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西涼興聖皇帝李暠的貢獻 李暠的爲政舉措有哪些

西涼興聖皇帝李暠的貢獻 李暠的爲政舉措有哪些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暠[hào](351年—417年),字玄盛,小字長生,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自稱西漢將領李廣十六世孫[1] ,十六國時期西涼政權建立者。

隆安元年(397年),段業自稱涼州牧,以李暠爲效谷縣令,後升爲敦煌太守。隆安四年(400年),李暠自稱大將軍、護羌校尉、秦涼二州牧、涼公,改元庚子,建立西涼政權,以敦煌爲都城,疆域廣及西域。義熙元年(405年),改元建初,遣使奉表東晉,並遷都酒泉,與北涼長期爭戰。

義熙十三年(417年),李暠去世,享年六十七歲,諡號武昭王,廟號太祖,葬於建世陵。唐朝李氏亦稱李暠爲其先祖。唐玄宗李隆基天寶二年(753年)追尊爲興聖皇帝。

西涼興聖皇帝李暠的貢獻 李暠的爲政舉措有哪些

李暠的爲政舉措有哪些

政治

李暠建國後,以“諸事草創,倉帑未盈,故息兵按甲,務農養士”爲指導思想;在政治上努力做到知人善任,積極納諫,執法寬簡,賞罰有信。他赦其境內,號召因戰亂而背井離鄉的百姓返回家園,重視農桑,並給這些重返家鄉的百姓以優惠待遇和資助,很快就有逃民二萬三千萬多戶遷回敦煌。爲了統一河西,他還派遣重臣宋繇東征涼州,西擊玉門,都取得成功。隨後,他實施“寓兵於農”的措施,將大批軍隊開到玉門關、陽關等地屯田,廣積糧谷作爲東伐的資本。 因此,敦煌因戰亂而遭到破壞的經濟,很快得以恢復和發展。

文化

李暠執政後,廣開言路,重視儒學,珍惜人才,知人善任,積極振興文化教育。在他統治的西涼境內,當時好多文人名流,都投靠於他,當時著名的地理學家闞駰,經濟學家宋繇,教育學家劉昞等,他們都得到李暠的重用,一時羣英齊集敦煌,在學術上做出了突出的成就,形成了以敦煌爲中心的“五涼文化”的興盛時期。

教育

李暠曾在南門外水邊修建起一座殿堂,取名爲靖恭堂,作爲他同朝臣商議朝政、檢閱武備的處所。李暠爲振興文教,培養儒士,便修建設立學校,增收富貴人家學生五百人。 並在各郡設置五經博士,負責傳授經學。文風一時大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