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劉備爲何選擇諸葛亮作爲政治委託人?

劉備爲何選擇諸葛亮作爲政治委託人?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當年劉備三顧茅廬只爲請諸葛亮幫自己打天下,而劉備臨終之時,又將孩子託付給諸葛亮,讓他好生調教。劉備爲何如此重視諸葛亮,並將政權交由他處理。難道劉備不怕諸葛亮造反自稱爲王嗎?

歷史上建國巴蜀的割據政權都是安於自守,唯有蜀漢對中原始終抱有濃厚的政治野心。蜀漢能以一州之力連年征戰以爭天下,是因爲它建立了以北伐爲目標的戰爭體制。

劉備爲何選擇諸葛亮作爲政治委託人?

網絡配圖

蜀漢的戰爭體制體現在三個方面。在意識形態上,全國的思想高度統一於“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目標。蜀漢以漢朝正統自居,一切政府言論和政治宣傳都以北伐復國爲基調。在國家建設方面,蜀漢的主要精力放在北伐中原上。國力的積累是在爲戰爭做準備,外交的目標是爲戰爭創造有利的環境。人口不滿百萬的蜀國竟然保持了一支將近十萬人的常備軍,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怪的現象。戰爭體制所體現的第三方面是在全國建立了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諸葛亮在戰爭目標下,確立了對全國的實際掌控。

整個戰爭體制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劉備集團在中原大地上的顛沛流離。整個集團處於一種高度不穩定、充滿威脅的遷移過程中,戰爭幾乎成爲集團的常態。人們極少進行經濟建設,而是適應了三月一小戰五月一大戰的生活。獲得荊州南部的四個郡後,劉備集團相對安頓了下來,但是流動和戰爭的基因畢竟種下了,並在之後的進攻益州和漢中戰役中獲得了延續。

戰爭基因的產生是集團生存的要求,但是諸葛亮成爲託孤大臣後,卻將此基因鞏固、發展,使之流淌在國家的血脈中。特定的形勢和諸葛亮的個人能力與之相配合,就建立了戰爭體制。戰爭體制的萌芽出現在永安託孤之時。分散在《三國志》各卷中的隻言片語向我們展示了這一重要事件的全貌。《後主傳》說:“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爲副。夏四月癸巳,先主殂於永安宮,時年六十三。”

《諸葛亮傳》說:“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爲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臨終時,呼魯王與語:‘吾亡之後,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與丞相共事而已。’”

劉備爲何選擇諸葛亮作爲政治委託人? 第2張

網絡配圖

後人對劉備託孤事件的認識就是以這兩段記載爲基礎的。它告訴我們劉備將軍政大權和兒子都託付給了諸葛亮,而諸葛亮也立下了鞠躬盡瘁的誓言。然而,這樣的描寫對於分析這一事件對日後蜀漢政權的影響來說,太過簡略了。我們需要從這兩段記載出發,仔細品味文字背後的點滴寶貴信息

條分縷析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劉備爲什麼選擇了諸葛亮作爲政治委託人?劉備政治生涯的前半期顛沛流徙,沒有固定的據點。難得的是有一羣忠心耿耿的人才始終聚集在他的周圍。這羣人就包括關羽、張飛、簡雍、糜竺、糜芳、趙雲等人。他們來自北方各地,組成了蜀漢政權的原從派系。但是這一派系人數有限,掌握的軍隊和政權也非常有限。到章武三年,趙雲是原從派系中碩果僅存的“大佬”,他率領的江州軍也是原從派系掌握的主力軍隊。

劉備得到新野,不僅獲得了發展的據點,也獲得了與荊州世族增進關係的據點。荊州大世族勢力有蒯家、蔡家、龐家、黃家、馬家、習家等,劉備最終取得了多數本地地主的支持,龐德公、龐統、馬良、馬謖、黃忠、伊籍、諸葛亮、張南、馮習等人都投入了劉備陣營。這些人人多勢衆,組成了作爲蜀漢政權支柱的荊州派系。荊州派系支持劉備進取四川,在關羽失荊州後則支持劉備攻吳。四川的多數世族在劉備執政後,也都轉而支持蜀漢政權。法正、張鬆、孟達、黃權、劉巴、李嚴、吳懿等人組成了四川派系。

劉備託孤之時必須取得控制軍隊和政權多數的荊州派系的支持。首先,諸葛亮是荊州派系的核心人物之一,符合這個最重要的要求。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是劉表的舊友;沔南名士黃承彥是他的岳父;原在荊州主掌行政的蒯家是諸葛亮大姐的婆家;掌握軍權的蔡瑁是他的妻舅;龐家是諸葛二姐的婆家。通過這些直接關係的轉折,諸葛亮又和馬家、習家等搭上了關係。諸葛亮絕不是什麼“躬耕南陽的布衣”,而是荊州派系關係網中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棋子”。

其次,諸葛亮是戰後人才凋敝的蜀漢政權中聲望、功績最高者。劉備東征之前,龐統、法正、關羽、張飛、黃忠就已經先後亡故。東征失敗,張南、馮習戰死,馬良遇害,黃權被迫投降魏國。戰後聲望和資歷甚高的司徒許靖、尚書令劉巴以及驃騎將軍、涼州牧馬超和劉備的妻舅、安漢將軍糜竺相繼去世。蜀國已經沒有人能在功勞和名望上與時任丞相的諸葛亮相匹敵了。

劉備爲何選擇諸葛亮作爲政治委託人? 第3張

網絡配圖

所以劉備面臨的不是挑選誰爲“輔命大臣”的問題,而是如何讓這個人盡心選輔助幼兒、延續政權的問題。正史的說法是劉備以情動人。他一方面告誡兒子對諸葛亮要“以父事之”,要像對父親一樣尊重諸葛亮,聽從諸葛亮;另一方面,他又當衆大大誇了諸葛亮一番(順便貶低了老敵手曹操的兒子一番),推心置腹地說如果劉禪可以輔佐,你就輔佐他。如果劉禪實在不成器,你就取而代之吧。諸葛亮感激涕零,當場表示要忠心事主。

不管劉備是真心還是假意,白帝託孤都是以退爲進的成功戰略。日後的政治發展都證明劉備對劉禪的判斷、對未來的把握是正確的。劉備“誠心誠意,舉國相托”;而諸葛亮“忠心爲國,鞠躬盡瘁”,樹立了千古明君忠臣的典範。

第二個問題是,承諾畢竟是蒼白無力的,怎麼約束權臣的行爲呢?劉備臨終前設計了複雜的權力結構,希望對諸葛亮進行實質限制。他將身後的權力三分給了三個派系。劉備召見諸葛亮的同時也召見了尚書令李嚴,在任命諸葛亮爲“輔命大臣”的同時也讓李嚴“同爲顧命”。李嚴是人們相當陌生的名字,卻是劉備寄予衆望的股肱之臣。

所以說劉備選擇諸葛亮作爲政治委託人也是有很大風險的,但是在當時的情形來看,諸葛亮無疑是最佳人選。所以劉備雖將政權交與諸葛亮,但是仍做了其它措施防止諸葛亮專權。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