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宋朝打仗爲什麼屢戰屢敗 這和重文輕武有關嗎

宋朝打仗爲什麼屢戰屢敗 這和重文輕武有關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本站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宋朝爲何在戰爭中屢戰屢敗,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宋朝是一個文化極度繁盛的皇朝,是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中最繁盛的皇朝之一,卻在戰爭中屢戰屢敗。

一個如此強盛的王國竟做到屢戰屢敗,其中又有着怎麼樣的原因呢?今天我們就從歷史背景、國家戰略、意識形態和國家制度幾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一:宋之敗亡,首失在內

1:簡析宋朝

宋朝於公元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統一天下,趙匡胤黃袍加身成就宋太祖,“重文輕武”的宋朝由此到來。但是爲什麼宋朝會是”崇文抑武“的局面呢?這一切都得從唐朝地方勢力擴大開始講起。

唐朝中後期,地方勢力不斷擴大,各地農民起義不斷,社會動盪,唐王朝也在黃巢起義30年後滅亡,從此走向了五代十國,藩鎮割據的時代。

《新唐書》中說到:“兵強則逐帥,帥強則叛上。”武將掌握軍隊,一旦發現中央有了什麼衰敗的跡象,就會發起兵變。由此可見,軍事政變與犯上作亂就是這個時代的主調。

而宋太祖趙匡胤本身也是武將出身,他深知武將的危害性,所以在建立宋朝之後,便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將軍權收回了中央。

宋朝打仗爲什麼屢戰屢敗 這和重文輕武有關嗎

2:宋朝的制度與軍隊的關係

在北宋建立初期,就大肆興建科舉,而興建科舉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要促成一個以文治國的國家。這也導致了整個宋朝時期違背了歷史進程,從“武治”這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文治”。

甚至在“澶淵之盟”之後都達到了“謂敵不敢背約,謂邊不必預防。謂世長安,謂兵永息。恬然自處,都不爲憂。”的狀態。

而文官集團爲了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也大肆宣揚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不過在宋朝放棄了收復北方故土後,這也極度影響了宋朝在國家構建方面的合法性。

用通俗一點的話來說,宋朝憑什麼當中央之國?而宋朝也給出的答案也很清楚,那就是“文治”。一個武力不行,書畫、詩歌、儒學卻蒸蒸日上的朝代。

也就是說,宋朝並不需要用武力來證實國家構建的合法性,只需要”文治“就可以將大宋王朝管理的很好。

在“杯酒釋兵權”之後,趙匡胤使用“稍奪其權,收其錢穀,收其精兵”的政策對地方藩鎮勢力進行了打壓。並且在地方實行“兵將分離”,儘管擁有百萬大軍,確是“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尷尬場面。

宋朝打仗爲什麼屢戰屢敗 這和重文輕武有關嗎 第2張

這種違背軍事原則的屯兵制,削弱了將與兵之間的關係,折扣了指揮能力和協調能力,導致宋朝的百萬軍隊如同紙老虎一般觸之即潰,大幅度削弱了宋朝的戰鬥力。

在趙光義兩次伐遼失敗後,讓他徹底對收復幽雲十六州失去了信心,中華帝國曆代王朝以軍事爲主的國家構建邏輯開始被質疑,被消解。因此我們可以發現,自宋太宗以後,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用的都是被動且消極的國防戰略,用一個歷史名詞來概括,就是“守內虛外”。

北宋的這一場改革,雖然終結了五代十國藩鎮割據的場面,成功讓中央王朝的局面徹底穩定下來。但是這場改革也成功的矯枉過正,導致本末倒置,讓軍人的地位急劇下降。

“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就是北宋時期流行的一句俗話。並且,爲了進一步壓低軍人的地位,還會在軍人臉上刻字,這可是隻有罪犯纔會遭受的待遇。由此可見,宋朝對打壓軍人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

另外,北宋是沒有幽雲十六州的,所以在面對遼國的威脅時,沒有任何天塹來阻擋遼國南下。因此,北宋又不得不在河北和山西大量囤積軍隊防禦遼國,以及在汴梁囤積大量的軍隊來拱衛京師,而在西夏崛起後,又不得不在陝西囤積大量軍隊來抵禦西夏。

但是在軍人地位極其低下的宋朝,皇帝又怎能讓軍人爲國家心甘情願地賣命呢?所以這就是北宋的軍隊雖然很多,但戰鬥力十分低下的原因之一。

宋朝打仗爲什麼屢戰屢敗 這和重文輕武有關嗎 第3張

而南宋的地緣位置相比北宋好不到哪去,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說貫穿北宋的主線詞條是危機與變革,那麼南宋的就是生死存亡。

但是南宋依舊遵循着北宋“守內虛外”的軍事戰略。比如在南宋端平年間,拱衛京師的軍隊大概有十七八萬,而在漫長的長江防線上,襄陽卻只有大概四萬的軍隊駐紮,荊襄是兩萬多,荊鄂是一萬多,四川是六萬多。

並且,南宋統治者苟且偷安、消極防禦的思想較之北宋更甚。金人一來,北宋觸之即潰,導致金人“有擄掠,無戰鬥。”

