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奇聞異事 > 都是吃餅惹的禍:唐朝官員爲何不能親近市場?

都是吃餅惹的禍:唐朝官員爲何不能親近市場?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武則天時期,朝廷有位官員叫張衡,雖是令史(俗稱吏員或胥吏)出身,但官階已到四品,如果再升一級,就成了三品官員。唐朝的三品是個什麼級別呢?如果拿現在的官職來對比,那麼四品是司局級或副部級,三品就是正部級了。不僅如此,在唐朝,有些三品官員如能加上“同平章事”頭銜,還是實質上的宰相。所以在唐朝的官場上,從四品到三品是個很難爬的坎,就像現在的軍官從大校升到少將、地方幹部從廳長升到副省長一樣,難度都非常大。

這個張衡對領導可能最講“忠誠”,工作能力也很強,做事也肯賣力,當然也許還有其他優點或特殊背景,否則像他這種吏員出身的原來屬於“工人編制”的辦事員,要轉爲幹部編制並爬到四品高位,是難乎其難的。張衡卻不然,不僅讓人眼紅地當上了四品高官,而且吏部已把他列爲三品官員候選人,一應晉升材料都已準備齊全,就等報到門下省審覈通過,然後由皇帝下達任命書了。

然而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張衡卻一不小心犯了一個十分低級的錯誤:有一天他參加朝會回來,看到路邊有人賣蒸餅,剛出籠,熱氣騰騰的,就沒能管住自己的胃口,買了一塊充飢。這事正好被一位工作認真負責的御史看到了,回去之後便寫了一份報告,彈劾張衡買蒸餅吃的行爲有違官員行爲準則,損害了朝廷高官在廣大人民羣衆心目中的光輝形象,請求女皇嚴肅處理。


都是吃餅惹的禍:唐朝官員爲何不能親近市場?


古代臣子參加朝會天不亮就得出門,沒有時間也沒有胃口吃早點,碰到朝會長時,往往要幾個小時才能結束,退朝之後,多數官員還得去本部門處理公務,所以他們常常要餓一上午。唐太宗貞觀初期,皇帝責令有關部門在朝堂外廊設食,爲參加朝會的全體官員免費提供一頓工作餐,這才解決了他們的餓肚子問題。張衡退朝之後還空着肚子,顯然是工作太忙或有急事必須趕回本單位處理,沒有時間享受皇帝賜予的美食。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在如今的人看來,張衡退朝途中在路邊攤子上買塊蒸餅充飢,根本就不是什麼錯誤,相反還是一心撲在工作上,連飯也顧不上吃的生動體現,這樣的好乾部,理應受到表彰纔是。可武則天見到御史的檢舉報告後,卻覺得張衡餓肚子事小,有損領導形象事大,於是大筆一揮批示道:“流外出身,不許入三品。”眼看就要到手的三品官帽就因爲一個蒸餅告吹了。

這個讓人覺得搞笑的故事記載在唐人張鷟撰寫的《朝野僉載》卷四之中。原文是:“周張衡,令史出身,位至四品,加一階,合入三品,已團甲。因退朝,路旁見蒸餅新熟,遂市其一,馬上食之,被御史彈奏。則天降敕:‘流外出身,不許入三品。’遂落甲。”

所謂“落甲”,就是吏部把張衡的升官材料從待審材料中抽出來,不予上報審批,這是相對於“團甲”而言的。很顯然,“團甲”就是吏部把那些即將獲得晉升的官員材料分門別類進行彙總,各爲一甲,然後一起送到門下省審批。所以《舊唐書·職官二》記載說:“凡注擬,必先具官階團甲,送門下以聞。”

這個故事不僅有點搞笑,而且還會讓不明底裏的人感到納悶:御史彈劾張衡是他不該在路邊攤子上買蒸餅吃,武則天批示中點到的卻是張衡的低微出身問題,兩件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怎麼能扯到一起呢?

要說清這個問題,就不能不多費些筆墨。


都是吃餅惹的禍:唐朝官員爲何不能親近市場? 第2張


唐朝繼承隋朝官制,九品以上官員共分三十個等級,總稱爲流內官,是國家正式官員,而介於品官與庶民之間的吏員,則被稱爲流外官,是在朝廷和地方各級政府部門擔任低級職務的人員。在唐朝的各級政府部門中,吏員的數量雖然十分龐大,遠遠超過官員人數,但他們並不屬於幹部編制,只能算個工人或以工代幹;吏員做的事情雖然遠遠多於品官,勞動強度也最大,可以說是各個機構和部門中實際辦理公務的人,但他們的地位不僅相當低下,而且一旦做了吏,就難得有機會成爲品級官員,因而就有了“老吏抱案死”的說法。當然,在唐朝,吏員中的少數人,也可以因爲資歷和才幹,經過考試合格後幸運地由吏入官,升遷到品官的行列,稱爲入流。張衡就是其中的幸運兒之一。

吏員入流後,身份地位雖然發生了變化,但被授予的職務都是一些最低級的執事官或散官,人們常常以“冗濁”一詞來形容這類由流外入流的官員;他們中的極少數人縱使工作很有成績,日後混上了高位,人們從骨子裏還是瞧他們不起,社會上對他們的看法仍然很難改變。他們自己也十分自卑,生怕有人打聽本人的出身。如新、舊《唐書》都記載:張玄素在隋朝曾擔任令史一職,唐太宗卻不知道,於是顯得很關心的樣子,當面問起他的做官經歷。張玄素羞愧不安,難以啓齒,但又不敢拒絕回答。離開後,張玄素連路都走不穩,臉色如死灰一般,整個人都失去了精神。褚遂良知道此事後,毫不客氣地批評了唐太宗,勸誡他不能如此輕慢侮辱朝臣。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