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奇聞異事 > 風流才子之謎:真實的秋香竟年長唐伯虎20多歲

風流才子之謎:真實的秋香竟年長唐伯虎20多歲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1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提起唐伯虎,人們眼前多會浮現出民間傳說和影視作品中演繹的形象:才華橫溢,風流倜儻,浪漫非凡。特別是他“三笑點秋香”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成爲市井美談。

歷史上的唐伯虎真是這樣一個“風流才子”嗎?他果真因爲美麗的秋香回眸“一笑”,就賣身爲僮,“點”了秋香嗎?這實在是一個饒有趣味的話題。

風流才子之謎:真實的秋香竟年長唐伯虎20多歲

跌宕人生

唐伯虎(1470—1523),生於明憲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時,故名唐寅。寅屬虎,故字伯虎,號子畏,是我國繪畫史上傑出的畫家和文學家。其父唐廣德是蘇州小商,母丘氏。唐伯虎自幼天資聰敏,過目成誦,熟讀四書五經,博覽《史記》、《昭明文選》等典籍,閒暇時也學畫山水花鳥,曾與文徵明一起拜吳門畫派創始人沈周爲師。

十六歲時,唐伯虎在秀才考試中獲第一名,轟動了整個蘇州城。因才華出衆,他與祝枝山、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亦稱“江南四大才子”。

十九歲時,唐伯虎娶當地女子徐氏爲妻,兩人感情甚洽。

二十五歲那年,唐伯虎家中遭遇特大變故,父、母、妻、子、妹相繼去世。這使他深感禍福無端,死生無常,意志一度消沉。後在好友祝枝山、文徵明等人的鼓勵下,重拾古文,發憤苦讀。

二十九歲時,他參加應天府鄉試,名列榜首,一時之間,“解元公唐伯虎”之名,傳遍了南京城。

第二年,躊躇滿志的唐伯虎進京會試,與江陰舉人徐經同行,正所謂“一朝欣得意,聯步上京華”。徐經富甲江南,入京後,以錢財賄賂會試主考官程敏政的家僮,得到了試題,並且在開考前請唐伯虎幫他寫好了文章。不久事情敗露,程敏政遭到彈劾,徐經、唐伯虎也以“科場舞弊”爲由鋃鐺入獄。

徐經家財萬貫,大灑銀兩,自然得到了牢頭獄霸的照應;沒錢無勢的唐伯虎卻是吃了不少苦頭。他在給好友文徵明的信中,淋漓盡致地傾訴了他的痛苦與屈辱:

……至於天子震赫,召捕詔獄,自貫三木,吏卒如虎,舉頭抱地,涕淚橫集。而後崑山焚如,玉石皆毀;下流難處,衆惡所歸。……海內遂以寅爲不齒之士,握拳張膽,若赴仇敵。知與不知,畢指而唾,辱亦甚矣!

經過一年多的審訊,因查無實據,案情不了了之。《明史·程敏政傳》雲:“或言敏政之獄,傅瀚欲奪其位,令昶奏之,事祕,莫能明也。”但程敏政因此而致仕(退休),唐伯虎則被黜放到浙江偏遠之地爲吏。

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使唐伯虎心灰意冷。他恥於爲小吏,又沒臉面回家,便開始遊山玩水,放浪形骸,遍歷浙、皖、湘、鄂、閩、贛等省,第二年才返回蘇州。因家境清貧,續絃何氏也離他而去。他住在吳趨坊巷口臨街的一座小樓中,以丹青自娛,靠賣文鬻畫爲生。他寫道:

不鍊金丹不坐禪,不爲商賈不耕田。

閒來寫幅丹青賣,不使人間造孽錢。(《言志》)

其寧靜淡泊之志躍然紙上。

弘治十八年(1505),三十六歲的唐寅續娶沈九娘爲妻,隨後在蘇州金閶門外桃花塢築屋,命名爲“桃花庵”(遺址在今桃花塢大街),過着清貧閒適的生活。

風流才子之謎:真實的秋香竟年長唐伯虎20多歲 第2張

桃花塢裏桃花庵,桃花庵裏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桃花庵歌》)

明正德九年(1514),唐伯虎被明宗室寧王以重金禮聘到南昌,但他發現寧王心懷異志,便急流勇退。其《詩贈寧王》雲:

信口吟成四韻詩,自家計較說和誰?

