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背水一戰”韓信是如何取勝的?爲何後世將領無法模仿?

“背水一戰”韓信是如何取勝的?爲何後世將領無法模仿?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背水一戰”,韓信是如何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井陘之戰”可以說是兵仙韓信軍事謀略的代表之作,乃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典型戰例,並由此誕生了一個成語“背水一戰”。那麼,此戰韓信到底是如何取勝的,其排兵佈陣有何玄妙之處,爲何後世多有軍事家模仿韓信列陣,卻大多落下個兵敗身亡的下場呢?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這場兩千多年前的經典戰役。

“背水一戰”韓信是如何取勝的?爲何後世將領無法模仿?

“楚漢爭霸”時期,爲挽回戰略頹勢、扭轉不利局面,劉邦採納韓信“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的戰略方針,命韓信、張耳等人率兵開闢北方戰場。在擊敗魏王魏豹、平定魏地後,韓信率兵於“(前204年)後九月,破代兵”,攻佔代地。

代地被攻破後,代王趙歇率殘兵逃入趙地。同年十月,按照劉邦的命令,“(韓)信與張耳以兵數萬”,打算趁機東進攻佔趙地,而代地殘餘地區則交由陳豨平定。趙王趙歇與代王陳餘見形勢危急,則“聚兵井陘口,號稱二十萬”,堵住了代地通往趙地的重要通道——井陘。

“背水一戰”韓信是如何取勝的?爲何後世將領無法模仿? 第2張

代地與趙地雖然近在咫尺,但兩地卻被太行山牢牢阻斷,太行山中雖然遍佈河谷,但卻根本不利於人馬通行,因而當時由代地通往趙地,唯一可供大軍行進的,便是太行八陘之一的“井陘”。可以說,只要趙軍牢牢佔據井陘關,堵住井陘口,那麼即使韓信再聰明百倍、有天大的本事,也是無可奈何。

當時,陳餘麾下廣武君李左車認爲,韓信雖然兵鋒正盛,但漢軍補給線過長,且太行山道路難行,漢軍補給必然困難,因而建議可由自己率兵三萬從小道出擊,襲擾漢軍糧道,如此漢軍必敗。然而,陳餘卻認爲不可貿然出擊,應該深溝高壘嚴防死守,因而拒絕了李左車的建議。

“背水一戰”韓信是如何取勝的?爲何後世將領無法模仿? 第3張

韓信得知趙軍佈置後,則制定出了出奇制勝的戰略,率軍於距離井陘口三十里的地方下寨,並趁夜派出兩路兵馬,其中一路由兩千輕騎組成,人手一面漢軍紅色戰旗,由偏僻小路迂迴至趙軍大營側翼的抱犢寨山潛伏,令其在趙軍主力出擊後,趁機攻佔趙軍大營,斷其後路。另派出一萬大軍,趁着夜深人靜,偃旗息鼓的抵達綿蔓水東岸背靠河水佈列陣勢,用以迷惑趙軍。

天亮之後,趙軍發現漢軍背水列陣,完全違背了“右倍山陵,前左水澤”的佈陣方略,因而認爲韓信這種主動置之死地的做法,是根本不懂得用兵的表現,因而對漢軍極爲輕視。

“背水一戰”韓信是如何取勝的?爲何後世將領無法模仿? 第4張

與此同時,韓信則率領剩餘漢軍,大張旗鼓的殺向井陘口,佯裝要對趙軍發動進攻。趙軍見狀,果然離營出戰。兩軍在井陘口的狹窄通道中廝殺一陣之後,韓信佯裝敗退,漢軍一邊敗退,一邊胡亂扔掉旗鼓儀仗,退往綿蔓水,與事先在那裏背水列陣的一萬漢軍會合。

陳餘見漢軍戰鬥力如此低下,連忙率軍對漢軍展開追擊,對背水列陣的漢軍展開猛攻,企圖一舉殲滅全部漢軍。正所謂“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鬥”,漢軍三面遭受夾擊,背後又有河水阻路,無路可退之下人人奮死迎戰,趙軍雖然佔據兵力優勢,但由於地形的影響,竟然久攻不克,不得已調來更多軍隊。

