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一定要把徐茂公流放外地,李世民這麼做的用意是什麼?

一定要把徐茂公流放外地,李世民這麼做的用意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徐茂公是唐朝初年的名將,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他與衛國李靖並稱。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徐茂公,本名徐世績,字懋功。因爲他的字,所以後世演義小說當中,多稱其爲徐茂公。

一定要把徐茂公流放外地,李世民這麼做的用意是什麼?

不過,正史當中的徐茂公,和演義小說當中的有所不同。演義小說當中,徐茂公是一個典型的謀士型人才,而且是個老道。但在真正的歷史上,徐茂公其實是武將。

徐茂公家裏本來很有錢,是所在地區數一數二的富豪。然而到了隋朝末年,因爲國家逐漸混亂,百姓民不聊生,徐世績家裏也因此衰敗。最後不得已,徐世績和他爹在當地拉起了一支隊伍,投靠了瓦崗軍領袖翟讓

徐世績剛加入瓦崗軍的時候,瓦崗軍還比較弱小。徐世績本人那時候也很小,只有十八歲而已。當時的瓦崗軍,是由安陽人翟讓拉起的一支農民軍,總人數只有千餘人。在徐世績加入瓦崗軍的同時,演義小說當中大名鼎鼎的單雄信,也加入了瓦崗軍。

他們兩個人的加入,對於瓦崗軍來說,意義重大。尤其是徐世績,雖然年齡不大,但卻足智多謀。在他的輔佐下,翟讓領導的這支農民軍,迅速發展,很快就發展到萬餘人的規模,成了河南地區最強大的一支農民軍。

在這之後,瓦崗軍多次打敗隋朝的官軍,聲勢越來越大。就是在這個時候,隋朝的大貴族李密,因爲之前犯了罪,也加入到了瓦崗軍當中。在演義小說當中,李密往往並不是什麼正面角色,而是一個奸詐小人。但實際上,正史當中的李密,是一個相當有才能的人。在李密的帶領下,瓦崗軍飛速發展,成長爲隋末最強農民軍之一。而徐世績,也成了瓦崗軍最高層的將領之一。

不過,好景不長,隨着瓦崗軍逐漸壯大,李密不甘心繼續屈居於翟讓之下,所以在一場宴會上刺殺了翟讓,自己做了瓦崗軍的領袖。徐世績也參加了這場宴會,還被李密的心腹砍了一刀,多虧李密惜才,讓手下及時停手,纔沒有就此丟掉性命。此後,徐世績倒也看得清時勢,沒有反抗李密,而是就此歸順了李密,奉李密爲主。

再之後,李密率領瓦崗軍,橫掃大江南北,一度成爲天下最強的割據勢力。可惜瓦崗軍的地盤,地理位置不是很好,處於四戰之地。所以最終,瓦崗軍擊敗了宇文化及之後,被王世充偷襲,一戰擊潰。瓦崗軍戰敗之後,李密直接投降了雄踞關中的李淵,而徐世績則是返回了瓦崗軍的地盤,統領殘餘的瓦崗軍。因爲李密已經投降了李淵,所以徐世績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李淵的人。

一定要把徐茂公流放外地,李世民這麼做的用意是什麼? 第2張

因爲此時李密的地盤和殘餘軍隊,都掌握在徐世績手上。所以徐世績的歸降,對於李淵來說,意義重大。爲了賞賜徐世績,李淵除了給他加官進爵之外,還給他賜姓爲李,給他改名爲李世績。

在現代社會當中,跟別人姓聽上去似乎有點像是在罵人。但在古代,被皇帝賜姓,那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耀。

可惜好景不長,不久之後,山東的竇建德打了過來。瓦崗軍之前本就被王世充重創,此時戰力嚴重不足。面對竇建德的進攻,瓦崗軍根本招架不住。最終,李世績的父親李蓋被竇建德所擒,同時被擒的還有大名鼎鼎的魏徵,李家宗室王爺李神通等人。因爲父親被活捉,李世績自然也就只能投降了。

雖然投降了竇建德,但李世績的心卻還在唐朝那邊。所以接下來,李世績便想通過戰功,先取得竇建德的信任,然後再帶着老爹一塊逃回李唐,甚至於李世績還曾想過要趁機刺殺竇建德。奈何竇建德比較警覺,一直沒給李世績機會。所以最終,李世績只能率領數十名親衛,獨自逃歸李唐。

有趣的是,李世績叛逃之後,竇建德非但沒有追究他的責任,反倒認爲他心向故主,是一條好漢,並沒有聽從部下的建議殺掉李世績的父親。從這一點來說,竇建德被後人稱作梟雄,確實也是很有道理的。

就這樣,李世績終於正式加入李唐,成了李家麾下最能打的一員戰將。

此後的幾年裏,李世績一直跟隨當時還是秦王的李世民,南征北戰。先後打敗了劉武周、王世充等梟雄。更爲奇妙的是,後來在虎牢關大戰期間,當李世民和竇建德拼命的時候,李世績還曾立下了很大的戰功,最後幫助李世民生擒了竇建德。不知道竇建德被生擒的時候,會不會後悔當初放了李世績。