白頭也好簪花朵,明月難將照酒厄。

得一日閒無量福,作千年調笑人癡;

是非滿日紛紛事,問我如何總不知?

他佯裝瘋癲,脫身迴歸故里,後來寧王起兵反叛朝廷被平定,唐伯虎因而逃脫了殺身之禍。從此他思想漸趨消沉,轉而信佛,認爲人生正如佛經所示: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亦如電,遂自號“六如居士”。

由於仕途無望,名氣逐漸低落,畫賣不出去,唐伯虎晚年生活拮据,他在《與文徵明書》中寫道:“反視室中,瓶甌破缺,衣履之外,靡有長物。”

嘉靖二年(1523),唐伯虎貧病交加,在桃花庵溘然長逝,年僅五十四歲。臨終前,他取絹一幅,留下了耐人尋味的《伯虎絕筆》:

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也何妨?

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漂流在異鄉。

其曠達若此!

“秋香”之謎

儘管唐伯虎之詩、之書、之畫堪稱“三絕”,但最爲後人所知的還是他“點秋香”的故事。

風流才子之謎:真實的秋香竟年長唐伯虎20多歲 第3張

據現代著名學者趙景深在《三笑姻緣的演變》中考證,該故事起源於元代戲曲和明人筆記,其中王同軌《耳談》的記述,與“唐伯虎點秋香”情節基本吻合,但主人公卻不是唐伯虎。

其大意說,蘇州才子陳元超,性格放蕩不羈。一次,他和友人遊覽虎丘,與秋香不期而遇,秋香對陳公子燦然一笑。陳公子訪得秋香蹤跡後,便喬裝打扮,到那官宦人家做了公子的伴讀書童。不久,陳元超覺得時機已到,因爲他發現公子已經離不開他了,便謊稱要回家覓女娶親。老爺說,府上有這麼多婢女,你隨便挑。於是陳公子便如願以償地點了秋香。

唐伯虎也有一段僅只“一笑”的故事,見於朱季美的筆記《桐下聽然》。其大意說:華學士鴻山泊舟吳門,見鄰舟一人自酌自飲,科頭,時時拍案叫罵,問之,原來是唐伯虎。華學士肅整衣冠過謁,子畏科頭相對,談謔甚洽,對飲而醉,“當談笑之際,華家小姬隔簾窺之而笑。子畏作《嬌女篇》貽鴻山,鴻山作《中酒歌》答之”。

只有隔簾一笑,也有詩,酒,卻沒有姻緣。

後來,《蕉窗雜錄》、《涇林雜記》等書把它編成有頭有尾的故事,唐伯虎開始賣身爲奴、追求秋香了。到明朝末年小說家馮夢龍的《唐解元一笑姻緣》,“點秋香”故事基本定型。

那麼,在歷史上到底有沒有秋香這個人呢?有。據現代學者孟森考證:秋香姓林,名奴兒,又名金蘭,秋香則是她的藝名。她本來出身於官宦人家,自幼聰明伶俐,熟讀詩書,且酷愛書畫,由於父母雙亡,淪落至金陵爲妓。

秋香美貌聰慧,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因此在聲色場中豔冠一時。秋香確實被人點過,但肯定不是唐伯虎,因爲據孟先生考證,秋香比唐伯虎大二十歲。而且,秋香很早就脫籍從良了,有老相好的想和她再敘舊情,她畫柳於扇,題詩婉拒:

昔日章臺舞細腰,任君攀折嫩枝條。

如今寫入丹青裏,不許東風再動搖。

可見,即使唐伯虎有可能同秋香相遇,也不會有相親相愛的機緣。倒是祝枝山不知在什麼場合見到過秋香扇面,爲她題過一首七絕:

