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西漢竇太后的輿情紅線:有些言論絕對無自由

西漢竇太后的輿情紅線:有些言論絕對無自由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某年春,漢文帝踏青上林苑,上林令按例搞接待,由郎署長袁盎布席。過去在禁中,竇皇后與慎夫人隨便坐,沒有尊卑意識,一家人倒也其樂融融。然而這一次,袁盎較真兒,將慎夫人座位排在皇后下首,慎夫人生氣不肯坐,文帝也覺得掃興,拍屁股打算走人。袁盎諫曰:“臣聞尊卑有序則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後,慎夫人乃妾,妾主豈可與同坐哉!適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賜之。陛下所以爲慎夫人,適所以禍之。陛下獨不見‘人彘’乎?”

此番話合理合法,卻未必合乎人情。

西漢竇太后的輿情紅線:有些言論絕對無自由

網絡配圖

當是時,文帝以德化民,“興於禮義”。袁盎倡尊卑,乃應時,提殷鑑,乃慮後,庶幾無錯,所以一語驚醒夢中人,文帝轉怒爲喜,慎夫人千恩萬謝,賜金五十斤。可是袁盎想過皇后的感受嗎?史書沒記載,想必竇皇后神色如常,但心裏肯定不痛快。慎夫人因寵而僭越,又非始於今日,不說破,不計較,啞巴吃餃子心裏有數,則相安無事。袁盎沒事找事,將細節捅到檯面上,難保不成爲熱議的話題,皇后的尊嚴怎麼維護?又不能公開發泄,想想是個啥滋味?好在袁盎的錯失無意中給竇皇后上了一課:如何管好知識分子的嘴。

漢文帝去世,竇皇后晉升太后。兩漢以孝立國,漢景帝遇到個大事小情也跟他爹一樣,找老媽拿主意,是以太后權重。

有個學者黃生以拘執“上下之分”爲由,提出“湯、武非受命,乃弒也”的觀點,放諸四海都雷人,不過也不奇怪,知識分子嘛,不否定些什麼,如何顯得自己有學問?當然,這是位投機者,因爲袁盎屢次被晁錯誣陷,漢景帝都予以赦免,他可能誤以爲是竇太后在背後保護了袁盎。實際上袁盎的遊刃有餘,靠的是圓融世故。其他派別的學者針鋒相對,雙方唾沫橫飛,口水四濺。博士轅固反駁說:“夫桀、紂虐亂,天下之心皆歸湯、武”。得民心者得天下,立論正確,但他畫蛇又添足,“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這就激化矛盾、沒事找抽了,將學術之爭演變爲法統之爭,掀起了極大的政治風浪。

西漢竇太后的輿情紅線:有些言論絕對無自由 第2張

網絡配圖

當竇太后得知外面已然亂成一鍋粥,立馬錶態,如果這些人不提“高帝代秦”,那麼朝廷可以聽之任之,只旁觀不參與,但是他們質疑本朝高祖,那就必須嚴厲禁止。於是漢景帝曉諭羣臣:“食肉不食馬肝,不爲不知味;言學者無言湯、武受命,不爲愚。”言下之意,大夥兒都是聰明人,我和稀泥也是爲你們好啊,以後這種話不要再說了。此後果然無人再敢爭論此類話題。

從這件事的處理結果來看,竇太后顯然找到了竅門兒。雖然她篤信黃老之術,要求皇室成員與外戚閱讀《道德經》;雖然《漢書》批評她“非(菲)薄五經”,常對其他學派的知識分子上緊箍咒,終景帝一朝,“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然而,她對“百家爭鳴”並非全然兇巴巴地禁止,而是貌似劃了一條紅線,即言論可以自由,有些言論則絕對無自由。

同爲黃老信徒,漢文帝比較豁達,能吸納百家之長,“有仁智通明之德”(桓子語),而竇太后相對偏執一些。比如對轅固的“秋後算賬”,就不怎麼光明正大,有做局之嫌。某日,她召問轅固:“你怎麼看《道德經》?”轅固對曰:“此平常人家讀的書耳。”竇太后大怒:“照你的意思,只能讀刑罰之類的書?”於是罰其與野豬搏鬥,贏不了,必治罪。當時轅固年近古稀,景帝不忍,送他一把利刃,才殺了野豬保住老命。她明知轅固是個倔脾氣死腦筋的知識分子,偏偏向他諮詢“異端邪說”,自找不痛快乎?顯然不是,通過釣魚轅固,弘揚黃老“賞罰信、不擾民”之思想,以警示知識分子少爭論、不折騰。

西漢竇太后的輿情紅線:有些言論絕對無自由 第3張

網絡配圖

轅固活到九十多歲才死,竇太后到底沒把他怎麼樣。漢武帝即位後,竇太后升格太皇太后,有兩位活躍分子突然撞到槍口上。《史記·孝武本紀》雲:“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爲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何謂“立明堂”?即明堂辟雍,以皇家禮制建築,象徵王道教化。明眼人都知道,此論核心在於“婦人不豫政事”。一時輿論喧囂,各地儒生羣起響應,更有董仲舒、申生等重量級人物站臺力挺。如果明堂一立,則儒家獨尊,皇帝、朝廷的作用凸顯,文、景二帝所秉承的黃老國本隨之動搖,太皇太后的地位也面臨邊緣化的境地。

竇太后深知利害,暗裏派人蒐集趙、王等人過失,然後拿給漢武帝看,“得趙綰、王臧之過以讓上”,一個“讓”字十分傳神,乖孫兒,你說咋辦吧?無聲勝有聲。祖母生氣了,漢武帝焉敢忤逆?於是殺雞儆猴,“廢明堂事,盡下趙綰、王臧吏”,後二人於獄中自殺。我無意評判百家之優劣、國本之是非,單就輿情而言,設置紅線是必須的,是故爲竇太后點贊。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