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解密:古人是什麼時候開始製造香水的?

解密:古人是什麼時候開始製造香水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人用香的歷史很悠久,芳香物質很早就被古人用來香體、闢穢、改善環境。原始的香品,多用芳香植物製成,在今天看來,這是真正純天然的香料。早期用香的方式相對比較簡單,有時就是直接插戴香草。屈原《離騷》詩中即稱:“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爲佩。”意思是將江離芷草披在肩上,把秋蘭結成索佩掛身旁,這就是戰國時流行的一種插戴香草風俗。

解密:古人是什麼時候開始製造香水的?

網絡配圖

而較爲普遍的方式,則是將香草一類的芳香物質採摘陰乾後,裝進小口袋裏,做成香包,謂之“香囊”。在1970年代考古發掘的長沙馬王堆漢墓中,便出土了一隻香囊,系用精美的絲織品綺羅縫製的,裏面裝滿了芳香植物。

香囊,又叫“容臭”,這裏的“臭”念xiù。容臭好聞,居家可以懸掛,在古人的臥室帷帳裏都會懸掛香囊。東漢末敘事長詩《孔雀東南飛》中的“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一語,說的就是這類用香風俗。

在古代,比較講究的人都會隨身佩戴香囊。因爲香囊是古人佩戴之物,故還有“佩幃”的別稱。先秦時人們佩戴香囊已很流行,對未成年時還有用香要求。據《禮記·內則》,“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鹹盥、漱、櫛、縰、拂髦,總角,衿纓,皆佩容臭。”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古人爲了香體,除了佩戴香囊,還有直接食用香品的現象,將芳香物調入日常飲食中。屈原《九歌·東皇太一》便稱:“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蕙草、蘭葉、桂皮、椒葉這四種芳香物,或拌食,或泡酒喝,或做成飲料飲用。

這種“食香”之俗在古代曾長期存在。如在唐宋宮廷中,嬪妃間便流行食用杏仁、飲用杏露,爲的就是體香。以體香出名的唐玄宗寵妃楊玉環,生前不只常佩香囊,常洗香湯,也愛食芳香果實。

解密:古人是什麼時候開始製造香水的? 第2張

網絡配圖

漢代開始流行“薰香”

《烏夜啼》詞雲:“繡香薰被梅煙潤,枕簟碧紗廚”

兩漢時,“薰香”開始在貴族中流行開來。所謂“薰香”,就是把衣物放在燃燒香料的爐子上燻烤,使香氣散發出來,沾到衣物上。這種專用爐子叫作“薰爐”或“香爐”。爲了防止衣服被燒到,外面會罩上一個罩子,這個罩子古人稱之爲“熏籠”。在長沙馬王堆漢墓考古發掘中,除了香囊外,還出土了薰爐、熏籠。當然,薰香並非只薰衣服,還薰被子、薰房間。宋李石《烏夜啼》詞中所謂“繡香薰被梅煙潤,枕簟碧紗廚”,描述的就是薰被的情形。

漢朝用香之盛是以前沒有過的,用香甚至成爲一種宮廷禮制。《漢官儀》記載:“尚書郎入直臺中……女侍史絜被服,執香爐燒薰,從入臺中,給使護衣服。”

從現代考古發現來看,早在先秦時已出現薰香。1997年,在陝西鳳翔雍城遺址曾出土過一隻戰國時期的鳳鳥銜環銅香爐,而且同一時期薰爐在全國多個地方都有發現。

薰爐是漢朝貴族家庭必備器具之一,其中又以名爲“博山香薰”的薰爐最出名:爐體呈豆形,上有蓋,蓋高而尖,鏤空,呈山形,山形重疊,其間雕有飛禽走獸,模擬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景象,並由此而得名。在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墓中,便曾出土過一隻精美的“錯金博山薰爐”。

漢代還有一種專門用來薰被窩的超小型圓狀香爐,叫“薰球”,因爲放在被中始終不會翻倒,人稱“臥褥香爐”,亦叫“被中香爐”。據《西京雜記》,“薰球”最早是一名叫房風的人發明的,可惜“其法後絕”,後到西漢時由工匠丁緩複製成功。

解密:古人是什麼時候開始製造香水的? 第3張

網絡配圖

作爲佩戴和薰燒的香品,自然都是固態的。在古人所消費的固體香品中,後期更多是“香藥”。這是一種人工合成香品,又稱“合香”,多依“香方”製成。如唐孫思邈《千金要方》中,便記載了多種“薰衣香方”。其中一種配方是這樣的:“沉香、煎香(各五兩))、雀頭香、蒮香、丁子香(各一兩));右五味治下篩,內麝香末半兩,以麤羅之,臨薰衣時,蜜和用。”

到唐宋時,香品的品種越發豐富,如香粉、香丸、香餅、香膏等合成香品都已在民間使用,有的專門用來香體,有的專門用於香口(去除口臭),有的專門用於改善空氣質量。與此同時,香品的消費方式也變得簡單,如有一種“印香”,使用起來相當方便,與現代的蚊香使用方式很相似,不必用專業的薰爐來焚燒,放入香盤中點燃後可順序燃盡。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