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今天科普一下“十八般武藝”是指那十八般

今天科普一下“十八般武藝”是指那十八般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十八般武藝是中國武術的一個傳統術語,也稱“十八般兵器”,常見於中國古代的戲曲、小說中,指使用各種武術器械的功夫和技能。

十八般武藝的內容和形式十分豐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個時代武藝發展的面貌。

明代後期萬歷年間,“十八般武藝”的具體內容又有了新的表述:“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鐗、十三鎬、十四殳、十五叉、十六鈀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

今天科普一下“十八般武藝”是指那十八般


,是拋射兵器中最古老的一種彈射武器。它由富有彈性的弓臂和柔韌的弓弦構成,當把拉弦張弓過程中積聚的力量在瞬間釋放時,便可將扣在弓弦上的箭或彈丸射向遠處的目標。

今天科普一下“十八般武藝”是指那十八般 第2張


,是古代的一種冷兵器,是古代兵車戰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步兵有效剋制騎兵的一種武器。 弩也被稱作“窩弓”、“十字弓”。古代用來射箭的一種兵器。它是一種裝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機等部分組成。

今天科普一下“十八般武藝”是指那十八般 第3張


,在古代爲刺兵器,殺傷力很大,其長而鋒利,使用靈便,取勝之法,精微獨到,其他兵器難與匹敵。故稱爲“百兵之王”。

,爲單面長刃的短兵器。同時泛指可用於切、削、割、剁、刺的工具,與匕首合稱亦爲膳食器。刀的最初形態,與鉞非常接近。其形狀爲短柄,翹首,刀脊無飾,刃部較長。

,劍開雙刃身直頭尖,橫豎可傷人,擊刺可透甲。兇險異常,生而爲殺。(武經)————劍,兩邊都開了刃,有着筆直的劍身和尖銳的劍尖。

(máo),兵器名,是古代用來刺殺敵人的進攻性武器,是戰爭中常用兵器。

,古人稱“幹”,與戈同爲古代戰爭用具,故有“干戈相見”等詞。後來還稱作“牌”、“彭排”等。傳說我國最早的盾,遠在黃帝時代就有了。

(Axe),又稱斧頭,是一種武器或者伐木工具。是由一根木棍把手接着一塊梯形刀片所構成。

,一種古代的漢族武器,雖具備殺傷力,但是更多的是一些儀衛所用,和使用武器不同。

,是戈和矛的合體,也就是在戈的頭部再裝矛尖。具有勾啄和刺擊雙重功能的格鬥兵器,殺傷力比戈和矛都要強。戟的出現在我國推動了戰國時期的到來。

今天科普一下“十八般武藝”是指那十八般 第4張


,中國古代兵器之一,短兵器械的一種。鞭起源較早,至春秋戰國時期已很盛行。鞭有軟硬之分。硬鞭多爲銅製或鐵製,軟鞭多爲皮革編制而成。常人所稱之鞭,多指硬鞭。

今天科普一下“十八般武藝”是指那十八般 第5張


,(鐵)鞭類,長而無刃,有四棱,長爲四尺(宋制四尺爲一米二),鐗多雙鐗合用,屬於短兵器,利於馬戰。鐗的分量重,非力大之人不能運用自如,殺傷力十分可觀,即使隔着盔甲也能將人活活砸死。

今天科普一下“十八般武藝”是指那十八般 第6張


,亦爲古兵杖之一,形式奇特,長一丈三尺,柄端安一大拳,拳握一筆,純以鐵製,其重量不亞於斧銊,舊式儀仗中時見之。

,殳的金屬首多爲青銅制,可分有尖鋒的實戰用“銳殳”和無尖鋒的儀仗用“晉殳”兩類。殳主要用於車戰,在兩軍車馬交錯衝撞時使其分開,故有棱而無刃

,是中國武術長器械的一種,頂端有二股叉的爲“牛角叉”,頂端有三股叉的爲“三頭叉”,又名“三角叉”。

,耙齒鋒利似釘,攻擊性強,也兼有兵器的作用。因耙可擊,可耙,一度成爲軍中最利的武器之一。

套索,不知始於何時,亦並非兵器,臨陣時用者絕鮮,蓋一尋常之綿繩,兩端結作錘形,長約一丈二尺,搆造至爲簡單,用法亦止九勢,爲一種暗器,似飛鏢袖箭之一類也;若用爲架格攻擊,則非所宜。

今天科普一下“十八般武藝”是指那十八般 第7張


白打,即徒手搏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