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宮廷野史 > 盤點中國歷史上被冊封爲王的三位宦官究竟是誰?

盤點中國歷史上被冊封爲王的三位宦官究竟是誰?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宦官是中國古代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中國早期宦官並非全是閹人,自東漢開始才完全使用閹人做宦官。自唐高宗時期,宦官又稱作“太監”。唐甄在《潛書》中這樣描繪太監:“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似人面,聽之不似人聲,察之不近人情。”

宦官原本只是負責宮廷雜事的奴僕,不得參與國家政務,但因與皇室朝夕相處,遂能博取信賴或有可乘之機,故在一些朝代中存在着宦官掌握國家政務大權的情況,尤以秦、東漢、唐及明四個朝代宦官專權最盛,如秦朝的趙高,東漢的單超、唐衡、管霸、蘇康、曹節、曹騰(曹操的爺爺,曹丕代漢即位後追封他爲高皇帝,成爲中國史上唯一的宦官皇帝),唐朝的高力士、李輔國、俱文珍、王守澄、仇士良、田令孜、楊復恭、劉季述,以及明朝的劉瑾、汪直、王振、魏忠賢等。

清朝著名歷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評價唐代宦官之禍道:“立君、弒君、廢君,有同兒戲,實古來未有之變也。”唐僖宗時期的宦官田令孜號稱“皇帝之父”,而明熹宗時期的宦官魏忠賢也自稱“九千歲”,其囂張只是可見不一般。而古代皇帝封王一般侷限於皇族之內,而異姓王則必須對朝廷有非常特別功勞之人才可能受封,但在中國歷史上的確有3位宦官被冊封爲王(“異姓王”)了,下面就分別做一介紹。

盤點中國歷史上被冊封爲王的三位宦官究竟是誰?

馮翊王宗愛:

宗愛(401-452年),南北朝時期北魏宦官,雖然不如明朝魏忠賢權傾朝野,財大勢大,也是北魏太武帝正平時期權勢很大的宦官。

宗愛來路不明,史書上未曾記載他的出身和籍貫情況。他因“罪”而遭到殘忍的閹割,後又被人送進北朝北魏宮廷,成了一名底層宦官。在皇宮中,宗愛幹過一些雜務,由於本人的勤勞機敏,他後來被太武帝拓跋燾封爲了中常侍,成爲了皇帝身邊的親近宦官。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太武帝率領大軍進攻南朝劉宋,宗愛作爲皇帝的貼身宦官,隨聖駕南下。北魏大軍所向披靡,取得了南下攻宋的空前勝利。正平元年(451年),太武帝在長江北岸犒賞羣臣,作爲皇帝親信的宗愛被封爲秦郡公,成爲中國史上第一位獲得公爵的宦官。

後來太武帝北征,任太子拓跋晃爲監國,但宗愛對太子多加干預,又與太子部屬給事仇尼道盛和侍郎任城互有閒隙,宗愛怕日後太子登基對己不利,於是與東宮勢力展開權力鬥爭,仗着拓跋燾的信任誣陷太子及其手下人意圖造反。想不到拓跋燾竟相信了他,下令整肅太子府,誅殺太子近臣--侍郎任平城和給事仇尼道盛等。

太子拓跋晃也因積憂成疾,一病而死,時年才24歲。後來拓跋燾知道太子是清白的,非常懊悔,追諡拓拔晃爲“景穆太子”,又封太子之子拓跋濬爲高陽王。但宗愛一見到此,擔心太武帝會清算當初在他面前陷害太子之人,於是一不做,二不休,先下手爲強於北魏正平二年(452年)三月弒太武帝拓跋燾於熟睡中。北魏歷史上一位少有的雄略君主就這樣慘死在了宦官的手上,宗愛也成爲中國史上第一個主謀殺害皇帝的宦官。

拓跋燾死後,朝廷欲立第三太子拓跋翰東平王爲帝,但宗愛與拓跋翰關係不好,因此假立皇后之命,又將拓跋翰殺掉;並假借皇后之命,把擁立東平王的大臣尚書僕射蘭延、侍中吳興公和疋及侍中太原公薜提殺死,然後立南安王(吳王)拓跋餘爲帝。拓拔餘自知自己既非長子又非太子,能夠登基稱帝完全在於宗愛的擁立。

盤點中國歷史上被冊封爲王的三位宦官究竟是誰? 第2張

爲了表達感激之情,拓拔餘任命宗愛爲大司馬、大將軍、太師、都督中外諸軍事,領中祕書,封爵提升爲王爵——馮翊王。由此,宗愛成了國家軍政大權集於一身的頭號權臣,他“位居元輔,錄三省,兼總戎禁,坐召公卿,權恣日甚”。由於宗愛的擅權專政引起了朝中公卿的擔憂與不滿,拓跋餘想奪回皇權,又遭宗愛所弒。短短數月,宗愛連殺兩位皇帝,成爲中國史上唯一弒殺兩位皇帝的宦官。

宗愛弒殺拓跋餘而祕不發喪,振威將軍、羽林中郎劉尼獲知此事後,旋即與太子少傅遊雅、殿中尚書源賀、尚書陸麗、尚書長孫渴侯五人密謀,由遊雅、賀源、長孫渴侯率禁軍守衛宮廷,陸麗與劉尼一起迎皇孫拓跋濬入宮即位。劉尼率禁軍馳往東廟,抓住宗愛及其黨羽賈周等。爲報宗愛陷父、弒祖、殺叔之仇,新皇帝文成帝拓跋濬下令將宗愛及其黨羽“皆具五刑,夷三族”,以示痛恨。這位被譽爲“中國史上最瘋狂的宦官”就此結束一生。

 博陸王李輔國:

