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珞巴族歷史 珞巴族是怎樣發展經濟的

珞巴族歷史 珞巴族是怎樣發展經濟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直到20世紀中期,珞巴族社會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階段。各部落主要從事農業,仍以刀耕火種的原始生產方式爲主,農業生產工具簡單粗糙,除了少量的鐵製砍刀、長刀外,大多數地區還使用着木質工具,如播種用的木尖棍、鋤草用的木鍬、木鋤等。種植玉米、龍爪粟、旱稻及其它雜糧,糧食產量很低,在很多地方仍然保留着採集櫟類堅果、塊根補充糧食不足的習慣,有的地區甚至仍以採集“達謝”等棕櫚類植物的莖心製作澱粉爲主要食物來源。普遍兼事狩獵,捕獲到大型動物時,在民族或村落內平均分配。手工業還沒有從農業中完全分離出來,但已出現兼事製陶、製造鐵器等手工匠人及紡織、編織等家庭副業。珞巴族男女都會編制竹筐、竹蓆、竹籠和竹繩。這些器物,作工精細,品類繁多,反映了珞巴族物質文化的特點。

他們用農閒時製作的這些物品和魯皮、黃連、麝香、熊掌、辣椒、染料草等土特產品和獵物,到察隅、米林、墨脫等縣城附近,從藏族那裏換回鐵質工具、食鹽、羊毛、衣服、糧食、茶葉等生活必需品 。新中國成立後,珞巴族地區先後獲得解放。1959年西藏三大領主的封建統治被推翻以後,陸續進行了民主改革,實現了珞巴族人民當家作主的願望,在西藏自治區以及縣、區、鄉各級人民政府中,珞巴族人民都有自己的代表參加。

珞巴族歷史 珞巴族是怎樣發展經濟的

在國家和各兄弟民族的大力支援下,迅速擺脫了經濟、文化的原始落後狀態。四十年來,珞巴族人民大力進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引水灌溉,精耕施肥,放棄了多年延續下來的刀耕火種的耕作習慣,使糧食產量大幅度增長;牧業生產也得到很大發展,人民生活有了顯著改善。

過去珞巴族地區道路崎嶇,交通險阻,行路極其困難,現在從縣城到偏僻村寨都修上了寬闊的公路、馬路,在白浪翻滾的江河之上架起了鋼索吊橋,交通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國家還在珞巴族地區興建了新村,辦起了學校和醫療站。本民族有了自己的幹部、醫生、文藝和體育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