晃玉搖金小扇圖,五雲樓閣女仙居。

行間看過秋香字,知是成都薛校書。

把秋香比做薛濤,可見她也是個“女中才子”。她的畫在當時就很有名氣。明《畫史》記載:“秋香學畫於史廷直、王元父二人,筆最清潤。”

《金陵瑣事》中還記載了秋香曾向沈周學畫。沈周是明代著名畫家,也是唐伯虎的、文徵明的繪畫老師。他在《臨江仙·題林奴兒(即秋香)山水畫》中寫道:“舞韻歌聲都折起,丹青留下芳名。”可見,秋香走出風月場後,曾以繪畫聞名於當時。

風流才子之謎:真實的秋香竟年長唐伯虎20多歲 第4張

至於那位華太師,也是有的。他是無錫人華察。據《明史》記載,他字子潛,號鴻山,生於公元1497年,卒於1574年,嘉靖五年(1526)二甲十三名進士。他比唐伯虎小二十七歲。他中進士時,唐伯虎已經去世三年。等到他拜大學士入閣,後來告老回鄉時,唐伯虎的棺木早已朽腐了。

並非“風流才子”說

發生在唐伯虎身上的第二樁公案是,他是否自稱爲“江南第一風流才子”?

此說出自明閻秀卿的《吳郡二科志》。該書記載:唐寅進京會試蒙不白之冤後開始浪跡江湖,曾意氣風發地說:“‘大丈夫雖不成名,要當慷慨,何乃效楚囚?’因圖其石曰:‘江南第一風流才子’。”

對唐伯虎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之說,許多人提出了異議。理由是:

其一,有關唐伯虎的風流浪漫故事,基本上都是虛構的。比如秋香,我們已專題討論過,秋香大唐伯虎二十歲,華太師小唐伯虎二十七歲,這是一個“喬太守亂點鴛鴦譜”的故事,與唐伯虎的真實生活無關。又如,他的第三個妻子名叫沈九娘,古代女子常以“某娘”取名,怒沉百寶箱的有“杜十娘”,趙匡胤千里相送的有“趙京娘”,沈九娘很可能是她爹媽的第九個孩子,但好事之徒卻把她附會成唐伯虎的第九個妻子,於是便有了“九美圖”之說。一夫“九美”,能不風流嗎?

其二,閻秀卿雖爲明代人,但史料中沒發現他同唐伯虎有任何交往。因此,他對唐伯虎的記述沒有太大的可靠性。而且,從現存的“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篆文印章來看,朱底白文,約五點五釐米見方,與唐伯虎所作畫幅、印章相比,顯得過大。特別是印章邊款中既有“桃花庵主屬戎青刻”的字樣,又有文徵明的“題六如居士詩”四首,還有清代金石家汪啓淑,畫家巢林、西唐等人讚辭、題識,有故弄玄虛之嫌,顯然是民間好事者的僞作。

其三,唐伯虎是性情中人,雖是玩世不恭,恃才傲世,但決不會傷害朋友。如果他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那將置同爲“江南四大才子”的祝枝山、文徵明等人於何地?特別是祝枝山,年長唐伯虎十歲,才情不在唐伯虎之下,其風流怪誕甚或過之。更重要的是,唐伯虎幾度消沉,祝枝山、文徵明都是他的精神支柱,使他在沉淪中奮起;唐伯虎經濟拮据時,祝枝山、文徵明都曾給他無私的援助。站在這樣有恩有愛的朋友面前,他能、他敢自稱爲“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嗎?

