爲援,且受密旨,仍代曹虎爲雍州。弘策聞之心喜,謂高祖曰:“夜中之言,獨當驗矣。”高祖笑曰:“且勿多言。”弘策從高祖西行,仍參帷幄,身親軍役,不憚辛苦。

五年秋,明帝崩,遺詔以高祖爲雍州刺史,乃表弘策爲錄事參軍,帶襄陽令。高祖睹海內方亂,有匡濟之心,密爲儲備,謀猷所及,惟弘策而已。時長沙宣武王罷益州還,仍爲西中郎長史,行郢州事。高祖使弘策到郢,陳計於宣武王,語在《高祖紀》。弘策因說王曰:“昔周室既衰,諸侯力爭,齊桓蓋中人耳,遂能一匡九合,民到於今稱之。齊德告微,四海方亂,蒼生之命,會應有主。以郢州居中流之要,雍部有戎馬之饒,卿兄弟英武,當今無敵,虎據兩州,參分天下,糾合義兵,爲百姓請命,廢昏立明,易於反掌。如此,則桓、文之業可成,不世之功可建。無爲豎子所欺,取笑身後。雍州揣之已熟,願善圖之。”王頗不懌而無以拒也。

義師將起,高祖夜召弘策、呂僧珍入宅定議,旦乃發兵,以弘策爲輔國將軍、軍主,領萬人督後部軍事。西臺建,爲步兵校尉,遷車騎諮議參軍。及郢城平,蕭穎達、楊公則諸將皆欲頓軍夏口,高祖以爲宜乘勢長驅,直指京邑,以計語弘策,弘策與高祖意合。又訪寧遠將軍庾域,域又同。乃命衆軍即日上道,沿江至建康,凡磯、浦、村落,軍行宿次、立頓處所,弘策逆爲圖測,皆在目中。義師至新林,王茂、曹景宗等於大航方戰,高祖遣弘策持節勞勉,衆鹹奮厲。是日,仍破硃雀軍。高祖入頓石頭城,弘策屯門禁衛,引接士類,多全免。城平,高祖遣弘策與呂僧珍先入清宮,封檢府庫。於時城內珍寶委積,弘策申勒部曲,秋毫無犯。遷衛尉卿,加給事中。天監初,加散騎常侍,洮陽縣侯,邑二千二百戶。弘策盡忠奉上,知無不爲,交友故舊,隨才薦拔,搢紳皆趨焉。

時東昏餘黨初逢赦令,多未自安,數百人因運荻炬束仗,得入南北掖作亂,燒神虎門、總章觀。前軍司馬呂僧珍直殿內,以宿衛兵拒破之,盜分入衛尉府,弘策方救火,盜潛後害之,時年四十七。高祖深慟惜焉。給第一區,衣一襲,錢十萬,布百匹,蠟二百斤。詔曰:“亡從舅衛尉,慮發所忽,殞身祅豎。其情理清貞,器識淹濟,自籓升朝,契闊夷阻。加外氏凋衰,饗嘗屢絕,興感《渭陽》,情寄斯在。方賴忠勳,翼宣寡薄,報效無徵,永言增慟。可贈散騎常侍、車騎將軍。給鼓吹一部。諡曰愍。”

弘策爲人寬厚通率,篤舊故。及居隆重,不以貴勢自高。故人賓客,禮接如布衣時。祿賜皆散之親友。及其遇害,莫不痛惜焉。子緬嗣,別有傳。

衣時。祿賜皆散之親友。及其遇害,莫不痛惜焉。子緬嗣,別有傳。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