李輔國(704-762年),本名靜忠,後賜名護國,又改爲輔國,唐肅宗時當權宦官。後自以功高僭主,爲唐代宗差人所刺殺。

少時爲宦官高力士的僕役,相貌奇醜無比,粗通文字,四十歲以後開始掌閒廄(主管宮廷的馬匹簿籍),後入侍太子李亨。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逃往蜀地,李靜忠隨太子李亨至馬嵬驛(今陝西興平西),諫太子殺楊國忠,又諫麾兵北至朔方,以謀復興。太子至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後即位,是爲肅宗,遙尊行在天子爲太上皇。李靜忠因功加封爲元帥府行軍司馬,視其爲左右臂,賜名“護國”,後改名“輔國”,開始掌握軍政大權。

李輔國後隨肅宗回到長安,封郕國公,設“察事廳子”,以偵察官員活動。京兆府、縣地方官和法司審判案件,皆由他決定。頒發詔書亦由他簽署後施行,屬臣無敢非議。宗室貴人對李輔國也以“五郎”尊之,當時宰相李揆對他執子弟之禮,呼爲“五父”。太上皇玄宗返回京師後,輔國疑太上皇左右有復辟的陰謀,上元元年(760年)迫太上皇遷居西內太極宮,而玄宗親信高力士等人則被貶謫或罷官。

盤點中國歷史上被冊封爲王的三位宦官究竟是誰? 第3張

寶應元年(762年),玄宗憂鬱而死,肅宗也病危,張皇后欲謀殺太子李豫而立越王李系,發宦官數百人,控制宮闈。李輔國獲知此事,命宦官程元振先取太子同行,並發動禁軍攻入宮內,捕殺張皇后、越王,肅宗因受驚嚇而當天駕崩,遂立太子李豫爲帝(即唐代宗)。

唐代宗繼位後,因念其擁立之功,冊封李輔國爲司空兼中書令,成爲唐朝第一位宦官宰相,拉開了唐朝宦官當政專權序幕。自此輔國日益驕橫,自號稱“欺壓皇上的老奴”,曾對代宗說:“大家(皇帝的俗稱)但內裏坐,外事聽老奴處置。” 實際上是讓代宗把軍國大事都託付於他。

聞此僭君之言,代宗不快,決意將輔國翦滅,於是代宗表面優待輔國,尊之爲“尚父”,卻私下通聯宦官程元振,以藥子昂代元帥府行軍司馬,掌握禁軍,奪兵權。罷輔國官職,進封爲博陸王。不久,又派人於深夜將其刺殺,割下頭顱扔到溷廁中。遂刻木代其首級以葬,贈太傅,諡醜。

 廣陽郡王童貫:

童貫(1054-1126年),字道夫(一作道輔),開封人,20歲淨身入宮,北宋徽宗時期的“六賊”之一。據《宋史》載,童貫“狀魁梧,偉觀視,頤下生須十數,皮骨勁如鐵,不類閹人。”

神宗時期,童貫進宮後,拜在同鄉、前輩宦官李憲門下作徒弟,跟隨李憲出入前線,打下軍事根基,但始終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哲宗後,徽宗即位,年近50的童貫以其辦事才能和宰相蔡京的推薦,方纔得到徽宗趙佶的重用。徽宗曾令童貫監軍西擊夏國,合軍十萬取青唐。軍至湟川,因宮中起火,徽宗下旨童貫回師。童貫因見戰機成熟,斷然決定不奉詔,繼續西進,果獲大勝,連復四州。童貫此舉深得徽宗賞識,破例被任命爲景福殿使、襄州觀察使。不久,因功遷武康軍節度使,又因收復積石軍、洮州,再加檢校司空。

政和元年(1111年)童貫晉升爲校檢太尉(當時的武官最高職位),領樞密院(僅次於皇帝的軍事首長),開了宦官主持樞密院之先河。從此,童貫位列三公,手握重兵轉戰於西北邊陲,與外族夏、遼、金周旋十多年。宣和二年(1120年),徽宗遣童貫以宣撫制置使率兵15萬,鎮壓方臘農民起義軍,作戰450餘日,殺起義軍7萬多人。童貫因功封太師。就此,童貫位極人臣,輝煌燦爛。當時,人稱蔡京爲“公相”,稱童貫爲“媼(ǎo)相”。

盤點中國歷史上被冊封爲王的三位宦官究竟是誰? 第4張

宣和七年(1125年),童貫因收復全燕之境,封廣陽郡王,統率大軍重鎮邊疆,駐紮大原。那時,金已滅遼,大舉興兵南侵。童貫見大勢已去,由大原遁歸汴梁,且不聽欽宗令他留守汴京的命令,而隨徽宗南巡。於是,大學士陳東等上書劾蔡京、童貫等六人爲誤國六賊。童貫的主要罪名“結怨遼金,創開邊隙”。其實遼金之怨非童貫所結,邊隙亦非童貫所創。童貫握兵20年,在與夏、遼,金戰鬥中,有勝有負,但還算盡力,並無投敵誤國。

北宋之亡,根本在於徽宗的不作爲而招致朝廷腐敗,經濟崩毀。童貫爲衆矢之的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出身宦官,朝廷裏的官員多看不起他,加上童貫驕恣,上下結怨。徽宗禪位,欽宗登基,童貫失恃,靖康元年(1126年)被一連三貶。7月貶吉陽軍(今海南崖縣)又詔數童貫十大罪,命監察御史張澄追而斬之。九月初七日,張澄押回童貫的人頭在汴京城頭高高掛起,觀者如堵,京城轟動。中國史上握兵時間最長、掌控軍權最大、獲得爵位最高的宦官,就此了結一生。一年之後,中國史上巨型悲劇—“靖康之難”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