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清朝鐵帽子王和普通親王都是皇室宗親 誰的地位更高

清朝鐵帽子王和普通親王都是皇室宗親 誰的地位更高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朝的鐵帽子王與普通親王相比,誰的地位更高?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郭德綱經常在相聲段子中譏諷搭檔于謙和于謙的“父親們”,其中有這麼一個經典橋段,郭德綱煞有其事地介紹于謙的祖上曾經是大清朝八大鐵帽子王其中之一的“綠帽子王”,逗得觀衆前仰後合。

當然這只是郭德綱、于謙創作的相聲作品,在真實歷史上並沒有什麼綠帽子王。

說到這裏,相信大家會非常好奇:在古裝劇中經常出現的清朝鐵帽子王,到底有什麼來歷?與普通親王相比,誰的地位更高呢?

清朝鐵帽子王和普通親王都是皇室宗親 誰的地位更高

後金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八月十一,努爾哈赤因病離世。

由於努爾哈赤生前並未選定繼承人,按照女真的制度,大汗之下設有八旗諸貝勒議政會,成員構成是四大貝勒與九小貝勒,必定要在這些宗室成員中挑選出下一任儲君。

最終,八阿哥皇太極於當年九月初一正式登上後金汗位,宣佈次年改元天聰。

1636年,後金改國號爲清,皇太極改稱“皇帝”。滿清建國之初,皇太極爲籠絡人心,特選出幾位封爲鐵帽子王,並世襲罔替。

禮親王代善、成親王嶽託、穎親王薩哈廉、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十五子)、鄭親王濟爾哈朗(舒爾哈齊六子)、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都被封爲鐵帽子王。

之後滿清順利入關,清世祖福臨設十四等封爵,即和碩親王、親王世子、多羅郡王、郡王長子、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和奉恩將軍。

封爵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因軍功受封,叫軍功封;一種是以皇帝直系子孫受封,稱恩封。

1751年,乾隆定世襲七品官爲恩騎尉,從而確立了二十七等世爵制,一直沿用到清末。

清朝國祚276年(從皇太極改國號爲清起),王爵世襲罔替者僅有十二家,分別是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莊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和慶親王。

其中,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莊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八家均以封祖在清朝開國及入關統一中國時期立下汗馬功勞而受封。因爲他們勳勞卓著,所以王爵世襲,無嗣或嗣王有罪革爵以旁支承襲王爵。

估計不少朋友都會認爲:清代的親王、郡王無非就兩種,一種是世襲罔替的,一種是降等襲爵的。

這種看法其實並不完全準確,關鍵在於有個時間節點,這個時間節點就是乾隆四十三年。

嚴謹點來說,皇太極之前封的那幾位世襲罔替的王爺算不得鐵帽子王,或者說當時還沒有出現鐵帽子王這種概念

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鄭親王濟爾哈朗、成親王嶽託、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都是八旗旗主,崇德時期封和碩親王是有個基本原則,非旗主不封親王。

