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秦國好不容易纔平六國統一天下 秦朝爲何還如此短命

秦國好不容易纔平六國統一天下 秦朝爲何還如此短命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2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秦國短命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商鞅變法而逐漸強大起來的秦國,歷經數十年大刀闊斧的法治建設,終於建立了強大的戰無不勝的軍隊,以及依法治國的強悍國家,最終以摧枯拉朽之勢,逐一掃平六國,統一了整個中原。

秦國好不容易纔平六國統一天下 秦朝爲何還如此短命

秦始皇統一六國

但是,這個看起來堅不可摧的強大秦國,卻只有短短15年的壽命,就在秦始皇暴病而亡後迅速垮臺了。究其原因,多數人都認定以下兩點:

1. 秦始皇統一中原後採取暴政方式,在全國各地橫徵暴斂,致使民不聊生造反不斷;

2. 秦二世成爲接班人是個嚴重錯誤,導致宦官專權朝堂混亂,因而錯政百出。

但是,導致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除了上述兩點外,還有一個更致命的原因,那就是著名思想家荀子所說的“殆無儒邪“——缺少儒家的思想建設,沒有用儒家的禮義來統一和教化人民。

一 . 荀子治國理政思想的精髓——霸道和王道

荀子是戰國時期最著名的思想家,百家爭鳴的集大成者。荀子不但繼承了儒家學說和思想,又吸納了依法治國的理論,而且批判地總結和吸收了諸子百家的理論主張。

荀子發展了先秦時期的先進理論。其中最突出的是,他提出了具有樸素唯物色彩的天道觀(天行有常,不爲堯存,不爲桀亡)。荀子在人性論上與孟子的理論相對抗,提出了“性惡論“,強調人的後天學習對道德的影響。

針對君王治理國家的政策,荀子提出了王道和霸道的理論。所謂王道,就是以儒家提出的仁義治天下的政治主張施政。所謂霸道,是指君主憑藉武力、刑法、權勢等進行統治。荀子主張禮法並重、王霸兼行。

秦國好不容易纔平六國統一天下 秦朝爲何還如此短命 第2張

秦昭襄王與荀子

荀子出訪秦國時,曾與秦昭襄王君臣有過深入的交流。他說,秦國四周天然險阻關防堅固,地勢條件優越,山林河谷秀麗,自然資源豐富,進可攻退可守;秦國百姓民風淳樸,兵卒敬畏官長行爲恭順,頗有古之民風;秦國百吏做事謹慎認真,謙恭節儉忠誠守信,具有古代官吏作風。

也就是說,秦國的法制——霸道相當出色。秦軍之強有目共睹,統一中原也是勢在必得。

但是,荀子也看到了秦國的隱患(末世之兵,未有本統)。秦過於暴虐而缺乏仁義,故兼併天下雖易,而凝(治理)天下卻難,絕非長久之道。

二. 秦始皇及李斯不按荀子的理論出牌,必然走向滅亡

可惜的是,秦昭襄王及其繼任者,一直到秦始皇,都沒有重視荀子所說的話。包括荀子的弟子李斯,貌似學到了荀子的帝王之術,但他根本沒有掌握荀子思想的精髓。

李斯在秦始皇統一中原的大業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統一貨幣和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比如建立郡縣制等等……這一切都是基於法制的範疇,也就是“霸道“。

但是,秦國嚴重缺乏“王道”——以德服人,用禮義來治理國家。一統天下之後,秦始皇和李斯依然採取“霸道”那一套,最嚴重的行爲就是“焚書坑儒”,不允許有任何“儒家”思想存在。他們簡單地以爲,這樣做就可以讓六國臣民畏懼和屈服,被迫一心一意服從秦國的統治——其實這真是大錯特錯。

百家爭鳴的春秋時代,除了周朝的禮儀外,中原諸國都已逐漸接受了儒家學說,哪裏能夠容忍秦國這種“霸道”行爲?秦國雖用武力佔領了六國,但人民的思想卻無法被佔領。

統一的大秦帝國,與六國的普世價值體系背道而馳,一意孤行倒行逆施,失道寡助不得人心,必然導致覆敗滅亡。六國被廢黜的貴族們,以及不堪壓迫的人民羣衆,自然要揭竿而起造反,因此催生了漢朝的誕生。

秦國好不容易纔平六國統一天下 秦朝爲何還如此短命 第3張

起義軍大戰秦軍

結論:

漢朝以及後來兩千多年的朝代更迭,基本延續了秦朝的各級政府和法律框架,這說明秦朝的法制——“霸道”還是正確和行之有效的。但是,從漢武帝開始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教化,凸顯了荀子的“王道”——用禮義治理國家的重要性,這也是維持封建統治的必然。

由此可知,秦國滅亡之本源所在。由此可見,荀子作爲戰國思想家的偉大之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