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代地廣人稀荒地也多 古人爲什麼還要去給地主種地

古代地廣人稀荒地也多 古人爲什麼還要去給地主種地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種地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在中國長達數千年的封建歷史中,中國農民無疑是人數最爲龐大、生活中最悲慘的階層。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而封建王朝,農民幾乎佔據了絕大多數。所以,每一個王朝的歷史,幾乎都是農民受欺壓的歷史。

一個王朝剛建立時,人少地多,自給自足或給地主當佃農,農民尚能勉強維持生活。然而,隨着社會的發展,土地兼併現象也愈演愈烈,農民的生活愈發艱難。

尤其是到了王朝後期,由於各種天災和苛捐雜稅的雙重壓迫,讓越來越多的農民失去土地成爲流民,窮人賣兒賣女的現象比比皆是。

如果災情更嚴重,甚至就要吃人。易子而食,折骨而炊,這都是史書上確切記載過的。那麼,既然農民沒有土地,爲什麼他們不去荒地自己開墾一塊土地自給自足呢?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有三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讓無數窮人望而卻步。

古代地廣人稀荒地也多 古人爲什麼還要去給地主種地

窮人的土地是怎麼消失的?

在說主要原因之前,需要大家明白一個概念,那就是古代土地兼併的方式。在古代,封建王朝的主要收入來源於土地。

在封建王朝剛剛建立的時候,天下由於長時間的戰亂,人口稀少,土地荒廢,這時候統治者只需要把土地再次分配給農民就可以了。

我們假設農民老張在新政權建立的時候分到了10畝地,這10畝地養活老張一家暫時是不成問題的。但是過了幾十年問題就來了,老張有兩個兒子,老張死了每個兒子分到了五畝地,這時候他的兩個兒子過得日子也算馬馬虎虎。

又過了幾十年,這10畝土地又分給了老張的四個孫子,每人只有2.5畝地了,如果不精打細算就得餓肚子了,那麼再過幾十年呢?

如果沒有特殊的獲取土地的方式,老張家的地只能是越來越少。剛纔說的還是正常發展的情況下,如果遇到戰亂,老張家的人被亂軍殺死,或者是被拉壯丁,或者是遇到災年顆粒無收,甚至是什麼天災人禍都沒有,只是皇帝一時興起要修個宮殿,提高稅賦,這都是老張一家不能承受之痛。

古代地廣人稀荒地也多 古人爲什麼還要去給地主種地 第2張

而且,老張家作爲小農經濟的一分子,本身就是極其脆弱的,遇到天災顆粒無收的時候,爲了生存,就不得不以土地爲抵押向當地的大戶借錢借糧,最後還不上的話土地就歸了地主。

當然,農民遇到的困難絕不僅僅只有天災,例如,無力繳清政府的苛捐雜稅,把土地落戶在當地的士紳名下,諸如此類,都是導致農民失地的重要原因。

久而久之,有地的農民越來越少,土地兼併愈演愈烈,土地都集中在地主手裏,政府收不到稅,只能提高稅收,地主們轉手把上面的指標加在了地租上,農民既失去了土地,也沒有了飯吃,只好揭竿而起,新的王朝又建立起來,接下來又是同樣的事情在這塊土地上出現,周而復始。

古代地廣人稀荒地也多 古人爲什麼還要去給地主種地 第3張

那麼,這些失地或無地的農民,能不能到荒郊野外去開發一塊兒土地,從而自給自足呢?

很遺憾,這個看似很美好的選擇,卻幾乎不可能。

第一,即便是荒地,絕大多數都是有主的。所以,並不是想開荒就能開。

還拿老張舉例子,如果老張不想被地主階級壓迫,想實現自己的糧食自由,帶着全家離開家鄉。如果老張家住在平原,那麼可能老張在方圓幾百裏都找不到一塊適合耕種的野地,因爲平原上的地已經被人們佔完了。