清朝鐵帽子王和普通親王都是皇室宗親 誰的地位更高 第2張

這六王從崇德時期首次分封時,就沒有規定他們是世襲罔替的,同時也沒有規定是降等承襲。

因此在他們死後,都由自己的兒子承襲了親王的爵位。唯一不同的是,六個親王中,除了豫親王多鐸外,其他人的封號在順治、康熙時期都發生了變化。

後來成親王嶽託獲罪,被降爲克勤郡王,順治朝時又加上了莊親王碩塞、順承郡王勒克德渾,才最終形成了八大鐵帽子王。

到了康熙後期以及雍正時期,清王朝的統治趨於穩固,但這一時期親王的承襲依然遵循祖制,並沒有採取降等襲爵的措施。

清代中後期又加入了碩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合稱“十二大鐵帽子王”。

因此,北京俗語稱他們爲鐵帽子王。十二家鐵帽子王的殊榮,有的是由於軍功,有的則是其他的原因。

可是鐵帽子王並非清朝的官方稱呼,更不是單獨的爵位,而是一種“世襲罔替”的待遇,屬於給宗室後代的利益。

清朝鐵帽子王和普通親王都是皇室宗親 誰的地位更高 第3張

歷朝歷代的統治者不會輕易封王,對宗室的要求比較嚴格。正常的爵位傳給下一代時,都要至少降一級。比如親王的兒子是郡王,郡王的兒子最多是貝勒。

如果後代不努力,幾代傳下來,權力就會被集中到中央。這就好比東漢末年,作爲中山靖王劉勝後裔的劉備,居然淪落到織蓆販履。

但鐵帽子王不同,爵位可以世襲罔替,不用降級,親王的嫡長子還是親王,郡王的嫡長子還是郡王,子子孫孫無窮受益。

不過落實到具體上,清朝的皇帝們還是有違先祖遺訓的。比如鐵帽子王之一薩哈廉的兒子郡王阿達禮,曾在皇太極死後祕密向多爾袞勸諫,結果被以“叛逆和擾亂國政罪”處死。

另一個鐵帽子王豪格在入關追擊李自成、下江南滅南明的過程中勞苦功高,最後卻被多爾袞誣陷下獄,不但王位被削除,還慘死在牢獄之中。

由此得出一種結論:鐵帽子王並不是“免死金牌”,敢犯國法,“鐵帽子”同樣會被摔得稀爛。

所以不管封號如何變動,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爵位始終沒有發生變動(有因罪被降後又重晉的),這也就是今人常說的“不作死就不會死”。

至於大家熟知的僧格林沁,則不在上述“十二大鐵帽子王”之內。他是成吉思汗的第26代侄孫、道光皇帝的姐姐的養子。在打敗太平天國北伐軍中戰功卓著,受封博多勒噶臺親王,獲“世襲罔替”、“配享太廟”的破格待遇,乃清朝極爲特殊的一個鐵帽子王。

清朝鐵帽子王和普通親王都是皇室宗親 誰的地位更高 第4張

還有一點,所謂的鐵帽子王,不是說那些王爺戴着鐵帽子。

鐵帽子王的說法僅限於清朝,但不是清朝纔有,鐵帽子王只是民間的說法,其書面專用語是“世襲罔替,配享太廟”。它並不是一種爵位,而是一種制度。

清朝以前叫免死鐵券,由皇帝賞賜給大臣,可以免死,還可以世襲。《水滸傳》裏面的柴進大官人,由於是後周世宗柴榮的子孫,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就賞賜柴家一塊“丹書鐵券”。

到了清朝,擁有免死資格的都是這些跟隨努爾哈赤,皇太極征戰天下的王爺,於是人們就用鐵帽子王來形容這些手握重權的王爺。

因此,鐵帽子王裏面的“鐵”與“鐵飯碗”的意思差不多,比喻只要成爲鐵帽子王,家裏的後代子孫永遠都能捧着這個飯碗,衣食無憂。

大家想想,鐵飯碗砸不壞,若非故意損毀,便可一直永久傳下去,這在封建時期足以稱得上是莫大的榮譽。

那清朝的鐵帽子王與同時期的親王相比,誰的地位更高呢?

清朝鐵帽子王和普通親王都是皇室宗親 誰的地位更高 第5張

鐵帽子王,分爲鐵帽子親王和鐵帽子郡王。從級別上看,親王的爵位與俸祿,都要遠遠高於郡王。

通常清朝世爵俸祿爲:一等公歲支俸銀700兩、二等公685兩、三等公660兩、一等侯又一雲騎尉635兩、一等侯610兩、二等侯585兩、三等侯560兩、一等伯又一雲騎尉535兩、一等伯510兩、二等伯485兩、三等伯460兩、一等子又一雲騎尉435兩、一等子410兩、二等子385兩、三等子360兩、一等男又一雲騎尉335兩、一等男爵310兩、二等男爵285兩、三等男爵260兩。

但大家要明白一點,清朝的爵位大多是戰功的累積。一般來說,親王的整體戰功要高於郡王,可是親王的實權不一定大,具體還要看個人的能力,包括和皇帝的關係如何。

舉個例子,清朝的十二位鐵帽子王中,有十位是親王,兩位郡王,這兩位郡王都是代善的子孫。

代善是努爾哈赤的次子,差點取代皇太極成爲下一任儲君,地位極高。他的長子是克勤郡王嶽託,孫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都是因爲戰功被賜鐵帽子王,享受世襲罔替的待遇。

可惜的是,嶽託活了39歲,勒克德渾只活到33歲,如果兩人能再多活10年,估計可以晉升親王。

因爲英年早逝,所以儘管他二人也是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可是在清朝宗室內部,地位還不如那些老牌親王。

到了清朝末期,鐵帽子王也只是地位比較尊崇,都幾乎沒有什麼權力。

清朝鐵帽子王和普通親王都是皇室宗親 誰的地位更高 第6張

鐵帽子郡王和普通親王相比,鐵帽子郡王的實際待遇和特權更好,主要體現在後代世襲罔替,不用降等,但俸祿低於普通親王。權力也沒有親王大,畢竟親王的爵位更高一些。

鐵帽子親王與其他一般親王相比,地位就更加尊崇了,畢竟親王一堆,而鐵帽子王鳳毛麟角。以上均爲整體情況,個例情況不作參考。

參考資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