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庚寅之劫遺址 庚寅之劫紅樓夢

庚寅之劫遺址 庚寅之劫紅樓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5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庚寅之劫,又稱廣州大屠殺、殺人十八甫、填屍體六脈渠,是指1650年(清順治七年,南明永曆四年,庚寅年)11月24日到12月5日清朝軍隊在廣州的屠城暴行。

 簡介

1650年11月24日,清朝平南王尚可喜與靖南王耿繼茂指揮的清軍(漢軍鑲藍旗)在圍困進攻近十個月後,經過艱難的戰鬥,包括築壘相逼,以樓車攻城,及動用荷蘭炮手,終於攻破廣州城,隨後對據城死守的廣州居民進行了長達十二天的大屠殺,根據相關記載及研究,這場屠城,斬“兵民七十萬餘”,又“追剿餘衆至海濱,溺死者無算”,不論男女老幼,一律殺死,死亡人數有約八千、八萬、約十萬以及約七十萬的說法。

事件背景

尚可喜,原籍山西洪洞,後徙遼左海州衛,爲明遼東廣鹿島副將。天聰八年(1634),因受東江總兵沈世魁之加害而被迫降後金。後伐朝鮮,擊李自成,順治六年(1649年),尚可喜被冊封爲平南王,此後,便受命帶領清兵南征廣東。次年二月,清軍攻至廣州城下,開始了長達九個月的圍城攻堅。至十一月,廣州城破。隨即就發生了影響深遠的大屠殺事件——廣州“庚寅之劫”。

庚寅之劫遺址 庚寅之劫紅樓夢

  廣州“庚寅之劫”

事件經過

“清順治六年十月,滿清大軍抵達廣州,圍困城池長達10個月,最終攻下城池,平南王尚可喜率清軍攻陷廣州之後,屠城十日,屍橫遍地。”

城破之後,平南王不曾放過這些誓死守衛的自己家園的平民,毅然下令屠城。據記載,當時的廣州城內一片狼藉,清兵進入廣州城後搶奪一切可以搶到手裏的東西,遇到的人不管男女老少,見人就殺。城內的人死傷無數,僥倖逃出城外的人也沒有得到生路,官兵一路追堵,將他們活活逼死在海濱之邊。有一定資金的人,利用這筆資金紛紛謀求生路,但更多的人還是被迫的永遠的沉睡在這場災難之中,這場屠殺一直延續十二天,事後,廣州城內幾乎沒有活口。

屠城數據

廣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廣州市志--宗教志》記載:“清順治七年(1650),清軍攻廣州,死難70萬人。在東郊烏龍岡,真修和尚僱人收拾屍骸,‘聚而殮之,埋其餘燼’,合葬立碑。”

軼事和有關建築

正是因爲攻陷廣州後大規模的屠殺,據說讓這場災難的製造者尚可喜從此陷入了無窮無盡的噩夢之中。終日不得安寧的他,經常流連於各種各樣的寺廟道觀,企圖能獲得心靈的平靜。在海幢寺,他遇到了當時的住持天然和尚,在天然和尚的點撥下,尚可喜似有頓悟,想爲自己所做之事做些彌補。於是,他聽從了天然和尚的勸導,牽頭擴建海幢寺,以超度在十日屠城中屈死的亡魂。

天然和尚趁尚可喜的支持,廣結善緣,發動更多人募捐,官府內外掀起募捐熱潮,尚可喜的妻子,王妃舒氏捐建大雄寶殿,尚可喜本人捐資建天王殿,總兵許爾顯捐資建韋馱殿、伽藍殿,廣東巡撫劉秉權捐資建山門……本來普通而狹小的海幢寺以驚人的速度壯大着:集香廚、大悲閣、藥師佛母堂、幢隱廬、惜陰軒、就樹軒、靜觀樓、聞清鍾閣、地藏閣、悟閒堂、畫禪堂、諸天閣、塔殿、雲水堂、客堂、庫房、經坊、普同塔等建築一一興建,最開始的佛堂、準提堂也被改爲客堂,環以迴廊,以增壯觀。本來樸素之極的海幢寺,開始盡用綠色琉璃磚瓦蓋頂,在當時這是最爲華麗名貴的建築材料,顯赫的王府也不見得使用,海幢寺可謂極盡排場。

庚寅之劫遺址 庚寅之劫紅樓夢 第2張

  廣州“庚寅之劫”

記載

清史稿》卷二百三十四記載:“繼茂與可喜攻下廣州,怒其民力守,盡殲其丁壯。”

黃佛頤的《廣州城坊志》引用清人方恆泰《橡坪詩話》的記載:“城前後左右四十里,盡行屠戮,死者六十餘萬人。相傳城中人士竄伏六脈渠約六七千人,適天雨,瀆溺幾盡,其所存僅二人,雙門底劉中山其一也。”“止有七人躲入大南門甕城關帝廟神像腹中,得免誅戮。”

傳教士衛匡國這樣描述廣州大屠殺:大屠殺從11月24日一直進行到12月5日。他們不論男女老幼,一律殘酷地殺死,他們不說別的,只說:“殺!殺死這些反叛的蠻子。”

荷蘭使臣約翰·紐霍夫(JohnNieuhoff)在其《在聯合省的東印度公司出師中國韃靼大汗皇帝朝廷》一書中亦記述到:“韃靼全軍入城之後,全城頓時是一片悽慘景象,每個士兵開始破壞,搶走—切可以到手的東西;婦女、兒童和老人哭聲震天;從11月26日到12月15日,各處街道所聽到的,全是拷打、殺戮反叛蠻子的聲音;全城到處是哀號、屠殺、劫掠……在冬月的六日,總督及清軍統帥下令,即日起不得再從事如此殘酷的殺戮。我得到確切的消息,18天內,被韃靼人殘忍屠殺的,在八千人以上”。

美國漢學家魏斐德在其著作《洪業——清朝開國史》提及當時有多達7萬人被殺,“屍體在東門外焚燒了好幾天,直至19世紀,仍可看見一座積結成塊的骨灰堆”。

顧誠《南明史》描述道:順治七年尚可喜、耿繼茂“再破廣州,屠戮甚慘,居民幾無噍類。浮屠真修曾受紫衣之賜,號紫衣僧者,募役購薪聚胔於東門外焚之,累骸燼成阜,行人於二三裏外望如積雪。因築大坎痤焉,表曰共冢。”番禺縣人王鳴雷寫了一篇聲淚俱下的祭文,摘錄一段以見當日情狀:甲申更姓,七年討殛。何辜生民,再遭六極。血濺天街,螻蟻聚食。飢鳥啄腸,飛上城北。北風牛溲,堆積髑髏。或如寶塔,或如山邱。便房已朽,項門未枯。欲奪其妻,先殺其夫;男多於女,野火模糊。羸老就戮,少者爲奴;老多於少,野火轆轤。五行共盡,無智無愚,無貴無賤,同爲一區。廣東著名文人鄺露就是在這次屠城中遇難的。

相關數據

廣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廣州市志--宗教志》記載:“清順治七年(1650),清軍攻廣州,死難70萬人。在東郊烏龍岡,真修和尚僱人收拾屍骸,‘聚而殮之,埋其餘燼’,合葬立碑。”

廣州市社會科學研究所認爲“七十萬人”顯然不可信,因爲明末廣州府十三縣人口總共才40萬人。(《廣州研究》)另有意見認爲當時廣州人口約40萬,而死難者約十萬人或超過十萬人。(《海幢寺:恢弘莊嚴的嶺南雄剎》)