趙光義得位不正極其心虛,對武將的猜忌極重。尤其是在收復幽雲十六州的高梁河之戰慘敗之後,趙光義負傷跑路。此刻找不到皇帝的將領們居然商議要把魏王趙德昭,也就是趙匡胤的次子擁立爲新的皇帝。直到他們發現趙光義還沒死,這件事也就作罷。

這件事給趙光義嚇得不輕,自此他對於武將的猜忌也就更上一層樓,整個宋朝也就開始了崇文抑武的時代。

一個最經典的例子,岳飛他爲什麼會被害?還不是宋高宗擔心他會獨走,抱着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的心態將岳飛給處理了。

宋朝打仗爲什麼屢戰屢敗 這和重文輕武有關嗎 第4張

3.均田制的崩潰

影響宋朝軍事實力低下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均田制的崩潰。首先來科普一下均田制,所謂均田制就是國家把國有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而維持穩定的田賦和稅收,這些農民也被稱爲自耕農。均田制起源於北魏,興於隋,在唐朝中期崩潰。

均田制崩潰的原因,是因爲隨着人口的增長和土地兼併,國家沒有多餘的土地分給農民們了。如果不給他們一條出路,社會必然動亂,更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到皇朝的統治。

所以唐朝給出的答案是國家來養,也就是將他們招進軍隊,用國家財政來保證他們的生存。這種制度,我們叫做募兵制。

所謂的募兵制其實這也就是個短期政策,但在安史之亂髮生後,這也成爲了唐朝續命的基本國策。朝廷沒錢了怎麼辦?中央政府就會讓地方政府自己想辦法處理,藩鎮就是這麼發展起來的。

但無論再怎麼樣也是不夠的,人口增長和土地兼併是阻擋不了的,人們需要更多的土地。於是農民起義開始了,而唐朝也在黃巢起義三十年後滅亡,五代十國的時代到來。

各個國家的土地兼併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宋朝統一全國的戰爭其實就是一場“兼併”的戰爭,沒有造成大規模的人口下降,也沒有“打土豪分田地”。

宋朝打仗爲什麼屢戰屢敗 這和重文輕武有關嗎 第5張

因此在宋朝建立初期就面臨着極其嚴重的土地兼併問題,所以宋朝也是用了募兵制,將農民招進軍隊來解決事失業農民的再就業問題。

但是國家財政的收入是有限的,由於宋朝的人口不斷增加,軍隊不斷膨脹,再加上還要給遼國、西夏、金國大量的歲幣,導致分到每個士兵頭上的錢糧財物等越來越少。這也是宋朝軍隊士兵素質越來越低,武器裝備越來越差的原因。

爲了養活這些軍隊,兩宋的稅收也是極高的。用司馬光的話來說就是“刻剝之法本朝皆被,財用羨溢百倍於前”,導致了終宋一朝農民起義不斷、“盜賊”遍地。

在宋朝的史料中,我們能看到士大夫總是在痛斥冗兵的問題,但是要裁軍也很難,如果遼國和金國打過來了,將毫無還手之力。

退一萬步講,裁軍,那失業農民怎麼辦?又分不到土地,爲了生存就只能去做“盜賊”的勾當,會進一步引起社會的混亂。所以這裁軍也不是,不裁軍也不是,只能作罷。

《宋史》中講到“勢官富姓,佔田無限,兼併冒僞,習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宋朝的軍隊的支出非常高,但是戰鬥力卻不符合經濟的支出。也就是說,軍隊的支出與混軍隊的戰鬥力成反比。

宋朝打仗爲什麼屢戰屢敗 這和重文輕武有關嗎 第6張

土地兼併的主問題以及衍生該怎麼解決,宋朝給出的答案是--無法解決。於是就這麼拖着,拖到了滅國。那麼宋朝爲什麼不抑制土地兼併呢?個人看法是,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土地兼併問題從唐朝中後期開始一直延續到了宋朝,延續了一百多年的思維慣性和經濟慣性。在均田制崩潰後,國家已經無法給予農民土地,自然也就阻止私下土地的買賣,乾脆就直接放到明面上,還能通過契稅賺點錢,中央政府何樂而不爲。

其次 ,宋朝前兩代統治趙匡胤和趙光義得位不正,爲了穩固他們的統治地位,必然會尋求大量支持。

宋朝打仗爲什麼屢戰屢敗 這和重文輕武有關嗎 第7張

在當時可以跟舊門閥士族抗衡的只有新興官僚地主階級,於是宋朝統治者和新興地主階級就站在了統一戰線上,統治者也就成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言人,爲了他們的利益,自然也就不會阻止土地買賣了,換種說法,宋朝統治者其實就是爲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然後扶持這個新興的階級。

結語

所以,宋朝屢敗屢戰的原因除了皇帝本身的問題,還有就是國家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問題。宋朝就是一個”崇文抑武“的朝代,雖說軍隊數量龐大,但戰鬥素質極其低下,再加上”澶淵之盟“給宋朝士兵帶來消極的思想,導致導致宋朝軍心不穩所以在戰爭屢戰屢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