其四,考唐伯虎生活最如意的時期,不過是他十六歲高中秀才之後的幾年。那時他還小,父母在堂,夫婦恩愛,功名還未成就,既不敢高標傲世,也不能風月無邊。二十五歲時,父、母、妻、兒、妹相繼去世,他一度消沉;二十九歲“秋闈”中解元是他生活的頂峯,但時日苦短,接連要趕到北京參加明春的會試,實在是無暇風流。而一旦會試之後,即被搜捕入獄。出獄後,仕途斷絕,顏面掃地,妻子出堂,門庭冷落,僅以賣畫爲生,慘淡經營,漸入困境,詩作中再也看不見滿紙雲霞,看不見達意瀟灑,多的倒是“悲老大”、“病酒身”、“囊沒錢”之類,有感傷語,有失意語,有警世語,有自慰語,有曠達語,但絕無自傲語。特別是晚景淒涼,貧病交加,詩曰:

十朝風雨若昏迷,八口妻孥並告飢。

信是老天真戲我,無人來買扇頭詩。

……

荒村風雨雜鳴雞,燎釜朝廚愧老妻。

謀定一枝新竹賣,市中筍價賤如泥。(《貧士吟》)

“落魄迂疏”,可悲可憐!“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之說,能附麗於何時、何地呢?

  “風流才子”之確證

但是,也有人認爲,唐伯虎少年得志,有青雲直上之勢,中年突遭貶遏,憤而佯狂自傲,稱自己爲“江南第一風流才子”,或亦有之。

風流才子之謎:真實的秋香竟年長唐伯虎20多歲 第5張

其一,《吳郡二科志》有較強的史料價值。據有關專家考證,閻起山,字秀卿,長洲人。生於成化十九年(1483),卒於正德二年(1507),享年僅二十四歲。他少年時代就開始結交吳中名流,與文徵明等人有比較密切的交往。《吳郡二科志》撰於弘治十六年(1503),正值唐伯虎盛年,故其記述可信度應與祝枝山相當。這條史料,曾爲清初史家尤侗的《明史擬稿》和王鴻緒《明史稿》襲用。書中還記有楊循吉、祝允明(即枝山)、文璧(即徵明)、徐禎卿、桑悅、張靈等人之事,大多親切、平允可讀。閻起山以當時人寫當時事,以圈內人寫圈內事,應爲確證,不可因爲唐伯虎護短而抹殺其史料價值。

其二,古代文人畫士常有刻章明志的雅趣,唐伯虎也不例外。二十五歲那年,相繼失去了五位親人,他想,難道自己的名號“伯虎”和那象徵災難的“白虎星”有什麼關聯嗎?他不相信命運,索性就自稱“白虎”,還刻了一枚以“白虎”命名的印章,堂而皇之地蓋在許多傳世畫作上。這既是一種無奈的自嘲,更是他反叛性格的充分體現。此外,他的名號除“子畏”外,還有“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史”等,大都是一時一事的觸動,興之所至而爲。當他鋃鐺入獄之後,浪跡江湖之時,他的才華,他的傲氣,他的自嘲與玩世不恭,促使他刻一枚“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的印章,以宣泄心中的塊壘,是完全可能的。

其三,“科場舞弊案”發生後,唐伯虎的功名仕途遭到了滅頂之災。真個是心比天高,命如紙薄!沮喪、失望、屈辱、悲憤……本來就恃才狂放的唐伯虎,自然就採取了一種與衆不同的思維和生活方式,以尋求自我解脫。他開始浪跡江湖,佯狂不羈,出入於茶肆酒樓,流連於煙花柳巷,既然做“正統文人”無望,他的叛逆性足夠支持他以“風流才子”自居。這既是一種宣泄,也是一種抗爭,既嘲弄了當局,也在嘲弄自己。其《綺疏遺恨》之詩云:

月沈花謝事堪傷,春樹紅顏夢短長。

只有繡牀針線在,殘絨留得口脂香。(《繡牀》)

三尺銀擎隔帳燃,歡愉未了散姻緣。

願教化作光明藏,照徹黃泉不曉天。(《燈擎》)

其“風流”之情躍然紙上。在古代,妓院承擔着社交的職能,文人名士在妓院中廝混,是一種時尚。從明代的復社諸公,熟知的如侯公子,到民初的黨國新貴,熟知的如蔡鍔,都曾以妓院爲背景,縱橫捭闔。

《明史》載:祝枝山成名之後,“求文及書者踵至,多賄妓掩得之”。意思是,祝枝山常常留宿妓院,向他求文、求字的人成羣結隊,大多是通過賄賂妓女,採取突然襲擊手段,才能得到。唐伯虎在《言懷》中緬懷往事時也說:“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樂月中眠。”又說:“十載鉛華夢一場,都將心事付滄浪。”有人讀到唐伯虎晚年言貧嘆病的詩,就以爲他冬烘、迂腐,並不風流,實在是天大的笑話!