如果老張家住在山地,再去偏遠的深山老林開荒行不行呢?這些地區確實不存在主人,但是意味着,人跡罕至的地區開荒,生存都很困難,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而且,即便是有人很幸運找到了距離近的無主荒地,想把荒地變成耕地,也極爲困難。想去開荒要付出巨大的代價,首先要解決灌溉用水的問題,在古代想要開墾一塊荒地除了土壤的肥沃度之外,還要考慮灌溉,畢竟老天爺不會貼心到保證每一塊土地都風調雨順的程度。

古代地廣人稀荒地也多 古人爲什麼還要去給地主種地 第4張

就算土地在河邊,也需要挖水渠或搭水車來取水,不在河邊的話,那就需要人工挖井來灌溉了,然而,古代農民對地下水的走向只能依靠經驗,還沒有挖井的專業工具,依靠個人力量挖井幾乎是不可能的。

假設老張運氣好,成功地掘了一眼水溫適中,水質尚可的井,那開荒的工具又成了老張的一大難關。在古代,荒地也不是寸草不生的,荒地上面往往有着大量的植被,想要開墾的話必須手工清除。

就算是一把火燒點上面的植物,清理地下的根系和石頭也是一個巨大的工作量。那麼問題來了,清理土地的工具是從哪來的?

要知道,在漢朝,鹽和鐵就作爲戰略資源收歸國有了,老張一個逃出來的貧農哪裏有錢得到鐵呢?就算是老張自己找到一些廢鐵作爲原材料,他也需要找工匠把鐵加工成農具,想找工匠必須進城。

但古代可是有《流人法》的,老張肯定會被官府遣送回原籍,接着被地主階級壓迫。老張肯定不會自己打鐵,如果自己會打鐵的話,那就成了鐵匠,就實現了從失地農民到手工業者的階級跨越,老張爲什麼要去開墾荒地呢?

古代地廣人稀荒地也多 古人爲什麼還要去給地主種地 第5張

第二,開荒的成本很高,絕不是古代窮人所能承受的。開荒的第一年也是十分艱難的,剛剛完成開荒的土地第一年耕作,適合作物生長的礦物質和微生物不足,土地肥力不夠,產量是十分低的,有的甚至種子都收不回來,直到連續耕種多年以上纔能有所收穫。

這也就意味着,開荒的前幾年幾乎只有投入而沒有產出。古代窮人幾乎都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即便是有熟地可耕種,天災人禍稍有波動,就會導致餓肚子。

因此,在古代開墾荒地往往都是官方組織人手,解決這些農民的吃飯問題,往往要集中全村甚至全鄉的力量才能開墾成功,單單靠着一兩個跑到深山老林裏的農民幾乎不可能成功的。

第三,即便歷經千辛萬苦,排除萬難,真的開墾成耕地,農民將耕地順利在官府登記獲得地契的可能性依然很低。

衆所周知,古代封建王朝的大部分收入都來源於土地,土地所有者是需要交皇糧的。因此,理論上,土地在官府的登記之下才是合法的。雖然有官僚和地主能夠以隱地的方式隱瞞土地,但是,這種能力顯然不是窮人所能具備的。

所以,要想將開墾的土地真正地落在自己的名下,必須要前往官府登記以獲得地契。且不說當時的官府是否允許窮人開墾荒地,即便不反對,在貪腐橫行的封建王朝時代,一個無權無勢甚至連字都不識的農民想將自己的土地登記,也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因爲,在這其中有太多的人可以從中下手。任何一個底層的豪強、小吏都可以從中做手腳,將農民開墾的土地佔爲己有。如此高的風險,自然足以嚇退幾乎所有農民。

農民寧可忍受地主階級的剝削壓迫,也不會冒着餓死的危險去開墾荒地,跟着地主種地也是成日勞作,但是好歹能吃到幾口糧食,自己去開荒連第一年都熬不過去,哪個情況划算農民自己算的過來。

在新中國建立之後,政府才把吃飯問題作爲頭等大事,194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只有1億多噸,到了2018年,全國總產量達到了6億多噸,人口也從4億人增長到了14億人,並且取消了上千年的農業稅,真正從根子上解決了中國的土地兼併問題,現在再也不會有吃不飽肚子的人了。因此,只有在一個生產力發達並且政治穩定國家裏,農民纔會徹底擺脫飢餓,不用去靠開荒來實現自給自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