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咸豐的幾個弟弟中 慈禧爲何最恨惇親王奕誴?

咸豐的幾個弟弟中 慈禧爲何最恨惇親王奕誴?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道光皇帝一共有九個兒子。其中,大兒子奕緯因爲不好好讀書,還恐嚇老師,被道光一腳給踹死了;二、三兒子出生不久就夭折了。剩下的,只有六個兒子。

在這六個兒子中,最著名的當屬第四、五、六、七子。第四子,就是後來的咸豐皇帝奕詝;第六子,就是著名的恭親王奕忻;第七子,則是光緒皇帝的生父——醇親王奕譞。

今天我要說的,是第五子——惇親王奕誴。

我們今天常說,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事實上,奕誴就是一個輸在了起跑線上的孩子。



咸豐的幾個弟弟中 慈禧爲何最恨惇親王奕誴?

網絡配圖

當初,皇五子奕誴的母親和皇四子奕詝的母親幾乎同時懷孕,而且,奕誴母親的懷孕時間要稍微早一些。由於道光皇帝的前三個兒子已死,此時誰降生早,就相當於實際的皇長子,就會在儲君之位的爭奪中,佔得一點先機。

如果不出意外,應該是奕誴首先降生。可意外發生了:奕詝早產,率先降臨人世間。

奕詝爲什麼會早產呢?因爲她的母親生性精明,爲了替兒子搶得皇長子的位置,她服用了催產藥。結果,不足月的奕詝搶先降生,搶到了皇長子的位置,但身體一直較弱。

就這樣,奕誴只好認命,屈居第二了。

作爲富貴王爺的奕誴,是個特別接地氣的人。比如,他經常一身普通老百姓的打扮,搖着蒲扇坐在路邊乘涼,跟普通老百姓打得火熱。

奕誴雖然看起來很隨和,其實骨子裏十分倔強。比如,對於大權在握的慈禧,他就一直不買她的賬。

當初搞“辛酉政變”之時,恭親王和醇親王都是大力支持慈禧的,唯有惇親王奕誴冷眼旁觀,甚至是站在了“顧命八大臣”的一邊。

奕誴跟“顧命八大臣”之首的肅順吃飯時,曾經半開玩笑地說:人家要殺你吶。肅順以爲只是個玩笑,就笑着迴應道:請殺,請殺。

“辛酉政變”之後,有人打小報告,將奕誴跟肅順說的話告訴了慈禧。從此之後,慈禧對奕誴恨之入骨,只是因爲奕誴是道光皇帝的親兒子,所以不敢對他隨意處置,只是把他曬在一邊,不讓他參與政事。

後來,奕誴死了,慈禧爲了報復,就把奕誴兒子的爵位降了一級——從郡王,降爲了貝勒。

咸豐的幾個弟弟中 慈禧爲何最恨惇親王奕誴? 第2張

網絡配圖

《涼州詞》

年代: 唐 作者: 張籍

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

作品賞析

【註釋】:

唐德宗貞元六年(790)以後至九世紀中葉,安西和涼州邊地盡入吐蕃手中,“絲綢之路”向西一段也爲吐蕃所佔。張籍在涼州詞中表達了他對邊事的憂憤。

詩一開始就寫邊塞城鎮荒涼蕭瑟的氣氛:“邊城暮雨雁飛低。”黃昏時分,邊城陰雨連綿,雁兒在陰沉沉的暮雨天中低飛,而不是在晴朗的天空中高高飛翔,這給人以一種沉重的壓抑感,象徵中唐西北邊境並不安寧。詩人抓着鴻雁低飛這一景象下筆,含義深邃,意在言外。遠景寫得陰沉抑鬱。近景則相反,富有朝氣:

“蘆筍初生漸欲齊。”

河邊蘆葦發芽似筍,抽枝吐葉,爭着向上生長。近景的色彩鮮明,情調昂揚,和遠景的幽深低沉剛好形成強烈的對照。以上兩句所寫一抑一揚,一暗一明的景色,互相襯托,相得益彰。蘆筍的蓬勃生機給邊境帶來春色,荒漠的大地上

也看到人的活動了:

“無數鈴聲遙過磧。”

咸豐的幾個弟弟中 慈禧爲何最恨惇親王奕誴? 第3張

網絡配圖

看!一列長長的駱駝隊遠遠地走過沙漠,頸上的懸鈴不斷搖動,發出響亮悅耳的聲音,給人以安謐的感覺。詩人以訴之聽覺的鈴聲讓人產生視覺的駱駝隊形象,從而觸發起一種神往的感情,這樣便把聽覺、視覺和意覺彼此溝通起來,寫得異常巧妙,極富創新精神。這就是美學上所說的“通感”手法。但聯繫下面一句,這種感情便起了突變。

無數鈴聲意味着很多的駱駝商隊。如今它們走向遙遠的沙漠,究竟通向哪裏去呢?詩人不由懷念起往日“平時安西萬里疆”絲綢之路上和平繁榮的情景。“應馱白練到安西。”在這“蘆筍初生漸欲齊”的溫暖季節裏,本應是運載絲綢的商隊“萬里向安西”的最好時候呀!言外之意是說,現在的安西都護府轄境爲吐蕃控制,“絲綢之路”早已閉塞阻隔,駱駝商隊再不能到達安西了。句首一“應”字,凝聚了多麼辛酸而沉痛的感情!

這首《涼州詞》用濃厚的色彩描繪西北邊塞風光,它宛如一幅風景油畫,遠近景的結構,層次分明,明暗的對比強烈。畫面上的空間遼遠,沙漠廣闊,中心展現着一列在緩緩行進的駱駝商隊,詩的思想感情就通過這一駱駝隊的行動方向,集中表現出來,從而收到以一當十、以少勝多,寓虛於實的藝術效果。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