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奇聞異事 > 諸葛亮一生中的最大難題 也是蜀國亡的根源

諸葛亮一生中的最大難題 也是蜀國亡的根源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從經濟成本的角度,可以看到,寓兵於農是邊疆戰略最划算的方式。我們不妨用這個思維,來分析一下歷史上的戰爭事件,看看其背後的經濟原因。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羣雄並起,唯獨曹操能夠勝出,統一整個北方,最關鍵的因素在哪裏呢?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曹操率先推廣了“屯田制”。

當時,軍閥混戰,互有勝負,在戰術層面已經是打得焦頭爛額,不分上下了,而在戰略層面,卻鮮有人像曹操那樣深謀遠慮。

由於連年戰爭,各地農田都荒廢,沒有人種地,各諸侯的軍隊常常因爲缺糧而捉襟見肘,河北袁紹、淮南袁術、徐州呂布、關中馬超等,都曾因缺糧而導致本來能勝利的戰役最終失敗。

曹操佔據許昌之後,依靠中原土地肥沃的優勢,調防部分士兵去開墾種植,當年便囤積了上百萬斛糧食,從此軍心穩定,交戰時不再有缺糧的窘境,曹操也僅用了十年時間就統一了北方。

到三國鼎立之時,曹操依照司馬懿的提議,又繼續擴大屯田規模,尤其在與吳、蜀接壤的邊境線上,開墾大量農場,僅在關隴地區,就設有長安、槐裏、陳倉、上邽等多個墾殖基地,這些邊境線上的“建設兵團”,通過五年、十年的休養生息,形成穩定的凝聚力。

諸葛亮一生中的最大難題 也是蜀國亡的根源

事實證明,曹魏的屯田措施,在後來抵抗蜀軍北伐的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將士們不再輪流戍邊,而是紮根在此,“有恆產者有恆心”,防禦外敵的士氣普遍高漲。

反觀蜀國,在後勤補給方面極爲落後:蜀國大軍每次兵出祁山,都交通不便,諸葛亮縱有天才智慧,能製造木牛、流馬,運送糧食,也遠水解不了近渴!《三國演義》中“六出祁山”,就是多次因爲糧草問題,而丟失了大好戰機,最後扼腕長嘆。

歷來只有北方高地勢南下征服南方,鮮有南方低地勢北上打敗北方的事例。

地理位置決定了蜀國必敗、魏國必勝:南方丘陵山川衆多,後勤補給跟不上,長途跋涉就很困難。要知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蜀軍從海拔只有 400米的四川盆地,滿荷軍械武器,一路往上,爬到海拔 3000米左右的甘肅青海境內,再往東進攻關中地區,是否有高原反應暫且不說,光是累就已經夠嗆了。何況是運送糧草,成本何其高也!國家財政無法長期支撐。而魏軍在黃土高原上嚴陣以待,屯田已有數十年之久,糧草補給非常充足,人家吃飽喝足坐在家門口等着你來。

當然,以諸葛亮的聰明才智,不可能看不到這種現狀。所以,蜀國要戰勝魏國,只有速戰速決,不停地騷擾偷襲,纔有可能獲得良機。諸葛孔明深知自己在世之時,大權在握,還有成功的希望,所以不顧勞民傷財,九伐中原,爲的就是儘早解決蜀國的困境。而魏國司馬懿也富有智慧,他深知對付蜀國,只需以逸待勞,依靠龐大的屯田基地,與蜀軍打持久戰、消耗戰,多次按兵不動,逼得蜀軍糧草耗盡,退回四川盆地。

歷史,終究是按照它既定的軌跡延續下去。

蜀國最終敗在了後勤補給上。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