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奇聞異事 > 寫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紳,最後卻成了一個貪官

寫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紳,最後卻成了一個貪官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以前小的的時候,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李紳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老師或者家長想要教育我們珍惜糧食,那一定會提到《憫農》這首詩: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詩雖然廣爲流傳,但它的作者李紳似乎鮮有人知。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位能夠理解百姓疾苦的人,最終卻成爲了一個禍害百姓的大貪官。

唐朝的李紳究竟是什麼身份呢?

以前我一直以爲李紳是平民百姓出身,所以才能瞭解農耕的辛苦。

其實李紳也算是官家子弟,他的父親曾是烏城縣的一個縣令,在往上追溯,他的曾祖是中書令李敬玄,也算是有點身份的人。

寫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紳,最後卻成了一個貪官

李紳幼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爲命。孤兒寡母的生活十分艱難,飽嘗社會的苦難。李紳幼年時就表現出了自己驚人的天賦,善於寫文作詞,因此結識了一大批頗有文采的好友,他與元稹、白居易、劉禹錫等人都素有交往,他還曾爲元稹的《鶯鶯傳》作了一首《鶯鶯歌》,流傳甚廣,可見其文采非凡。

李紳不僅天賦絕佳,而且十分好學、勤奮上進,最終在二十七歲考中了進士,補國子監助教的職位。

這就意味着李紳徹底翻身了,要知道當時讀書人的信念是什麼“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李紳的中功名,在朝中謀得一官半職,那立馬就是身價倍增啊。

李紳是在什麼情況下寫成《憫農》的?爲何被認爲是反詩呢?

李紳當官之後,很受皇帝的欣賞,被升爲翰林學士。有一年,李紳回鄉探親,正好遇見了他的同僚浙東節度使李逢吉,這兩個人是同年考中的進士,而且還都是好友,自然免不了一敘。兩個人一起攜手走到了觀稼臺上,李紳望着田裏辛苦勞作的農民,感慨萬千,於是吟詩一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寫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紳,最後卻成了一個貪官 第2張

李逢吉聽完之後大加讚賞,誇其才學非凡,李紳也是不禁誇,立馬又來了一首“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李逢吉這一聽,覺得這李紳是在表達對朝廷的不滿啊,心中就有了主意,回到所住之地後,李逢吉讓李紳將詩文寫下來,贈給他留作紀念。

李紳覺得這小詩不足掛齒,不能贈與李逢吉,便又作了一首長詩:“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飢。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我願燕趙姝,化爲嫫女姿。一笑不值錢,自然家國肥。”

李逢吉一看,這首也不錯,足可以看出李紳對朝廷不滿了,便拿着詩欣然回京了。

回京之後,李逢吉立馬上奏皇上說:“翰林學士李紳,對朝廷不滿,還寫了反詩已泄私憤。”說完立馬將反詩呈上,希望藉此能夠加官進爵。皇帝一看這詩是有點不高興,就下令將李紳找來會話。

李紳立即向皇帝解釋說,這是自己看見百姓農耕辛苦,但卻食不果腹,心中不忍,所以寫了這首詩。皇帝聽完之後並沒有追究,反而對李紳說:“多虧了愛卿提醒朕,朕久居廟堂之上,竟然忘了體恤百姓疾苦,這是朕的過錯啊。爲了嘉獎你,就封你爲尚書右僕射。李紳大喜,立馬叩頭謝恩。

李逢吉知道李紳加官進爵之後,心中十分不安,害怕李紳報復他,但李紳卻以爲是李逢吉向皇帝舉薦了他,因此對李逢吉十分感激,還特地登門致謝,這更讓李逢吉惶恐不安。不久之後,皇帝把李逢吉降爲雲南觀察使,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可見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啊。

李紳爲什麼會變成一個貪官酷吏?

按理來說,李紳同情百姓,那肯定一心爲民辦事,可是人心易變,誰都不曾想到他竟然變成了一個貪官。

據《云溪友議》記載,李紳還沒當官之前,有個叫李元將的族叔,李元將家中富足,李紳當時很巴結這個族叔。但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李紳做了官之後,氣勢凌人,李元將也不敢再以叔叔自居,就在李紳面前自降一輩,自稱爲“弟”。但李紳對此十分高興,幾次對李元將威逼施壓,李元將只好再降一輩,自稱爲“侄”。但李紳着實有點過分,“侄”也不滿意,竟然逼着李元將自稱爲“孫子”。自己曾經的叔叔成了如今的孫子,不知道李紳是否還記得當年對叔叔的巴結嗎?

寫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紳,最後卻成了一個貪官 第3張

李紳不僅仗着自己管家的身份欺壓百姓,而且窮奢極欲。據野史記載,李紳極其喜歡一道雞舌做的菜,這一道菜就要耗費幾百只活雞,而且一隻雞也只取雞舌這一小部分,其餘的全部扔掉。一頓飯就要花費千百貫錢。但李紳卻毫不在意,反以爲榮。李紳自己的俸祿微薄,哪供得起這樣大的花銷,還不都是從百姓手中壓榨來的。

百姓忍受不了李紳的巧取豪奪,紛紛離家而去,遠走他鄉。在當時百姓那可是勞動力的代表,這樣的人口流失,本應該引起重視。但李紳卻對此毫不在意。他對手下人說:“這些百姓就像手中捧着的麥子,好的飽滿的麥子都會留下,那些飄走的都是一些秕糠。”當年那個寫下“粒粒皆辛苦”的人卻變成了一個把百姓當作秕糠的貪官,可見世事無常啊!

當年的那個心繫百姓的少年郎,變成了一個魚肉百姓、搜刮民脂民膏的貪官酷吏。怪不得只有詩流傳甚廣,而作者鮮爲人知了。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