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乾隆宴請三千老人吃飯 他們回去後爲何相繼出事

乾隆宴請三千老人吃飯 他們回去後爲何相繼出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乾隆請老人吃飯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看一看。

“恩隆禮洽,乃史無前例。”這是1785年,在朝廷舉行“千年大典”之後,由文學家們所作的評價。乾隆陛下爲了表達皇恩,在千叟宴上,宴請了三千多名賓客。

這一舉動看似增強了百姓對皇上的歸屬感,但事實上,千叟宴在百姓中還有“催命宴”的說法。

因爲這些老人在壽辰之後,很快就去世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千叟宴之由來

千叟宴不是乾隆年間第一次舉行,第一次舉行是在康熙六十歲生日的時候,一般人上了歲數,都會舉行盛大的宴會,更別說是一位上了歲數,還能主持朝堂的帝王了。

還有康熙說:“從秦朝到現在,有一百九十個人,都是我的功臣。”

乾隆宴請三千老人吃飯 他們回去後爲何相繼出事

康熙當政的歲月,比大多數的帝王都要長。

於是,康熙便將這次生日宴會的地點搞得聲勢浩大,讓全世界都知道,而且要搞出新的花樣來。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陛下又舉行了一場千叟宴,這一場宴會還是那麼隆重、那麼的熱鬧,大家都很高興。

這種與百姓共歡的景象,必定會讓乾隆的洪武大帝,對他的一生都有很深的影響。

從康熙開始,到清朝乾隆年間,千叟宴在國內引起了一股“敬老愛幼”的風氣,據說最鼎盛的時候,參加活動的人超過了3000。

如果他們的目標是彰顯皇恩,那麼陛下就沒有必要在食物中下藥,更別說來參加宴會的人,還是一位五十多歲的老人。

乾隆宴請三千老人吃飯 他們回去後爲何相繼出事 第2張

去參加宴會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千叟宴是整個清廷最隆重的一次,也是最隆重的一次,以示皇恩的恢弘,參加的人數並不多,年齡也不小,年齡不限,無論官員還是平民,都可以參加。

不過,千叟宴是在帝都舉行的,所以很多老人都是非京城之人,所以這一次的宴會,並沒有那麼順暢。

對於其它王朝來說,清代的公路雖然還算髮達,但是和現在的運輸工具還是沒法相比的。

就算是最有錢的文人墨客,身上的銀子也不少,大多數時候都是徒步趕路,因爲山裏的道路太過陡峭,根本無法通過,只能走上大路。

要從農村到京城去參加宴會,要走很遠很遠的路,要吃好喝好睡。這位老者一生都在烈日下工作,如今已經接近七十歲,他的體質也遠沒有以前那麼強健,很有可能會受到外界的干擾,變得更加兇險。

乾隆宴請三千老人吃飯 他們回去後爲何相繼出事 第3張

到了京城數公里之外,若是有足夠的財力,還可以考慮僱傭一架牛馬,但京城的道路遠不如前世,道路崎嶇不平,崎嶇不平。

而且還要忍受着車輪帶來的灰塵,讓人忍不住想要嘔吐,但爲了防止錯過宴會,他們必須要儘可能多地停下來。

這對他的打擊實在太大了,如果他的體質不好,很可能就到不了了,而且,晚宴之後,他還要回去。

細嚼慢嚥

乾隆皇帝的千叟宴,要比康熙的要精細得多,菜餚種類繁多,每一道都蘊含着極好的寓意和極好的構思,每一道都是價值不菲的食材,就連最低等的菜餚,在普通民衆看來都是美味佳餚。

對於皇家將士和皇親國戚們而言,這樣的美食實在是太普通了,充其量也就是新鮮事物,普通人終其一生,也未必能夠見到一次。

乾隆宴請三千老人吃飯 他們回去後爲何相繼出事 第4張

所以百姓們自然是狼吞虎嚥起來,根據典籍上的記錄,當時有不少人喝醉了,嘔吐了,暈了過去,一看到這些食物,他們就開始狼吞虎嚥起來!

這和現代人在吃小龍蝦的時候,抱着要抱着一塊肉,抱着一種想要爬上牆頭的想法是一樣的。

在清代,普通民衆的飯桌上,最常用的就是馬鈴薯之類的糧食。馬鈴薯因其產量高、營養豐富等特性,在中國各地廣爲流行,並在我國建立了一個繁榮時期。

相比之下,這次的“千年大餐”,用料奢華,製作精細,與普通的飯菜相比,完全是天壤之別。兔子、大龍蝦、鵪鶉蛋、鹿茸、魚嘴、鮑魚……

冬天的時候,大雪紛飛,數百個木炭,足夠一戶人家吃一年了。

乾隆陛下的這場盛大的宴會,體現了他對百姓的關愛,對他的孝順,對他的影響是巨大的。

雖然儀式很複雜,但能大快朵頤,也是值得的。

所以,客人們都很開心,誰也不知道這件事有多嚴重,一個吃慣了傳統的人,吃了這麼多以前從來沒有吃過的東西,對他的腸胃肯定會有很大的影響!

尤其是一個身體不好的老人。再加上老人們的各種生理機能都在下降,所以他們根本承受不住大吃大喝帶來的負擔。

突然的暴飲暴食會使老人的膳食結構失衡,增加胃腸的負荷,進而導致消化功能失調,出現心絞痛、心肌梗塞等症狀。

而且,長途跋涉,宴會的規則也很複雜,讓他們變得更加疲憊,生病的可能性也會越來越高。

乾隆宴請三千老人吃飯 他們回去後爲何相繼出事 第5張

古代社會的醫療條件很糟糕,很難理解,所以千叟宴纔會被人稱之爲“催命之夜”。

乾隆年輕的時候親眼目睹了康熙帝舉辦的千叟宴,所以他親自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宴會,這場宴會的規格之高,可謂盛況空前。

對皇上來說,這樣做既能拉攏人心,又能讓自己身爲一國之君的虛榮得到充分的體現,也能讓更多人瞭解皇室的力量和財力。

但正如農夫們幻想着帝王會拿着金鋤種田,帝王也不可能想到普通民衆的日子,所以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因爲他們吃得太多,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

康熙、乾隆兩國舉辦了四場千叟宴,花費了一百萬金幣,寫下了幾千首詩,贏得了無數人的讚譽和讚譽,只是一場狂歡之後,老人就迎來了一場真正的死亡。

乾隆宴請三千老人吃飯 他們回去後爲何相繼出事 第6張

但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千叟宴雖然加快了他的壽元,但即便是垂垂老矣的老頭子,他還是很樂意爲天下所有的老頭子設宴,而皇上則是愛戴窮人,設宴款待,來者不拒。

在清代,君權至高無上,在民衆眼中,這位帝王對於弱勢階層(長者)的明顯關懷,已經足夠讓他們感動得流下眼淚,感激涕零。

壽辰之後,這位老爺子相繼去世,固然令人悲傷,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位死去的人,也沒有什麼好後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