風流才子之謎:真實的秋香竟年長唐伯虎20多歲 第6張

至於是否會自署“第一”的問題,首先是,在“江南四大才子”的民間排名中,唐伯虎本來就是第一;其次是,唐伯虎也是一時激憤之作,不會考慮得那麼仔細;第三,在“四大才子”中,長於唐伯虎十歲的祝枝山,是溫厚長者,略小於唐伯虎的文徵明是謙謙君子,更重要的是,他們本來就是患難與共的朋友,理解他的痛苦,理解“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的宣泄力度,都希望他在佯狂自謔中解脫,而不會同他計較。

其四,唐伯虎不拘禮法,常有驚世駭俗之舉,所以,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也很自然。《明史》載:“(子畏)性穎利,與裏狂生張靈縱酒,不事諸生業。”他們的另一個好友就是祝枝山。這三個人都以放浪不羈、恃才傲物聞名於世。《堯山堂外紀》記載:在一個下雪的日子,他們三人穿着破衣,裝扮成乞丐,敲漁鼓,唱《蓮花落》,挨家挨戶討錢,得錢後沽酒買肉,跑到荒郊野外的破廟中痛飲。口裏還說,“這種快樂,可惜沒讓李白知道!”正是這種幽默、開朗、怪誕、荒唐、玩世不恭的行爲,纔給他留下了“風流才子”的美名。

其五,“風流才子”必備條件有三:一要有口筆雙佳之才,二要有體態風流之貌,三要有流連風月之行。以“才”而論,在“江南四大才子”中,祝枝山以“書”名,文徵明以“畫”名,徐禎卿以“詩”名;兼掩三家之長,號稱詩、書、畫“三絕”的,只有唐伯虎。以“貌”而論,祝枝山右手六指,故自號“枝指生”以自嘲,且在四人中年齡最長,比唐、文大十歲,比徐大十九歲,到徐禎卿比肩之日,他已老大不小了;而徐禎卿雖是年輕,但容貌醜惡,《明史》載,禎卿舉進士後,曾備館選,“以貌寢不與”。寢者,醜陋也。他自然也戴不上“風流才子”的桂冠。

至於那位文徵明,書、畫均佳,不能說無才;但在科舉道路上卻很坎坷,從弘治乙卯(1495)二十六歲到嘉靖壬午(1522)五十三歲,十次應舉均落第,直至五十四歲才受薦以貢生進京,待詔。也扛不起“風流才子”的大旗。

只有擺脫了名利羈絆的唐伯虎,青春年少,才華橫溢,特立獨行,放蕩不羈,才能擔當起“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的重任,成爲明代經濟文化高速發展的大江南的形象代言人。

稱唐伯虎爲“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他是當之無愧的。

至於他到底刻過“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印章沒有,並不重要;他到底“點”過秋香沒有,也不重要;他老了,哭窮叫苦了,也不重要。人們需要一個高標傲世、風流儒雅、蔑視禮法、可愛可親的形象,便把許多風流韻事異口同聲地附會在他的身上。

編《明史》的張廷玉先生早就看出了這個祕密。他在《唐伯虎傳》後寫道:“吳中自枝山輩以放誕不羈爲世所指目,而文才輕豔,傾動流輩,傳說者增益而附麗之,往往出名教外。”

“增益而附麗”,使得民間傳說中的唐伯虎,比現實中的唐伯虎更爲生動,更加豐滿,也更加出色。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