再之後,李世績又先後參與了平劉黑闥、徐元朗、輔公祏的戰事,立下了不少的戰功。

唐朝開國的幾場關鍵大戰,除了滅薛舉、平蕭銑這兩場仗,剩下的所有關鍵戰爭,李世績都無一缺席,並且都立下了大功。等到唐朝徹底統一天下之後,李世績已經成了能夠獨擋一面的高階將領,深受李淵的信任,被李淵調到了北方,抵禦突厥。

再之後,又過了兩年,玄武門事變爆發。

演義小說當中,徐茂公也參加了玄武門事變,並且在其中立下了大功。但實際上,李世績雖然確實是李世民的人,但當時正遠在北方統領軍隊抵禦突厥,並沒有參加玄武門事變。不過,這並不影響他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玄武門事變後,李世民登基爲帝,封李世績爲幷州都督,繼續坐鎮北方。

不過,李世民做了皇帝之後,名字裏同樣帶一個‘世’字的李世績,爲了避諱,自然就得拿掉那個世字。所以在李世民登基之後,李世績改名叫做李績。

這一年,李績才僅僅只有33歲。

一定要把徐茂公流放外地,李世民這麼做的用意是什麼? 第3張

此後的整個貞觀年間,李績一直在北方邊境堅守。加上之前李淵在位時的兩年,李績坐鎮幷州整整十六年。唐朝的幷州,就是今天的山西地區,當時這個地方是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南下的最前線,最爲要緊。後來唐朝北上進攻突厥,李績率軍北上,一戰俘虜了五萬多人。打薛延陀,李績親自率軍深入草原,最後不但一戰擊潰了薛延陀主力,而且又俘虜了五萬多人。征討高句麗,李績率軍一路攻入遼東,大敗高句麗。

貞觀二十二年,李績終於被調回京城,擔任太常卿一職。之前李績雖然也早已被調回京城任職,但每次李績剛剛接到調令之後,唐朝邊境就會爆發戰爭,然後緊接着就得派李績去滅火。所以直到貞觀二十二年,李績才終於正式返回京城任職。

但是,此時的京城,同樣並不太平。

京城這邊,李世民已經年老體弱,命不久矣。而在接班人的問題上,李世民卻並沒有完全準備妥當。

身爲一代雄主,李世民在養孩子這件事上,其實算是挺失敗的。早年李世民曾立嫡長子李承乾爲太子,李承乾做太子也是盡心竭力,頗受朝野上下讚譽。但可惜後來李世民的皇后長孫氏去世以後,李世民根本不會和太子溝通,所以導致父子二人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最後逼得李承乾不得不走上了謀反的道路。

李世民本人是造反的行家,所以李承乾自然不可能成功。還沒等他真正發動政變,就被發現了。然而李承乾的這場政變,對於李世民而言,卻是一場重大的打擊。對於唐朝來說,更是一場巨大的震動。

因爲太子造反,李世民不得不改立其他兒子做太子。按照古代的嫡長子繼承製,李世民需要從自己的嫡子當中,選擇一個做下一任太子。但問題是,李世民的嫡次子李泰,之前和李承乾有競爭太子位的先例。如果李泰做了太子,以後李承乾就必死無疑。出於愛子心切的心思,李世民最後選中的自己的嫡三子李治,作爲太子。

李治其實也很不錯,不管是才能還是品性,都算是上佳。唯一的缺點是,李治年紀太小,而且缺少歷練,難以壓制貞觀年間留下的一幫老臣。所以李世民在臨終之前,便不得不爲李治的未來着想,留下一些後手。

一方面,李世民留下了自己最信任的長孫無忌,輔佐李治。長孫無忌是貞觀年間的第一重臣,也是治國大才。而且最關鍵的是,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親舅舅,是李治生母長孫氏的大哥。由長孫無忌來輔政,李世民最是放心。但另一方面,李世民也需要留下一些手段,來制衡長孫無忌,以免長孫無忌過於勢大,繼而威脅到李治的皇位。

一定要把徐茂公流放外地,李世民這麼做的用意是什麼? 第4張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將目光放到了李績的身上。

身爲唐朝的開國大將,不管是聲望還是資歷,李績都足夠入主中樞。憑藉李績在軍中的威望,將來入主中樞之後,足以和長孫無忌抗衡。而除了李績之外,貞觀年間有名的那些大臣,很多當時都已經死了。比如魏徵、房玄齡、秦瓊這些耳熟能詳的角色,當時都已經化爲黃土。還活着的開國功臣當中,也就只有李績有這個資格了。

正是因爲這個原因,李世民才先選擇將李績外放貶黜。等到李治上位之後,再將李績調回中樞,以此來對李績施恩,讓李績盡力輔佐李治這位大唐新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