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清朝科舉作弊手法 任你如何檢查也查不出破綻

清朝科舉作弊手法 任你如何檢查也查不出破綻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自古有考試就有作弊。古代國家舉辦科舉考試,從來都是戒備森嚴,防止夾帶,脫光檢驗,二十四小時考官輪流視察,在科技落後的古代,對於考試作弊似乎並不困難。但是在1858年,清朝晚期第一大科考舞弊案件中,有六分之一的錄取考生被查出有問題,舉國震驚。這種瞞天過海的作弊手法,到底有高明?

清朝科舉作弊手法 任你如何檢查也查不出破綻

網絡配圖

自隋朝建立科舉制度開始,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想方設法防止考生作弊,除了上面提到的防止現場作弊的方法,統治者們也很關注考官協同考生作弊的可能。在武則天時期,發明了一種“糊名”的方法,就是考生答完以後,由工作人員把考生的姓名、籍貫等信息用紙糊起來,以防閱卷官徇私舞弊。

清朝科舉作弊手法 任你如何檢查也查不出破綻 第2張

網絡配圖

但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因爲考生可以通過自己的筆跡和在卷子上做暗號,向閱卷者表明身份。這種堂而皇之的作弊手法,當權者們也很苦惱。於是他們想了一個方法——“易書”。考生卷子被密封以後,再統一讓人把卷子原文不動抄寫一遍,由考官判這些複印件。這樣想來應該是萬無一失了吧!

然而,1858年的科舉考試中,依然有十幾個人成功作弊,僅僅因爲後來一個小紕漏,朝廷才發現了真相。這種看似萬無一失的反作弊方法,他們又是怎麼做到的?

清朝科舉作弊手法 任你如何檢查也查不出破綻 第3張

網絡配圖

卷子的筆跡雖然改了,但內容不會變啊,這紕漏就出現在內容上。考事先現和考官商量好,在哪個地方寫哪些字。比如第一篇文章末端用歷史2個字作結尾,第二篇結尾用很好看結尾,這樣考官看了就知道是哪個考生了。這種方法就叫做通關節。

爲確保無誤,每個關節通常會有三四處字眼,考生確定好關節後,也可以寫在紙條上遞給考官,在條子上畫三個圈或五個圈,意思是如果我考中了,就給您三百兩或五百兩白銀。

在晚清這次震驚朝野的科舉舞弊中,共懲處各級官員91人,主考官一品大員柏葰被斬首於菜市口。從此科場清肅三十年。對於作弊和防作弊,技術很重要,制度也很重要,但最最重要的還是人吶!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