“背水一戰”韓信是如何取勝的?爲何後世將領無法模仿? 第5張

與此同時,埋伏在抱犢寨山的漢軍奇兵見趙軍主力離營,趁大營空虛無備之際,突然對趙軍主營發動進攻,一舉攻克趙營。之後他們迅速拔除趙軍旗幟,遍插漢軍戰旗,一時間趙軍主營到處都是漢軍旗幟。

陳餘見久攻不下,無奈還得下令收兵,然而當趙軍返回主營,然而當他們發現自己主營上插滿漢軍旗幟後,頓時陷入大亂,紛紛逃散。佔據趙軍大營的漢軍見趙軍潰散,立即主動出擊,從側後方切斷了趙軍退路,而韓信則指揮漢軍主力全面發動反擊。

趙軍倉皇之下,只得向泜水方向敗退,然而在漢軍的追擊之下,趙軍無路可退,最終被全部殲滅,主將陳餘被殺。在擊潰趙軍主力後,韓信率領數萬漢軍,“歲餘乃下趙五十餘”,用時一年全面佔領趙地,趙王歇和李左車被俘。

就此戰而言,韓信可謂奇正並用,在背水列陣吸引趙軍主力的同時,則另派奇兵出奇制勝,斷絕趙軍退路的同時,對趙軍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壓力,這才導致趙軍軍心渙散、迅速潰敗,從而最終以少勝多。

兵書戰法固然是歷代軍事家的戰略結晶,可如果完全按照兵書記載打仗,那可就真的是“紙上談兵”了。縱觀歷代名將,他們雖然大多熟讀兵書,但卻更擅長因地制宜、因敵制宜,靈活運用戰術戰法纔是他們百戰百勝的利器。

具體到“井陘之戰”,韓信背水列陣的佈陣,雖然違背了兵法,但卻是考慮到了敵我雙方態勢以及井陘地形之後做出的決定,同時又以奇兵爲輔,這才取勝。

“背水一戰”韓信是如何取勝的?爲何後世將領無法模仿? 第6張

其一,敵我雙方態勢。漢軍兵威正盛,軍心士氣穩定,乃是久戰精兵,而趙代聯軍則不同,其戰鬥力相較漢軍則相對較差,很難短期內擊敗拼死一戰的漢軍。正因如此,韓信纔敢於佯敗誘敵深入,再以背水決戰的勇氣來拖住趙軍主力。如果不是這樣,一來漢軍的佯敗便極可能演變爲潰敗,二來漢軍非但不會背水死戰,反而更可能陷入絕望而迅速潰散。

其二,井陘地形特殊。井陘乃是一條蜿蜒幾十裏的狹窄驛道,趙軍雖然在兵力上遠超漢軍,但受地形限制,卻很難在狹窄區域充分展開,因而漢軍正面受到的壓力其實並不大。否則,如果是在開闊地帶,趙軍兵力充分展開,那麼漢軍受到的壓力必然倍增,是否還能頂住趙軍的猛攻,可就要打個問號了。

其三,另以奇兵爲輔。漢軍的主力雖然集中在了綿蔓水東岸,可此戰的關鍵卻是那兩千奇兵,如果他們不能趁機奪取趙軍大營,那麼趙軍在久攻不下之後,大不了再返回主營堅守便是,韓信還是無法擊敗趙軍。

“背水一戰”韓信是如何取勝的?爲何後世將領無法模仿? 第7張

如上,韓信的背水列陣,之所以能夠做到置之死地而後生,乃是充分考慮到了敵我雙方態勢和井陘的特殊地形,並在以奇兵爲輔的情況下做出的戰略部署。如果後世將領不考慮天時、地利、人和,而只醉心於“置之死地而後生”,那麼恐怕真的就置之死地了,而根本不會有“後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